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們是積極的、快樂的、幸福的,是許多人努力的方向。可就是因為他們的積極、快樂、自由,使人們盲目追求跟隨主流,反而迷失了自己。
1.不要對BOBO太認真
人都有向往美好的心理,特別是一些中產者、一些小資,更想成為BOBO族,最終處於兩難之地。
下麵就聽一個女士說:
別把BOBO太當真啦!
作為開場白,我得向你坦陳:那本關於BOBO族的書,《Bobos in Paradise》,中文書名叫《BOBO族》——抱歉,我不願意用中文書名,一則它翻譯得不好,請原諒,我太講究細節。我信賴的書評者小寶說:“BOBO在港台和海外華文圈都翻成‘波波’,‘波波’比‘布波’讀上去口感好,寫起來手感好。”把“波波”改成“布波”,是為了遷就“布爾喬亞”。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波波更恰當!二則,我手頭恰好還有一本《天堂裏的小資們》,這樣微妙的稱呼怎麼能錯過。雖然——拿北京人的話來說,“小資”都臭了街啦,但對這第一個BO,Bourgeois,我懇請你查查英漢字典,別被圓潤的讀音迷惑——這個詞是中產階級的意思,也就是資產階級中比較平庸的那部分。當然,如果有人稱呼你“小資”,你一定要正色以對:“不不不,我不是(小資),你才小資呢。”
昨天看到新一期《新周刊》,封麵專題“像什麼一樣生活”,嗬嗬,事實上,整本雜誌說的都是“生活方式”。記得第一次看到BOBO這個詞就是在這本雜誌上,如今不甘人後的各路媒體鋪天蓋地語氣曖昧地傳播“波波族與新文化運動”,《新周刊》倒“絕口不提愛你”。看完整本雜誌,我越發相信,什麼小資、什麼波波,無非是生活被方式打敗。你想去吧——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懷疑我的結論?請直接從第二章“消費”開始看這本書,最多看到第三章商業生活,你會過來與我握手。David Brooks在他的書裏說,BOBO一方麵是社會精英、成功人士,享受物質富裕;一方麵又渴望心靈的自由和不羈的流浪。這風馬牛不相及的雙重性格如何完美地綜合呢?“我們把最典型的布爾喬亞階級活動——購物,變成最典型的波西米亞活動——藝術、哲學和社會活動,所觸碰到的任何東西和行為都會化成形而上學的東西。”說得具體點可以嗎?可以啊——讓我們列舉BOBO消費法則——“花大筆鈔票在任何有‘專業品質’的事物上……”“我們當中沒有幾個能夠爬上珠穆朗瑪峰,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買一件專業登山用的Gore-TexAlpen—Glow土撥鼠閃電係列強化型外套,有什麼不合理之處。”容許我用更通俗的話解釋一下:雖然你隻是打算去爬閩侯的五虎山,但這決不妨礙你穿戴全套衝鋒衣,配備Ginssport登山鞋,用Laken壺飲水……“階級取決於他們的消費方式。”也許你覺得自己還沒有這樣的底氣花錢——自然啦,中國哪有真正的BOBO,中國的“中產階級”還沒形成呐——但這不妨礙我們拿這個詞說事,這不妨礙你先養成一種態度。我猜想把這本書引進中國的出版商就是這麼想的。
那麼引頸向西,發源地的BOBO可好?讓我煞風景地告訴你,你來得稍微遲了點。這本書(指《BOBO族》)寫於2000年,裏麵描繪的大多是IT新貴的生活場景,可是時過境遷,自打IT—booming破掉之後,他們的日子沒有那麼誇張了。知道這些前因後果,再翻翻書,是不是咂摸出些諷刺的意味?西方人皮裏陽秋的本事不遜於我們,David Brooks根本是在調侃所謂“喝卡布其諾,衣著輕鬆,駕駛SUV越野車,喜歡去人跡罕至之處進行充滿內涵的苦難旅行,讀亞裏士多德管理著公司”的BOBO。嘿,你還當真啦!
她的話是有道理的,並不是說BOBO不好,能成為BOBO固然好,可不行也別太強求,此時的你應對自己說:“別把BOBO太當真了,我才最好。”
2.BOBO族:誰在時尚
隨著BOBO這個新名詞的產生、普及,今天人們對BOBO有了更進一步的探討。美國學者認為:今天美國社會中風頭最勁的一代人,正將老布爾喬亞追逐財富的理想和波西米亞自由、個性的理念結合起來,布爾喬亞庸俗的財富正成為追求不平凡的“波西米亞價值觀”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