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這樣,女兒還是承受了比她所能想象到的更多的壓力,有時老師輕輕的責備、同學的一兩句話都強烈地刺激著她敏感的神經。本來無畏的勇氣和一天天置身其中的壓力根本就是兩碼事。她很努力,每門功課厚厚的筆記就是明證,仔細地聽,飛快地記,生怕漏掉什麼關鍵的地方。她甚至放棄了午休和打球,以便學習時間能更長一點。可事實上,她連作業都寫不完,有時候一節自習課一道題都做不完,她想請教老師和同學,可不會的問題一大堆,又不知道從哪開始問。她前後左右都是好學生,她前麵是班裏的第一名,她的同桌也是前幾名。
女兒灰心地對我說:“媽媽,我完了。你看單數學一門我同桌在班裏第一,考了145分,我隻有97分,我怎麼可能追得上人家呢。可能我真的太笨了。”
相比女兒的成績,她的心態更讓我難過。平心而論,她是個聰明的孩子,但她的自卑和盲目成了她學習的阻力。我也睡不好,不知道怎樣幫她找回自信。
第二天,我問女兒:“你參加過賽跑嗎?”
“參加過,還不止一次呢。”女兒不明所以地看著我。
“那麼,告訴我,你往前跑的時候,是盯著你麵前的人呢,還是追隨遠遠在前的第一名呢?”
“當然是麵前的人了,看遠處根本沒用。”女兒回答。
我說:“是的。學習也一樣,好高騖遠地盯著第一名除了讓你沮喪外,還有可能因為盲目而失足跑得更慢。而你前麵一個人和你的距離並沒有多大,那才是你切實可行的目標,盯緊他,跟住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穩步前進,一個個趕上,一個個超越,才是你要做的。”
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但願她真的明白了。
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不是盲目樂觀。自信建立的基石是對自己正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如果我們能夠堅持自己,像執著的登山者一樣,不去妄想一步登天,不去狂想峰頂的驚喜,而是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我們會發現,原來就在這一步步的丈量間,我們距離目標已經不再遙遠。
(趙鳳雲)
奇跡誕生的途徑
在1958年的春天,羅伯·舒樂博士立誌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強生表達了自己的構想:
“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
強生問他預算情況,舒樂博士堅定而明快地說:“我現在一分錢也沒有,所以一百萬美元與四百萬美元的預算對我來說沒有區別,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夠的魅力來吸引捐款。”
教堂最終的預算為七百萬美元。七百萬美元對當時的舒樂博士來說是一個不僅超出了能力範圍甚至超出了理解範圍的數字。
當天夜裏,舒樂博士拿出一頁白紙,在最上麵寫上“七百萬美元”,然後又寫下了十行字:
一、尋找一筆七百萬美元的捐款
二、尋找七筆一百萬美元的捐款
三、尋找十四筆五十萬美元的捐款
四、尋找二十八筆二十五萬美元的捐款
五、尋找七十筆十萬美元的捐款
六、尋找一百筆七萬美元的捐款
七、尋找一百四十筆五萬美元的捐款
八、尋找二百八十筆二萬五千美元的捐款
九、尋找七百筆一萬美元的捐款
十、賣掉一萬扇窗,每扇七百美元
六十天後,舒樂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動了富商約翰·可林並使他捐出了第一筆一百萬美元。
第六十五天,一位傾聽了舒樂博士演講的農民夫婦,捐出了第一筆一千美元。
第九十天,一位被舒樂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動的陌生人,在生日的當天寄給舒樂博士一張一百萬美元的銀行支票。
八個月後,一名捐款者對舒樂博士說:“如果你的誠意與努力能籌到六百萬美元,剩下的一百萬美元由我來支付。”
第二年,舒樂博士以每扇五百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認購水晶大教堂的窗戶,付款的辦法為每月五十美元,十個月分期付清。六個月內,一萬多扇窗全部售出。
1980年9月,曆時二十二年,可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與經典,也成為世界各國人前往加州必去觀賞的勝景。
水晶大教堂最終的造價為兩千萬美元,全部是舒樂博士一點一滴籌集而來的。
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建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設計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可以攤開一張白紙,敞開心扉,寫下十個甚至一百個實現夢想的途徑。
我們的夢想也許非常宏偉,難於實現,但成功的路徑不止一條,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智慧去選擇,如果我們把大的目標分成若幹個小計劃,距離成功還會遠嗎?
(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