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沿海地區,在宋朝曾建造若幹巨大的石梁橋。這些橋一般位於江河入海處的寬闊水麵上。如1078年建造的泉州萬安橋長達540米,41孔;石梁長11米,一般寬06米,厚05米。橋基建於鬆軟的泥沙衝積層上,因而用船載大石沉鋪江底,形成一道水下大堤作基礎;稱“筏形基礎”,再於其上建橋墩。至於架設巨大的石梁,則將運載石梁的船,利用江口定時上漲的潮水,移船就位,潮落時石梁就架在橋墩上,不能不令人敬佩當時匠師們的高度智慧。
從宋、遼、金時期的磚塔的結構,可以看到當時磚結構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在唐朝,磚塔外部用磚牆而內部用木樓板、木扶梯,僅僅在頂上用磚券封頂。五代末到宋初建造的蘇州虎丘塔內部的各層走廊、樓板和塔心室使用磚疊澀,而樓梯仍為木構。到了北宋,逐步發展為發券的方法,使塔心和外牆連成一體,提高了磚塔的堅實度和整體性。如北宋時期所建的定縣開元寺料敵塔和開封祐國寺琉璃塔就是這種磚結構的典範。
這時期福建地區留下幾座樓閣式石塔,其中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建造的泉州開元寺雙塔,八角、五層、各層柱、枋、鬥栱和簷部結構,全部模仿木結構的形式。從石材的性能上來看是不適當的,但是它已經受到了七百餘年的考驗,依然完整地保留至今。
在建築藝術方麵,這時期的總體布局和唐朝一個重要區別是組群沿著軸線,排列若幹四合院,加深了縱深發展的程度,如正定隆興寺和碑刻中的汾陰《後土祠圖》都充分說明了這點。組群的主要建築已不是由縱深方向的二、三座殿閣所組成,而是四周以較低的建築,擁簇中央高聳的殿閣,成為一個整體,如宋畫《明皇避暑圖》、《滕王閣圖》和《黃鶴樓圖》都是如此,所不同的《明皇避暑圖》中的主要殿閣的平麵、立麵采用方整對稱的方式,而《滕王閣》、《黃鶴樓》二圖則比較靈活自由;而中央部分往往在十字形歇山頂下再加一層簷,與下部的抱廈、腰簷、平坐、欄杆等相結合,組成雄健、美麗而富於變化的外觀,則基本上相同。這時四合院的回廊已不在轉角處加建亭閣,而在中軸部分的左右,建造若幹高低錯落的樓閣亭台,使整個組群的形象不陷於單調。
此外,與縱深布局相結合,在主要殿堂的左右,往往以挾屋與朵殿拱托中央主體建築,從這些資料中還可以看到組群的每一座建築物的位置、大小、高低與平座、腰簷、屋頂等所組合的輪廓以及各部分的相互關係都經過精心處理,並且善於利用地形,和環境巧妙結合起來,繞有園林風趣,如太原晉祠聖母廟即是一例。
單體建築的造型,北宋木構架建築在唐、五代的基礎上有不少新的發展。首先是房屋麵闊一般從中央明間向左右兩側逐漸縮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觀。其次,柱身比例增高,開間成為長方形,而鬥栱相對地減小,同時補間鋪作加多,其藝術效果與唐代有很大的差別。除建築體形的變化以外,裝修的變化也對造型發生很大的影響。這時期建築上大量使用可以開啟的、欞條組合極為豐富的門窗,與唐、遼建築的板門、直欞窗相比較,大大改變了建築的外貌,同時改善了室內的通風和采光。房屋下部建有雕刻精美的須彌座。柱礎形式也呈現著豐富多彩的盛況;柱子除圓形、方形、八角形外,出現了瓜楞柱,而且石柱數量大量增加,其表麵往往鏤刻各種花紋。
建築內部,除出現許多精美的家具和小木作裝飾外,室內空間也加大,並簡化了梁、柱節點上的鬥栱,給人以開朗明快的感覺。各種構件為了避免生硬的直線和簡單的弧線,普遍使用卷殺的方法,屋頂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與青瓦相配合,成為剪邊式屋頂。彩畫和裝飾也都按著規定的比例和構圖方法,取得滿意的藝術效果,因而當時建築給人以柔和而燦爛的印象。南宋建築雖然實物較少,但從當時繪畫中表現的建築風格,可以看出柔和絢麗的傾向,發展到偏於細致、工整和繁縟了。
此外,宋朝的匠師們,顯然由於更多地注意到組群建築布局的整體效果,還規定了房屋越高大,屋頂坡度越陡峻的原則和比例公式:最陡的坡度到1∶15之比,最低的則為1∶2;從組群總體布局上明確了主次之分。屋頂坡度的趨向陡峻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主要的是防漏的要求,為了保持簷頭屋麵有必要的坡度以利排水,屋頂的總坡度就必須加大;其次是宋代以後,都市繁榮,豪富之家爭建高樓大廈,為了突出自己的房屋,就競相抬高屋頂以相炫耀。最後是宋代玻璃瓦大量增產,屋麵裝飾性瓦件日趨豐富,屋頂成為房屋的極美麗的一部分,所以必須增加坡度,以期達到高聳奪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