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三合院與四合院的布局方式

一般庭院布局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在縱軸線上先安置主要建築,再在院子的左右兩側,依著橫軸線以兩座體形較小的次要建築相對峙,構成π形或H形的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築的對麵,再建一座次要建築,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稱為四合院。四合院的四角通常用走廊、圍牆等將四座建築連接起來,成為封閉性較強的整體。這種布局方式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製度下,便於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同時,也為了保證安全、防風、防沙,或在庭院內種植花木,造成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至於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以及滿足統治階級對不同性質的建築在功能上和思想性、藝術性等方麵的要求,隻要將庭院的形狀、大小與木構架建築的體形式樣、材料、裝飾、色彩等加以變化,就能夠得到解決。因此,從商朝後期起,在漫長的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在氣候懸殊的遼闊土地上,廣泛使用這種四合院的布局方法。

另一種四合院則在縱軸線上建立主要建築及其對麵的次要建築,在院子左右兩側,用環形回廊將前後兩座建築連係為一,因而稱為“廊院”。這種以回廊與建築相組合的方法,可收到藝術上大小、高低與虛實、明暗的對比效果,同時回廊各間裝有直欞窗,可向外眺望,擴大空間感。它的使用範圍,自漢至宋、金,僅見於宮殿、祠廟、寺、觀和較大的住宅。其中唐宋兩代大型廊院的組合相當複雜,主要建築位於院子的後端中央,其平麵有橫長、縱長、工字或橫長加挾屋,或在其左右加二朵殿,並在院子左右回廊間建有殿堂或樓閣;但也有建主要建築一、二座在院子中央,左右各翼以橫廊將縱深的庭院劃分為前後二院或前、中、後三院的。不過唐代後期又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它既保留廊院的一部分特點,而使用麵積較大,顯然比廊院更切合實用,所以從宋朝起,宮殿、廟宇等采用廊廡的逐漸增多,而廊院日少,到明清兩代幾乎絕跡。

2多樣化的群體組合形式

除上述各種布局方法以外,漢以來還有很多在縱橫二軸線上都采取對稱方式的組群。它和四合院建築相反,以體形巨大的建築為中心,周圍以庭院環繞,再外用矮小的附屬建築、走廊或圍牆構成方形或圓形外廓,如漢朝的禮製建築、曆代壇廟以及宋朝的金明池水殿等,但也有在其前部再加縱深組群的,如漢、宋間的陵墓和清朝的承德普樂寺等。

此外,對於不位於同一軸線上的組群,往往以彎曲的道路、走廊、橋梁作為聯係的工具。還有配合地形,建造對稱與不對稱相結合的組群,如拉薩的布達拉宮,依山勢自下而上,用曲折的磴道和參差錯落的平頂房屋與院落,烘托中央具有軸線和覆有屋頂的主要殿堂,形成十分壯麗的外觀。至於中國園林雖多是不對稱的平麵布局,但帝王們的苑囿,為了朝覲與處理政務,仍建造一部分具有軸線的組群,如清朝遺留下來的北京西郊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例證。

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處理,經曆代勞動人民長期間努力和經驗的累積,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概括地說,有如下幾方麵的特點:

(一)單座建築的藝術處理

單座建築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利用木構架的組合、各構件的形狀及材料本身的質感等進行藝術加工,達到建築的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之一。房屋下部的台基除發揮它本身的結構功能以外,又與柱的側腳、牆的收分等相配合,增加房屋外觀的穩定感。各間麵闊采取明間略大的方式,既滿足了功能需要,又使外觀收到主次分明的藝術效果。他如棱柱、月梁、雀替、鬥栱等從形狀到組合經過藝術處理以後,便以藝術品的形象出現於建築物上,因而元以前體形雄巨和比例勻稱的外簷鬥栱,在建築外觀上起著很大的裝飾作用,給人異常深刻的印象。同樣地,在徹上露明造的殿堂與廳堂中,梁架、鬥栱、攀間等也都以其結構與裝飾的雙重作用,成為室內藝術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保護柱網外圍的版築牆,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采用較大的出簷,但出簷過大妨礙室內采光,而且夏季暴雨時,由屋頂下泄的雨水往往衝毀台基附近的地麵,因而漢朝創造了微微向上反曲的屋簷。接著,晉朝出現了屋角及翹結構,並產生了舉折,使建築物上部體形龐大的屋頂,呈現著輕巧活潑的形象,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屋頂式樣,到漢朝已有廡殿、歇山、囤頂、攢尖等五種基本形體和重簷屋頂,南北朝則增加了勾連搭。後來又陸續出現單坡、丁字脊、十字脊、孟頂、栱券頂、盔頂、圓頂等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複雜形體。中國古代匠師在運用屋頂形式取得藝術效果方麵,經驗是很豐富的,唐宋繪畫中反映了很多優秀的組合形象,實例如北京故宮和頤和園以屋頂形式的主次分明、變化多樣,加強了藝術感染力,獲得了很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