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隨著國家而出現的城市,是統治階級進行政治、經濟統治和生活享受的基地,同時也是人口、財富最集中和文化最發達的地方。因而城市布局向以宮室為主,輔以官署和生產生活有關的建築以及城垣、壕溝等防禦設施。在考古學方麵,夏、商和西周的都城目前尚在探索階段,但古代文獻和遺跡證明春秋戰國間的都城已將宮室作為主體,並具有規劃整齊的布局,此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又陸續出現了長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等當時世界上規模十分宏大的城市。這些城市都善於因地製宜,並按著需要有計劃地進行建設,創造出多種多樣的城市麵貌,其他各地地方行政中心的省、府、州、縣城也都按著行政等級,有一定的布局原則。此外,漢以來因國防上需要,在邊境和沿海地帶還建造很多防守據點的城市。所有這些,顯然和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政令統一的政治製度具有密切的關係。

從春秋到戰國,以宮室為主體發展起來的城市,如周王城、齊臨淄、趙邯鄲、魏大梁、楚鄢郢、韓宜陽等都是這時期的大城市,其中臨淄戶口約達七萬戶。當時文獻如《考工記》記載的王城製度雖尚待證實,可是近年來考古發掘,發現侯馬晉城、邯鄲趙王城和易縣燕下都皆有巨大的夯土台位於縱軸線上,應是原來宮室遺址。此外,戰國若幹小城市也都具有規劃整然的街道。而漢長安城遺址發掘也已證明街道寬度沿用《考工記》所述以車“軌”為標準的方法。同時漢長安以閭裏為單位的居住區也見於戰國人補充整理的《管子》和《墨子》二書中。由此可見這些記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戰國間的城市布局情況及其規劃思想,並對後來各朝代的都城建設發生了不少的影響。

秦都鹹陽的城市布局,采用不對稱的建築群體組合形式,它因地製宜,依山就勢,削山坡為土台,沿山邊築城郭,基本上是按自然地形發展起來的,在規劃上衝破了戰國時各國王城及周都洛陽的以宮室為中心的規劃思想。

漢朝初期的首都長安因先營宮殿,後建城垣,城的平麵成不規則形狀,但主要街道仍作丁字或十字相交,並以水溝劃大街為三道,兩側植樹,此外還建設了若幹閭裏和市場。自此以後,作為全國政治與文化中心的都城,大都采用規則式平麵布局,漢朝後期的首都——洛陽的宮室、苑囿位於城中央及其迤北一帶,而漢末的魏鄴城將宮室移於全城縱軸線的北部,使城內交通更為方便。這種布局方式經兩晉到北魏、東魏又增加東西二市,在這基礎上產生了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隋唐長安城。

長安的宮室、壇廟和重要的官署位於南北縱軸線上的北端及其兩側,並以整齊的道路網將全城劃分為若幹棋盤形。每一棋盤格稱為“坊”,繞以坊牆,各成一區。除城內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專供商業貿易的坊外,一般的坊主要供市民居住,並在地形較高的坊內選擇若幹製高點,建造官署和寺觀等,使全城輪廓高低起伏,富於變化。

城市綠化根據漢以來傳統,在主要大道兩側植槐,而洛陽從隋朝起以櫻桃、石榴作行道樹,河岸則植柳,為唐長安和北宋東京所沿用。更重要的,從北宋起,封閉性坊製已名存實亡,並取消集中市場,代以住宅和商業混合的街道形式,可是都城布局在封建製度和傳統禮教的影響下,仍力求方整和對稱,並以建築物的體量和色彩來強調宮室為主體的城市中軸線的作用。

元、明、清的京城雖然宮室、壇廟、官署位於城的南部,但整個規劃仍以對稱、整齊為基本原則。至於南宋臨安(今杭州市)和明南京(今南京市)等少數都城,因利用舊城與結合地形的關係,城市平麵呈不規則形狀,但依然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與建設的。其中如禁城宮城和官署都是按照周代王城製度布置起來的,“三朝五門”,嚴整有序,是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的藍本。

明清的首都北京城,其布局特點是嚴格按照古代奴隸社會王城製度——“左祖右社,麵朝後市”格局來規劃與建設的。以皇城為主,位於南北中軸線上,占據城市中心部分。從大清門起經紫禁城直達地安門,這一軸線完全為帝王宮廷建築所占有。於紫禁城前左側建太廟,右側建社稷壇,並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東)、月(西)四壇。因為皇城居中,實際上將整個城市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給城市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在整個城市布局的設計思想上充分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所推行的儒家思想。

另一方麵,中國古代各地的城市建築,創造了很多因地製宜的布局方式。北方城市多位於平原,所以城市平麵和道路係統,多數方整規則。南方傍山臨水的城市,因為結合地形、常常形成不規則的布局,但道路係統仍力求整齊。就中江南地區由於依靠河流為運輸線,城內除道路以外,還開鑿很多河道。例如蘇州,至遲在七世紀就有了內外兩套環城主要河道與若幹水門,再在城內開掘一套與街道相輔的河道網,其中有垂直相交的幹線,也有與街道平行,通至住宅前後的支線,供運輸和排水之用,充分說明當時規劃的完整性和嚴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