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服飾美學與自然的關係(1 / 3)

人與自然

人類從文身開始,都與自然鬥爭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類最初用樹葉、獸皮遮身,也是由於自然氣候的變化開始的。這是人類最早保護自身的措施,後來出現圖騰的崇拜,又過渡到對神的信仰。這些無不深深地打上“大自然”的烙印,人類所創造的服飾,無論是材料、款式、圖案、色彩都與自然有很大的關係。人們用自然中的植物、動物(禽鳥、蠶蟲)等研製成服飾材料。後來這些材料居然成為人們服飾的裝飾品,以動物禽鳥形象劃分官職的等級,以花草魚蟲作為表示人們富裕、長壽的願望,以動物的皮毛作為服飾高貴的象征等等。現代服飾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密切,自然不斷地被改造,服飾也不斷地在發展。服飾早已經不是遮身的時代了,不但能適應自然,更能改變自然環境,使自然適應我們的服飾穿著。

自然美與服飾藝術美

服飾也是藝術創造,是實用品也是藝術品,在藝術創造過程中始終與大自然一起融入社會。大自然豐富多彩,人們不僅僅從大自然中獲得美的享受,更能用高度的藝術技巧把自然美進行再創造。使自然美不但融入社會,還使自然美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廣泛地聯係起來,因而使人們的審美觀念不斷地更新。服飾是人類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也是與大自然最早就有了聯係,更是最早使自然美與服飾完美地結合起來。服飾藝術也和其它藝術一樣,除去實用的需求外,必須以藝術品的要求來衡量其融入社會的價值。服飾藝術的創作從設計、生產、市場調研等各個環節,都必須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對於自然資源要經過調研、選擇、集中、概括,用典型的手法進行創作。雖然服飾創作是從自然中來,但必須高於自然,比自然更典型、更理想、更完美、更有大眾性,隻有這樣才能使得每個人在服飾群體中享受著服飾藝術美。服飾的藝術美源於自然,同時受自然的限製,但是又對於自然美起著改造的作用。例如人們用來於自然的棉花織布,把它染成五顏六色,使得白色的棉花豐富多彩,因而使服飾更美。人們在創造著服飾美的同時,對自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於是對自然進行了改造,經過研究可以種出彩色的棉花。人是自然的產物,人體是美的,但是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對於人體的缺陷要靠服飾設計,把醜陋的變成美的,這也是藝術化的過程。綜上所述,服飾藝術美高於自然美,這主要是人改造自然的力量是無限的,人的創造力勝過自然的力量。

自然美與社會生活

中國利用自然發展服飾,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遠古時的類人猿已經用獸骨磨成針,可見當時已經懂得了縫紉。螺祖是黃帝的妃子,首先發現養蠶吐絲,發明了絲綢,經過多少能工巧匠代代相傳逐漸成熟,形成了中國特有服飾材料。中國的絲織業相當發達,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絲綢。

大自然被人類改造、利用,但是還有一部分自然現象不能用於服飾的材料。如太陽、月亮、風、雲、雨、雷等。這些自然現象人類也逐步地認識,也可以部分地利用,如太陽能、風車、水力發電等。對這些自然現象造成的災害,由於預先有了認識,可以進行預報和預防等。自然界的很多動物、植物加上人們的喻義用在了服飾上。人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服飾文化的同時,也塑造人們美的心靈。使自然形象與人們的美好願望緊密結合,其核心是人的服飾美,人更美。

服飾美學與文化積澱

服裝審美是在服飾文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著審美水平和觀念。服飾審美是服飾文化的主體,服飾文化又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服飾審美要依賴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如果說文化是物質和精神的綜合反映,那麼服飾文化正是這種反映的代表之一。服飾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生活中的習慣、風俗、文化素養、民族特性、地域觀念、政治製度、曆史潮流等都構成了人們的審美觀念。

服飾文化和審美

中國服飾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服飾文化組成的。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是“主流文化”,全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穿衣方式,是由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派生出來的“從屬服飾文化”。雖然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是主流,但是在審美觀念上卻有很大的區別。這主要是由於地域、氣候、生活習慣的不同,在穿衣方式、使用服飾材料、製作工藝的方法也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回族自治區的回族人民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穿的服飾與其他民族不一樣,形成了回族的服飾群體。但也有不少的習慣與漢族、滿族相通。雖說與有些民族的習慣相通,但是回族人民有自己的審美觀念,如回族的“號帽”又叫“禮拜帽”,是一種回族民間傳統的男帽,流行於全國各回族聚居區。這是一種無簷小圓帽,以白、黑色為主。在泉州地區,帽簷前正中用金黃色繡花線刺繡著經文“真主至大”或“清真言”,帽子周圍刺繡花紋。白色帽多用棉布製作,有的用白線給成,春天或夏天戴用。黑色和棕色帽多用呢絨製作,有的則用毛線綰成,秋冬季戴用。戴時有的還在帽下襯一小白帽用作吸汗;也有一種戴法,即頭上戴一有簷帽,並故意將下麵的白帽歪戴,一邊露在外麵(據《中國風俗辭典》)。同一個民族由於地區不同,或為了適合某種場合,戴的帽子也不一樣,審美觀念也就不一樣了。又如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中的“袍”,從古到今流行不衰,很多民族的袍都是從此派生出來的。滿族的旗袍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共有服飾;蒙古族的“特爾力克”就是一種長袍,蒙古族的長袍別具一格,袍子長而寬大,長袖高領,右開襟,紐扣在右側。下端左右一般不開衩,領口、袖口、衣襟多鑲花邊。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或紫色。藏族的長袍又是另一種風格,服飾材料多用毛皮、氆氌和各種呢絨、綢緞等。藏族人穿袍時頭靠衣領,腰間係一條長帶子,再將衣領從頭部放下,衣服上部自然下縮,形成凸起的兜囊,可以存放日常用品。夏季或勞動的時候把雙臂或右臂退出袖管,以便勞動。中華民族服飾文化雖然是主體文化,但是受從屬服飾文化的影響;從屬服飾文化反過來又受主體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各民族互相交往日益增多,服飾文化和服飾審美觀念互相交流,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越來越趨向於大同,但又各有特色。這些都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結果,也是中華民族服飾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和審美觀念更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