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的結構
“結構”在詞典裏的解釋是“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從視覺角度來研究結構,主要是知覺心理。當我們欣賞服飾的時候,目測它的結構往往是從它的整體性、裝飾性出發。在這個視覺範圍內,服裝結構中的承重力、懸垂性都是我們觀察的重點。服裝的承重力主要指的是服裝的支點,人體的支點有肩膀、腰、臀、膝、臂等。根據人體形成的總體高、衣長、胸圍、腰圍、臀圍、總肩寬、袖長、領圍、褲長、腳口、前腰節、後腰節等是形成服裝結構的基礎。服裝衣片的形狀和衣片形成的各種直線、曲線、弧形線、圓線等線條的連接、排列、縫紉等,都是結構的基礎。褶、省、縫線等是滿足人的視覺美感與結構之間的橋梁。我們說服裝的構件就是衣片,從視覺審美角度看服裝,就是衣片組成的服裝結構。隻有服裝與人體結合,才能顯示出服裝的結構,服裝結構又是為了體現人體的美,服裝結構本身必定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因此可以斷定服裝的結構就是裝飾。
服裝結構的實用價值,立足於“穿”,因此在我們的視覺中的服裝結構,必須是能“穿”在人身上的結構。脫離了穿的功能,結構再完美也不適合人的視覺審美習慣。服裝結構的“和諧性”是服裝結構的靈魂,與人體的和諧當然是重要的,但是服裝本身的和諧與服裝結構是相輔相成的。大衣與插肩袖是和諧的、連衣裙與燈籠袖是和諧的、中山服的翻領與貼袋是和諧的、旗袍與中式企領是和諧的、西服與駁領是和諧的,與此相反就顯得不和諧了。這是因為人們的視覺美感被一定的審美經驗所限製,設計師在創造服裝的時候,必須在結構的和諧上滿足人們的習慣勢力。服裝結構的魅力在於它各部分之間組合的關係,各部分的排列、組合、接榫、空間等。還有服裝裁剪的工藝過程,也是服裝結構排列組合必不可少的,如布口、橫線、直線、劃順、劈勢、起翹、止口、疊門、掛麵、駁頭、覆肩、褶和省、縫份、頸肩點、胸寬點等。服裝結構的概括性在於省略和提練,也就是說服裝以完整為前提,即使是裝飾也要做到恰如其分為妙。
服飾的色彩
自從人類懂得了運用色彩,色彩的象征意義就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存在,服裝色彩的象征意義更是如此。色彩的象征意義主要來自人們的生活經驗和聯想,也是和人們的感情相關的。人一生下來就接觸顏色,直到壽終正寢一直是在顏色中間生活著。顏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顏色給我們的感覺是多種多樣的,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靚有很大影響。顏色的位置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顏色的位置不一樣所表現的感情也不一樣。顏色附著在不同的形象上,所表現的質感不一樣,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用眼睛看可以說是知覺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說視覺是知覺的窗戶,如果說知覺的價值就是審美的價值,那麼顏色通過視覺才能體現顏色在人們審美中的地位。各種顏色在審美方麵有不同的價值,不同的價值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和顏色所處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如藍顏色用於冷飲包裝,給人既甜又涼的感覺;如果用於咖啡的包裝就顯得不太協調。服裝的格調除取決於款式、穿著方式、配套得當之外,顏色是至關重要的。什麼顏色是中上層人士穿著的?有人說藍灰色、藏青色顯得高雅,適合中上層人士穿著。我們所說的中上層人士,是指那些在經濟上比較富裕,或是比較高一點的官員。但這也不是一定的,有些人從穿著上的氣質看,穿這種顏色的服裝並不顯得高雅。假設穿了一套紫色的套裝,不用說這是一種比較低的格調,但是紫色在另外的場合也許是高貴的。
服飾的質感
“‘質感’的詞條是這麼說的:織物經緯之排列,織物、表皮、外殼、木頭等表麵或實體經觸摸觀看所得之稠密或疏鬆程度;質地鬆散、精細、粗糙之程度;表皮岩石、文學作品等構成成分及結構之排列;藝術作品中物體表麵的描寫;在生物學上,意為組織、組織之結構、源於拉丁文即‘紋理’(或‘肌理’)”質感與顏色關係密切,天然的肌裏比人造肌裏顯得自然。前麵提到的紫色如果是動物的皮毛,就比普通的棉布顯得高檔。一切產品都是由材料構成的,設計師的設計工作實際上是對材料的運用,因此材料表現出的美感,是通過材料的質地體現出來的。材料美的載體是由具體的形象構成的。現代書籍的材料是紙張,如果仍像古代的書籍,用竹木之類的材料,隻有給人笨重的印象。時代在前進,科學發達,新材料不斷湧現,因此材料美也充滿了時代因素。材料美的條件有很多,如質地、色彩、肌理、光澤、形式、功能等。“質地”是材料的結構的性質,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造的。如木材的密度、紋理、韌性等;柔軟性、光澤性、挺括性、懸垂性、成型性組成了服裝麵料的質地。材料的質感還包括材料的肌理,“肌理”是物體上呈線狀或綱狀的紋理,如木紋·皮革紋·石紋·金屬紋等。還有一種是屬於人造的紋理,如花紋、漆紋、織紋、人造革、合成革、紙紋、水泥、塑料等。每一種紋理都要有一定的條件和多種多樣的加工方法,如織紋就分緞紋、平紋、斜紋等。肌理要與物體的形式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肌理的美。“肌理美”是質感的窗口,綢緞的肌理必須使綢緞的織紋與光澤、柔軟、花色、懸垂結合起來,才能表現綢緞的肌理美;家具如果是用木材料製作的,材料的肌理必須與堅韌、挺拔、平整等因素結合起來。光滑的、發亮的、平整的、潔淨的、細膩的、粗獷的等特性總是給人以快感。用棉布製成的桌布總是比塑料的桌布高貴;實木的家具總是比三合板家具高檔;真絲服裝總是比人造絲服裝顯得自然。人們欣賞肌理美的趣味,隨著時代、潮流、科學的發達、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趣味。
服裝材料的質感,是在多種多樣的紡織品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棉織物、絲織物、毛織物、化纖織物、非紡織纖維等。服裝材料的質地與色彩、款式、線形等有密切的關係,如果用人字呢設計一件襯衫顯然是不行的;用綢子做一件大衣也不合適。從這一點出發,對服裝質感的欣賞,必須結合形象。在設計問題上,考慮造型、款式、色彩、實用等方麵是重要的,但材料是更重要的,考慮造型白侗時必須先考慮材料。材料的質感不是單一的,往往兩種材料以上才能使得質感更強。互相組合的材料,借用兩者之間的不同屬性,互相襯托、互相製約的原理使材料的質感更為突出。如軟硬組合的材料,其軟與硬是兩種完全逆反的性質,軟硬互相排斥,而又互為利用。皮帶圍在腰間,必須是軟材料,但是皮帶頭一定是金屬的硬材料;一塊桌布,隻有鋪在桌上才能顯示它那美麗的質感和造型。其它使質感更突出的、互相製約的材料因素,如:光澤的對比、粗獷與細膩的對比、透明與不透明的對比、柔軟與厚重的對比等等。形式效果是由材料效果奠定了基礎,沒有材料效果的質感,很難想象形式效果是不是完美的。
服飾的錯覺
在視覺範圍內,人的眼睛看東西常常出現錯覺,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主觀現象,錯視現象每個人不一定是一樣的。視覺思維除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與人的生活經驗有關係。如果所看到的圖形,在原圖形的基礎上不斷地變化,那麼錯覺量也隨著它的變化而變化。錯覺往往和背景有關,線條長和短的對比、物體和光暗的關係、物體和空間的關係、色彩的深淺濃淡等。眾所周知的橫線、豎線對比時的錯覺,角度大與小對比的錯覺等等,是通過實驗手段實現的。在生活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有些錯視現象,不但能欺騙我們的眼睛,還可能被其利用,使我們上當受騙。如何應用錯覺,使錯覺為我們的服飾服務,是服裝設計師的責任。服裝所運用的“錯覺”現象,主要是通過圖案、麵料的肌理、服飾的配套等手段實施的。一般的說錯覺都是在對比情況下產生的,有明才有暗,有粗才有細,有上才有下,有大才有小,有了透視才有層次等等。在造型、圖案、服飾的設計上運用“點”的變化錯覺,是由於有了輔助線才使人對點有了錯覺;“線”有了交叉點,才使人對線有了錯覺;“麵”有了層次、透視,人對麵才有了錯覺。因此我們說錯覺是從對比中產生的,形象錯覺的對比關係是“相生相克”關係。線的長短、角度的大小、麵積的大小、形象的遠近、橫豎的輕重、物體的高低、分割的尺寸、位置的移動、光的明暗等都是“相生相克”的關係。色彩的輕重、距離、冷暖、明度的高低、飽和度、光照的變化等“相輔相成”的關係。在服飾設計上常常用擾亂人視線的方法,把真正的意圖隱藏起來,使欣賞者弄不清真實的意圖,從而發生錯覺。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製造假貨上麵,如以人造革冒充真皮、以馬皮冒充羊皮、以人造絲冒充真絲等。他們采取了精加工工藝,真能做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使消費者上當受騙。也有的生產者為了消費者的利益,生產出加工精細的人造革皮鞋,價格便宜,實用耐穿。在服飾設計上還經常用“順”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順著人的視線,引誘人的視線上下左右移動。使人的視線發生拉長或展寬的感覺。“影”的方法能達到“以假隱真”或“以真隱假”的錯覺,輔助線或輔助麵,像影子一樣跟著主題形象,影子的出現,形成了對比關係,使人發生錯誤的判斷。利用光暗的對比關係,在款式、色彩的設計上,誘導人的視線去注意明亮的、鮮豔的色彩,從而不注意暗麵,使人體上某些不合比例的部位,在暗麵中隱去。總之,錯覺的應用使設計更生動、更能滿足人的視覺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