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與服裝
中國的宗教信仰比較複雜,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其他的神祗信仰。宗教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反映,要求人們信仰上帝、佛祖、神道因果報應等,把希望寄托在天國和來世。宗教的教義一般地說都是教導人們樸實無華,如古代的道教,教導人們清淨無為的處世態度,一切順其自然。因此在穿衣打扮上提倡樸素。如信仰佛教的人或未出家的居士,雖然不像廟裏的和尚那樣的穿著,但是一般的都是素衣素食。基督教徒也常是素衣,伊斯蘭教白帽和黑帽也是很樸素的打扮。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發展,與宗教也是息息相關,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和穿衣習俗常常是相得益彰的。
中國的宗教信仰相當複雜,信奉的神祗也相當多。從古到今的造神運動一直非常興旺,又加上外來宗教的傳播,使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發展或多或少地沾染上了宗教的印跡。漢末以後,通過“絲綢之路”和其它通道,佛教大量傳進中國。但接受佛教思想有一個傳播、選擇、消化的過程。中華民族的文化曆史悠久,接受佛教思想的過程,也是創造一個適合中華民族自己的佛教的過程,也就是創造一個中國式的佛教。其實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於服飾文化的影響也很深刻。生活情趣與審美觀念是互相關聯的,宗教影響形成的生活情趣,使得人們追求生活方式的直爽、清心。“各種宗教信仰所造成的民族、地區的習俗已不再成為某一宗教崇拜儀式組成部分的各種俗信,以及信仰的影響下形成口頭語彙及文藝作品等等,其具體形式有自然物信仰、動植物信仰、圖騰信仰、民間神抵信仰與占卜、祗攘、禁忌、祭祀、巫術等活動。”(張紫晨主編《中外民俗學詞典》)在某種情況下服飾受這些影響更具體,前文所提到的“太陽神”,以太陽作為服飾的裝飾,就是崇拜太陽的審美觀念。
宗教信仰有很多儀式,在舉行各種活動時有很多不同的服裝打扮。藏族的“跳法舞”,藏語叫做“羌姆”,俗稱“跳神”、“跳布劄”。這是一種宗教舞蹈,旨在驅鬼逐妖,祈求平安。表演跳神的人要戴上麵具,穿上“跳神外衣”,這是一種特製的外衣,寬袍大袖,五彩繽紛。滿族原來的“薩滿教”,有跳神的習俗,跳神時的穿戴都很講究。這些特有的服飾,包括神帽、神衣、神裙、神鞋、腰鈴等。還有很多宗教、信仰方麵的儀式,都是穿著特殊的服飾,對於民間服飾多少有一些影響。如:舊時漢族“跳家神”的祭祀風俗,漢族“跳魂它”的祭祀風俗,土家族“跳社巴巴”,白族“跳豬姑娘”,苗族的“鼓社節”等等。這些祭祀活動往往是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的習俗,因此作為一個服飾群體的成員,或多或少地都受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