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喜、慶、壽服裝的美學特征
喪葬服飾是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喪服的審美特征是隨著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定製,但各民族和各地區又不完全一樣。中國的喪服有所謂的“五服製”,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妻子、丈夫等穿孝服都有一定的規定。五服製是家庭血緣關係的產物,它的中心思想是一個“孝”字。對於長輩的逝世居喪為孝,在居喪期間所穿的衣服叫做“孝衣”,也叫做“喪服”,又稱“孝服”。孝服實際上就是喪葬禮儀中所穿的禮服。孝服的顏色按中國的傳統應該是白色,所用的布料是粗布或麻布。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樣,民族習慣不一樣,穿孝服的方法也不同。流行於貴州中、西、南部地區的所謂“披發戴孝”,是從親人去世時起就不能再理發,女的不能挽髻,要等到一百天以後才能剃發、挽髻。百日這一天,要請和尚、道士、尼姑等來念經祭奠後才能脫去孝服、孝帕,這叫做“除服”。另有一種叫做“披麻戴孝”,流行於全國各地。這是一種“重孝”的穿戴,一般地說長子要在孝帽的後麵披麻,也叫做“披麻帶索”。還有一種“斬衰”這是喪服中最重的一種,用非常粗的生麻布縫製而成,四邊和袖口都不縫邊,使毛邊露在外麵,表示沒有裝飾。胸前縫一塊方麻布,表示“居喪悲哀,心力當衰”的意思。在頭上紮兩米長的白布,從背後直垂下來,係上麻絲叫做“直披”。穿重孝服,鞋也要縫上白布,鞋的後跟按五服的要求縫上紅、綠等布。在古代服喪要三年之久,這種“斬衰”在現代社會早已經不流行了。
現代的喪儀已經很簡單了,但喪服的“五服製”仍舊留下了影子,如以黑袖紗表示悼念,上麵分別用紅、綠、白等表示輩分。舊時的“帶纓”就是以紅悼念去世的老人,這主要是孫輩的穿著。“祖父、祖母亡故,孫輩穿戴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縫一用紅線紮成的圓球,布鞋罩白布麵,俗稱‘封鞋’,鞋跟處不封死,留一寬縫,加縫紅布一條;鞋臉正中各縫一紅線球。孫女無帽,則頭紮一白布寬條,於前額正中部位縫紅線球一個。”在現代的喪儀上隻是在黑紗上縫一紅線球,有的隻是縫上一塊圓形的紅布就代表紅纓了。中國的喪服是以“孝”為審美的標準,“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隻有順從父母、長輩才是子孫應有的品德。在生前對老人要盡孝,去世後仍要盡孝,這種盡孝主要是給別人看的,因此孝服在這中間就是盡孝的主角了。
中國喪葬服飾的審美從色彩上看,其中心是白色,其中也包含著其它顏色以示其特色;喜慶服飾的審美則與“白事”服飾相反,其中心色彩是紅色,但也包含著其它的顏色。男女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很隆重的,尤其是服飾穿著有很多講究。服飾的色彩多以紅色為主,崇尚紅色不但是民間的風俗習慣,就是皇族也是如此。從“訂婚”開始就是以“紅”為主題,因此訂婚又叫做“傳紅”。舊時“傳紅”的方式很多,如用“金玉如意傳紅”、“十全如意傳紅”、“花果傳紅”、“請帖傳紅”等。“傳紅”雖然與服裝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是“張燈結彩,燃點紅燭”,未婚新娘要穿紅色的服飾了。舊時娶親多用花轎,在訂下婚娶日子時要送給女方衣料,一般是四件,其中一件必須是大紅色。出嫁的日子新娘必須穿大紅色的衣服上轎,大紅嫁衣叫做“上轎衣”。淮北地區,男方要送給女方紅棉襖、紅棉褲,新娘必須穿著上轎,即使是大熱的夏天也是如此。舊時的所謂“長袍馬褂,鳳冠霞帔”都是以紅色為主,新郎即使不穿紅色的馬褂,也要十字披紅;新娘的霞帔就是紅色的披肩,裝飾性很強,另穿紅綢襖褲,就連繡花鞋也是紅底子。從心理上研究,紅色是原色,是中國民間最受歡迎的顏色。紅色表示生命力,意味著人的成功欲望,能引導人奮勇當先。紅色有一種強烈的刺激感,象征熱情奔放、進取心、希望等。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把紅色看做吉祥的顏色、喜慶的顏色。中國婚姻服飾的審美是以紅色為中心。即使在現代,雖然“長袍馬褂,鳳冠霞帔”早已束之高閣,但紅色仍然是人們心目中美的象征。人的一生要經過很多喜慶之事,如出生、成年、壽辰、結婚、慶祝等都要慶祝一下,那麼紅色就是人們首選的色彩。有的地方人一生下來就用紅布包裹,婦女在坐月子期間在門口掛上紅布;人的壽辰也是以紅為吉祥,如本命年係紅腰帶至今流行不衰。在現代喜慶活動中,不是那麼十分看重紅色,如婚紗就有用白色、粉紅色等。雖然如此,紅色仍然頻繁地出現,如花車上的紅花、窗子上貼的紅喜字、新郎和新娘戴的紅花、送給親朋好友的請柬等。這是中國服飾文化審美中的傳統特點。在喜慶活動中服飾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合禮儀的服飾會受到人們的指責。雖然現代的喜慶活動在服飾上不是十分講究,但也必須符合服飾群體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