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移動通信的神話(2 / 2)

洋的遠距離無線電通信。實驗是在英國和紐芬蘭島之間進行的,兩地相隔2 700公裏。從此

,人類迎來了利用無線電波進行遠距離通信的新時代。

1937年7月20日,馬可尼病逝於羅馬。羅馬上萬人為他舉行了國葬;英國郵電局的無線

電報和電話業務為之中斷了2分種,以表示對這位首先把無線電理論用於通信的先驅者,以

及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崇敬與哀悼。

世界範圍的移動通信的發展進程,回顧起來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初,移動通信有了初步的發展,不過當時的移動通信使

用範圍小得可憐,主要使用對象是船舶、飛機、汽車等專用移動通信,並且被運用在軍事通

信中,使用頻段主要是短波段(比如現在的收音機用的頻段),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移動

通信的設備也隻是采用電子管的,不僅又大又笨重,而且效果還很差。當時也隻能采用人工

交換和人工切換頻率的控製和接續方式,接通時間和接通效率都與今天的移動通信差得太多

。不過當時的工程師們都看到了移動通信的潛力,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在移動通信的發展上

。

第二階段:到了40年代中至60年代末,移動通信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頻段的使用上,放棄

了原來的短波段,主要使用VHF(甚高頻)頻段的150MHz,到了後期又發展到400MHz頻段。

同時技術上的進步——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移動台向小型化方麵大大前進了一步,效果

也比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由於移動通信的便捷性,在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開始應用

汽車公用無線電話(MTS或IMTS),與此同時,專用移動無線電話係統大量湧現,廣泛用於

公安、消防、出租汽車、新聞、調度等方麵。同時,此階段的交換係統已由人工操作,發展

為用戶直接撥號的專用自動交換係統。接通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這時,移動通信逐步走進

了公眾的日常生活,人們已經看到了未來個人移動通信的曙光。這時的移動通信,開始快速

地向小型化、便捷化以及個人化發展。

第三階段:到了70年代至8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微型計算機和微處理器的快速發展,以及

由美國貝爾實驗室推出的蜂窩係統的概念和其理論的在實際中的應用,使得美國、日本等國

家紛紛研製出陸地移動電話係統。可以說,這時的移動通信係統真正地進入了個人領域:具

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AMPS係統,英國的TACS係統,北歐(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的NMT

係統,日本的NAMTS係統,等等,這些係統均先後投入商用。這個時期的係統的主要技術是

模擬調頻、頻分多址,以模擬方式工作,使用頻段為800~900MHz(早期曾使用450MHz),

故稱之為蜂窩式模擬移動通信係統,或為第一代移動通信係統。

這一階段是移動通信係統不斷完善的過程。係統的耗電、重量、體積大大縮小,服務多樣化

,係統大容量化,信息傳輸實時化,控製與交換更加自動化、程控化、智能化,其服務質量

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世界上第一個蜂窩係統由日本的電話和電信公司(NTT)於1979年實現

。進入80年代,移動通信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

與此同時,許多無線係統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發展起來。尋呼係統和無繩電話係統在擴大服

務範圍。許多相應的標準應運而生。

第四階段:90年代至今,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通信、信息領域中的很多方麵,都麵臨向數

字化、綜合化、寬帶化方向發展的問題。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是以數字傳輸、時分多址或碼

分多址為主體技術,目前國際上已進入商用和準備進入商用的數字蜂窩係統,有歐洲的GSM

、美國的DAMPS、日本的JDC係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