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唐末到北宋,成都、江夏、蘇州、福州等城市陸續建造磚城;北宋起,有些城市還在城垣外側建馬麵;成都、蘇州及江南若幹城市用磚鋪路;福州街道則有九軌、六軌、四軌、三軌、二軌五種不同寬度,路麵用石塊鋪砌;明初修建北京城時,主城已有了磚築的下水道係統,用以排泄雨水及汙水;紫禁城內並設有規劃完整的排除雨水的溝渠係統,均用磚石砌築,質量很好,是古代下水道工程的巨大成就;還有都城和紫禁城的周圍都有護城河環繞,主要起防禦作用。同時用護城河引水橫貫人宮,兼供防火之需。城內大麵積的水麵是什刹海與三海,前者是一般市民的遊覽區,後者則是帝王獨占的苑囿。這些湖泊的水源都來自玉泉山等處,向東南經德勝門水關而入城,經九閘,彙流至大通橋迤東注入運河,水道溝渠係統的規劃性是相當健全的,標誌著當時城市建設工程所具有的高度技術水平。古代建築技術的主要成就

戰國、秦、漢(前475~221年)

從戰國至秦漢,建築工程技術和建築材料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由於生產經驗的積累,陶質建築材料——磚、瓦和下水管等逐步提高了質量,增加了品種;鐵工具的廣泛使用,也促進了建築工藝的進步,中國建築的結構體係和建築形式的若幹特點,到漢朝已基本上形成。

戰國時代的屋麵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板瓦、筒瓦的堅實度和色澤,以及半圓形瓦當上所飾花紋,比之西周時期都有顯著進步。磚的種類除裝飾性質的條磚外,還有方磚和空心磚。秦漢兩代的圓形瓦當,花紋疏朗而富於變化。鋪地方磚和空心磚有許多是模印花紋的。從戰國、西漢到東漢,墓室結構由梁式的空心磚逐漸發展為頂部用拱券和穹窿,解決了商朝以來木槨墓所不能解決的防腐和耐壓問題。當時拱券除用普通條磚外,還用特製的楔形磚和企口磚。發券的方法,或用單層券,或用雙層與多層券。每層券上往往臥鋪條磚一層,稱為“伏”。這券和伏的相間的方法,為後來磚券與石券所普遍采用。不過這時砌磚的膠泥還未摻人石灰。在房屋建築中磚材多用於台基和墁地,間有用於貼牆或用於牆壁加固的。

石料的使用逐漸增多。從戰國到西漢已有石礎、石階等。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築物,如石祠、石闕和完全用石結構的石墓。這些建築上多鏤刻人物故事和各種花紋。刻石的技術和藝術也逐步提高,如東漢末年建造的高頤墓闕和石像生、石碑等,顯示當時雕刻技藝已達到很精美的水平。

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的中國建築體係,根據文獻和遺址,戰國時代統治階級的宮室多采用高台建築,同時據某些銅器紋樣所示,有二、三層的房屋。西漢時期高台建築仍然流行,但從東漢起高台建築逐漸減少,而多層樓閣大量增加。當時的樓閣建築每層都是一個獨立的結構單元,直到宋、遼、金時期,仍是中國高層建築的基本結構方法。至於木構架的結構技術,在秦漢時期已漸趨完善,兩種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鬥式都已經發展成熟。而穿鬥式結構往往在柱枋之間使用斜撐,構成三角形構架,以防止變形。此外,在中國南部,房屋下部多用架空的幹闌式構造;木材豐富的地區則用井幹式壁體。也有同一建築采用這兩種結構的。

中國建築所特有的鬥栱,從西周到戰國時代若幹銅器的裝飾圖案中可證明柱上已有櫨鬥。到了漢朝,鬥栱不僅見於各種文獻,還見於東漢的石闕、崖墓和明器、畫像磚上的建築中。這時的鬥栱既用以承托屋簷,也用以承托平座。它的結構機能是多方麵的,同時也是建築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漢朝由木構架結構所形成的屋頂有五種基本形式——廡殿、懸山、囤頂、攢尖和歇山,其中以廡殿、懸山兩種屋頂形式用得比較廣泛。不過當時的歇山頂是由中央的懸山頂和周圍的單庇頂組合而漢代房屋三種成。其結構在最初結合時,自然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階台,成為上下兩迭形式。此外,漢朝還出現了由廡殿頂和庇簷組合後發展而成的重簷屋頂。

戰國時代的木槨已有各種精巧的榫卯,由此可見當時木構架建築的施工技術達到了相當熟練的水平。正是由於技術的不斷提高,秦漢兩朝才有可能建造大規模的宮殿和多層樓閣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