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伊麗莎白可能在心理上存在缺陷,比如在她童年的時候,母親被父親處死的情景一定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再者,其父亨利八世三次殺妻、六娶皇後。可能讓她不再信任婚姻,對男人不再抱有幻想。

有人則認為,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事實上,自從伊麗莎白進入適婚年齡,婚姻大事就一直是她的一塊心病。作為一位年輕貌美的未婚女王,伊麗莎白顯然是當時最值得全歐洲正欲尋覓婚配的男子追求的對象,而最後伊麗莎白竟一人未選,孤獨一生,這其中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首先出來追求伊麗莎白的是曾經做了五年名義上的英國國王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他早早地派出了他的使臣菲裏亞伯爵前來這個島國,希圖捷足先登。但是,腓力用人不當,派出的菲裏亞伯爵心高氣傲,曾狂言伊麗莎白若要結婚,他的國王應該是最有競爭力的人選。因為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勢單力薄的英國若能得到法國的宿敵西班牙的支持,將受益無窮。然而這樣的使臣自然不會完成最原始的任務。之後,腓力二世又三番四次地親自向女王提出聯姻,然而,伊麗莎白巧妙地拒絕了這位高傲的求婚者。因為她心裏清楚,無論從穩固自己的統治還是從個人的情感出發,她都不可能與腓力二世結為連理。道理很簡單,首先是英國人對瑪麗和腓力二世的婚姻仍然記憶擾新,瑪麗在西班牙人“指導”下實行的血腥統治令大多數英國人不寒而栗。如今,伊麗莎白若要與腓力二世成婚,豈不是要自絕於她的臣民嗎?再者,她與腓力二世宗教信仰不同,尤其是沒有任何感情,她又怎麼能和這樣的人過一輩子呢?

當然,伊麗莎白還有眾多的其他求婚者。其中,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瓦薩的長子埃裏克最為癡情。古斯塔夫瓦薩讓他的駐倫敦大使為埃裏克向伊麗莎白求婚。為了達到目的,這位瑞典大使不惜花費重金去疏通宮廷中女王身邊的人員。但這一切毫無結果,伊麗莎白拒絕了他。

在眾多外國求婚者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的小兒子查理大公具有政治優勢。極善表演的伊麗莎白又開始哄騙可憐的查理大公。最後,在達到了她的政治目的後,她又婉言謝絕了他。伊麗莎白在婚姻問題上變化莫測的態度使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大使深感苦惱。

其實已經不難看出,伊麗莎白將求婚看作一種政治性的婚姻遊戲,壓根沒有真正考慮過與他們結婚。何以如此呢?這主要是她曾目睹了瑪麗女王的不幸婚姻,知道英國絕大多數人都不願看到一位來自外國的國王。因此,她決不會去和一位外國人結婚而失去臣民們對她的擁戴。

終身未嫁

與此同時,英國國內的求婚者也絡繹不絕。在眾多的求婚者中,據說羅伯特·達德利勳爵曾一度贏得了女王的歡心。但最終因宮廷重臣一致反對,最後也作罷。

慢慢地,伊麗莎白開始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她意識到,作為一國之君,她的婚姻將不可避免地要與政治聯係起來,與國家利益聯係起來。於是,在一定意義上說,她的婚姻隻是一種政治交易。看透了這一點後,伊麗莎白在經過多方的權衡比較後,最終沒有發現合適的對象,因此一生未嫁。

1603年3月26日黎明時分,當大臣們到女王床前俯身探視時,發現伊麗莎白已悄悄地離開了人世,沒有任何痛苦。這位開啟大英帝國輝煌曆史序幕的女王,實現了她的諾言,將其生命與貞節無私地獻給了她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