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園林
中國古代園林是在統治階級居住與遊覽的雙重目的下發展起來的。這種園林的主要特點,是因地製宜、掘地造山,布置房屋、花、木,並利用環境,組織借景,構成富於自然風趣的園林。所謂自然風趣是設計時將大自然的風景素材,通過概括與提煉,在園林中創造各種理想的意境,它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而是自然的再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因此,必須胸有丘壑、精通畫理,才能取得理想的造園藝術效果。在這種傳統習慣影響下,經過長期間實踐,逐步形成為藝術水平很高、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自然風景式園林。
中國古代園林發展的曆史情況表明:在漢朝除帝王的離宮、苑囿以外,僅少數貴族、富商營建園林,而苑囿還畜養禽獸,供狩獵之用。到兩晉、南北朝時期,私家園林逐漸增加。到了唐代,不僅貴族、官僚在長安近郊利用自然環境營建別墅,甚至官署、寺觀中也修建園池,盛植花木。經五代到宋,由於社會經濟發展與市民生活的上升,又進一步促進園林的發展。當時除首都開封和陪都洛陽以外,江南地區築山迭石之風很盛,因而產生了以蒔花、造山為專業的匠工。到明清兩朝,江南成為私家園林最發達的地區,如江寧、蘇州、吳興、杭州等地都興建了不少出色的園林建築,明朝末葉並出現了論述造園藝術的著作《園冶》。
中國的造園藝術已有悠久的曆史傳統,從魏晉間開始,在精神生活方麵,由於當時的士大夫階級愛好自然,寄情於田園山水之間,因而使當時私家園林形成一種崇尚自然野致的風氣,對於規模巨大、建築和裝飾過多的苑囿產生一定的影響。唐宋以來有不少官僚而兼文人、畫家的人自建園林或參預造園工作,便將他們的生活思想及傳統文學和繪畫所描寫的意境滲透於園林的布局與造景中,於是“詩情畫意”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園林設計的主導思想。到明清兩代,有些畫家竟成為著名的園林設計者。必須指出,“詩情畫意”反映當時士大夫階級的思想情調,以追求悠閑雅逸的意趣相標榜,同時也使中國古代園林的布局與若幹具體手法具有山水畫式的特殊風格,與其他國家的自然風景式園林迥然有所不同。
中國古代園林的布局,除供遊覽觀賞以外,兼供居住之用,所以在山池花木之間還要建造很多亭台樓閣,連以走廊,故房屋數量過多、所占的比重過大,反而與創造自然風趣的園景有失協調,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其中皇家苑囿因處理政務,召見臣屬所需,建造了具有軸線的門殿和廳院,但其他部分仍和私家園林一樣,以不規則方式為其布局的基本原則。如清朝所建的兩處皇家苑囿——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就是現存的實物例證,可供參考研究。
中國古代園林,從漢武帝開始在建章宮太液池內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以後,到南北朝又沿著池岸布置假山、花木及各種建築,構成風景幽美的景區。自此以後,以水池為中心處理園景,成為一貫相承的傳統方法。從南北朝起士大夫階級欣賞奇石的風氣大盛,而假山也從這時開始,陸續創造很多峭拔、幽深和行迴不盡的意境,因此隻有具備了水與石兩個基本條件才能著手造園,而北方水少又缺佳石,故不能增奇生色,是以名園多在江南。
無論苑囿或私家園林,除了主要山池以外,還要在有限麵積內構成更多的風景,因而有必要在布局上劃分若幹景區,以滿足遊覽要求。因而要使各景區的麵積大小和配合方式力求達到疏密相間。主次分明,幽曲和開朗相結合。同時,山、池、房屋的形狀和花木的品種及配置方法盡量做到多樣化,使人們從這一區轉入那一區時,感到步移景異,有節奏地發生變化。但各景區之間,有些以封閉為主,有些用封閉和空間流通相結合的手法,使山、池、房屋和花木的部署,有開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區的聯係和風景的層次。
園林風景的布置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在人們遊覽過程中“動”和“靜”相結合的客觀要求下進行設計的。例如對於廳堂、亭、榭、橋頭、山巔和道路轉折等停留時間較長的觀賞點,往往根據對比與襯托的原則,構成各種美好的對景。據北宋初期已有“值景而造”的布局,知當時園林早已注重對景方法了。此外,還善於利用地形,采用借景和屏障等方法,互相因借抑揚,使遊人從任何一個角度都能欣賞到不同的景色和景深的變幻,具有含蓄不盡之意。在這方麵,中國古代匠工和畫家們創造了很多優秀手法,豐富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內容。
園林中的遊覽路線,在小型私家園林大都采用以山池為中心的環行方式,但苑囿和大型園林的遊覽路線則比較複雜,除了主要路線以外,還有若幹輔助路線,或穿林越澗,或臨池俯瞰,或登山遠眺,或入穀探幽;或循廊,或入室,或登樓,使風景時而開朗,時而隱蔽,不斷發生變化。因此,這種方法在組織風景和滿足人們動靜結合的遊覽要求方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