6世紀上半期,北魏宮殿已使用琉璃瓦。隨著製作技術的提高,宋朝用琉璃磚建造高達58米的開封祐國寺塔,明清兩代製陶手工業突出發展,改用瓷土燒製琉璃。琉璃磚瓦的質地更為堅致,釉料顏色也更多樣化,舉世聞名的南京報恩寺磁塔雖已不存在,仍然標誌當時琉璃技術的輝煌成就。

漢代以後,中國石建築有不少形製美麗和雕刻精湛的墓、闕、塔、幢和橋梁。其中7世紀初隋朝建造的趙縣安濟橋,不僅形象優美,並首創世界上敞肩式拱橋結構,有力地說明中國古代石結構的高度水平。

獨特的群體組合形式

以木構架結構為主的中國建築體係,在平麵布局方麵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

根據商朝後期宮室已有整然成行的柱網,證明當時已產生了“間”的概念。一座建築的間數,除了少數例外,一般都采用奇數,而這種方法早見於春秋時代的門、寢建築。至於各間的麵闊,據建築實例所示,各時代雖非一致,但亦有規律可循。如黃陂盤龍城商朝寢殿基址四間,中間二室的麵闊(95米)即略寬於兩頭二室(79~75米);漢朝明器中也有明間較寬的現象;唐朝雖有各間相等和中央數間相等而梢間稍窄,及明間較寬的三種方式,但從宋朝起,前二者已很少使用,而後者最為普遍。

一般來講,各間的間距,自商朝至戰國時代的遺跡多在3米左右,後來隨著技術發展,唐朝的宮殿、廟宇以5米居多,宋以後則擴大到七八米,最大的如明長陵稜恩殿的明間麵闊達1034米。

(一)單座建築的柱網布置

單座建築的平麵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使用者的政治地位、經濟狀況和功能方麵的要求,從而殿堂、廳堂、亭榭、與一般房屋的柱網有很大的區別。在殿堂方麵,根據國內考古調查資料,自唐以來中型殿堂已采用“金箱鬥底槽”式的柱網布局,但有些建築用簡單的分心槽;大型殿堂隨著麵積的擴大,在金箱鬥底槽內再加單槽或雙槽,如唐大明宮含元殿的平麵布置就是這種形式。而大同金華嚴寺大殿與曲陽元北嶽德寧殿則是金箱鬥底槽的變體。

五代、宋、遼、金、元遺物中有內部采用徹上露明造,梁架略如廳堂而又外簷使用兩跳以上鬥栱的,應是殿堂與廳堂結構的混合體。其中小型的內部無柱,或僅有二後金柱,柱上以四椽栿與乳栿承載上部梁架荷重。中型、大型的因功能上的要求,或前廊較深,或內部采用減柱和移柱法,從而梁架發生變化,豐富了內部的藝術形象。由此可見單座建築的平麵布置,殿堂比較嚴謹,殿堂與廳堂的混合體較為靈活自由,廳堂以次至於一般房屋則變化更多,不能一一列舉。

(二)庭院與組群的布局原則

中國古代建築的庭院與組群的布局原則,由於受階級社會製度及其意識形態所支配,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其中多數以縱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但也有縱橫二軸線都是主要,以及一部分有軸線或完全沒有軸線的例子。具體情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