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早期的深潛船(1 / 3)

Z早期的深潛船

在20世紀50年代末,人類對海底的認識還很少,可能還不如對於月球的表麵更熟悉。那時還沒製造出一艘在水下自由下潛到足夠深度的潛水艇。但是很快,法國人雅克·庫斯陶就發明並建造了“潛水碟”號深潛船,改寫了人類探索海底世界。“潛水碟”號和可攜帶呼吸器的設計使水下考察事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潛水碟”號曾100多次潛入海麵下305米深處。20世紀60年代初期,“潛水碟”號促成了“大陸架行動計劃”,這是庫斯陶最大膽的一係列海洋調查。庫斯陶曾說,人類到海底去並不僅僅是為了考察,而是為了謀求新的生存空間。

第二座深海試驗站於1963年設在蘇丹沿岸的紅海海底,其組成包括一組鋼殼,鋼殼裏充滿空氣,像杯子一樣倒轉過來插到一個桶中,桶內有5個人並肩工作,為時達一個月之久。1969年和1970年在加勒比海的聖約翰島外,4位科學家又在他們裝滿儀器的鋼製水下居住室中生活、工作了60天,收集到豐富的科學資料和數據,同時也經受了體能和心裏素質的考驗。很快,各種奇形怪狀的小船開始載著科學家、淘金者和觀光客在大陸架海底一帶來往。為了探測海洋的確切深度,科學家建造出小飛船一樣的探海艇,這種小艇已探測了太平洋馬利亞納海溝,這條海溝深達11千米,溝底每平方厘米所受海水壓力達1085千克。

自動停車的轎車

美國福斯公司研製了一種新型“遠景”汽車;駕駛員按下一個控製鍵,車內的方向盤隨即轉動,車子後退、前進、後退、再前進,便緊靠路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路邊停車。

據說,隻要車身前後有35厘米的空間,按下自動停車的專門按鈕,車內由激光感應器組成的四輪轉向係統,便能順利地完成路邊停車。

該車的鷗翼式上啟車門,給用車者獲得最大的上下車空間。即使霧天行車,放置在車頭與兩側的激光感應器及超音感應器,也能自動“報告”情況,並在安全距離內及時自動停車,使行車安全性大大提高。

自動駕駛儀

自動駕駛儀是按一定技術要求自動控製飛行器的裝置。自動駕駛儀備有各種控製軟件,可以完全避免飛機失速和出現超載負荷。當駕駛員將飛機置於自動駕駛狀態時,由計算機確定最佳飛行路線,包括爬升和下降等,並對油門和各控製翼麵發出指令。飛行路線的優化可減少燃料消耗3%,各種先進的顯示屏幕取代了種類繁多的儀表盤,水平狀態指示器的地圖顯示器直觀地顯示出有關的機場、導航設備、沿途檢驗點和飛機的航向。飛行前,駕駛員通過類似手持計算器的鍵盤輸入飛行計劃,飛行過程中顯示器將氣象雷達信息和飛行圖及飛機位置一並顯示出來。這樣,飛機僅由2人駕駛即可,飛行安全更有保障。

自動變速轉彎的汽車

日本機械技術研究所研製成一種能自動加速、減速、轉彎的新型汽車。這種汽車的前麵裝有2台電視攝像機,它能“看清”前方遠近、上下、左右的障礙物。車上還有一套信息處理裝置,它能作出正確判斷,然後向自動操縱係統發出指令,使汽車采取最佳方案安全行駛。

自動列車防護裝置

自動列車防護裝置(Automatie Train Protection),亦稱“自動列車保障裝置”,乃鐵路的訊號係統的一種,原理跟自動列車停止裝置P型(ATS-P)和自動列車製禦裝置(ATC)差不多。

ATP係統分為地上設備與車上設備兩大部分:地上設備藉由地上感應器提供號誌資訊及路線資訊(包括彎道、坡度、限速等)送至車上。車上設備接收來自地麵之資訊,並由控製電腦整合車上資訊(包括載重、煞車能力、列車長度及列車種別等)形成ATP允許運轉速度,顯示於ATP司機員操作麵盤,提供司機員運轉列車操控之準則。

有別於舊有的自動列車警報裝置(AWS)與自動列車停止裝置(ATS)B型和S型之單點警告及控製,通過警告及控製點後,該ATW/ATS-B或S係統無法限製或監視行車速度,而新設之ATP係統具有全程速度監控的功能。

自行車

自行車又稱腳踏車或單車,通常是兩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一般以人騎上腳踩踏板驅動。很多國家和地區認為自行車是車輛,常常要求適當配備甚至是要向政府相關部門登記領取車牌後始得上路。有些地方要求夜間行車時自行車要使用車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通法規將自行車列為一種非機動車。在香港,自行車屬於“非機動車輛”,無須領有牌照,但在路上行駛時,須遵守和機動車輛一樣的交通規則。

折疊飛機

折疊式小型飛機的總重量隻有63千克,整架飛機可以折疊起來。它的翼展為9.3米,最高時速為42千米,續航時間1.5小時。它最大的 特點是用翼型降落傘作為機翼,因而可以避免一般機翼的飛機在飛行速度下降到一定高度時,所發生的“失速”現象。這種飛機的起飛跑道隻需23米,著落跑道隻需10米。它的操作僅靠方向舵踏板和上升、下降兩個操縱杆。這種飛機可用來探測礦藏、魚群,可以傳遞郵件,用於旅遊,還可以在普通飛機難以到達的地區飛行。

折疊汽車

日本三洋汽車公司推出一種折疊汽車,並預言到21世紀將被汽車用戶普遍使用。

這種新型汽車使用方便,隻要輕輕按壓這種雙排座活頂車的杠杆,活頂車便折疊成輕巧玲瓏的小汽車,可在任何停車場停放。它具有改進的空氣動力性能,重心集中向下,穩定性好。這種折疊車比原車縮短一半,靈活性強,駕駛室的位置比其他輕型車高,視野寬闊。但此車下車較困難,須踩著活動踏板才能下車。

折疊自行車

該車應用升降手閘使整車軸心向上提升折疊成超小體積的軸心型便攜折疊車的整體結構,整車折疊後放進布袋(箱包)中成為折疊自行車的一體化結構。在製作中需要用鎖緊合頁將車架及龍頭、車座相連接;鎖緊合頁裝有彈簧、鋼索(線閘)等,方便操作;升降手閘可控製鎖緊合頁,確保安全和方便。本實用新型構思新穎,結構簡潔合理,能輕鬆折疊和展開,攜帶和使用方便舒適,生產工藝成熟,極易推廣普及、很有市場前景。

折疊雙人座小轎車

日本豐田公司研製成功一輛可折疊雙人座小轎車。車身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前後可伸縮,中間可升降。當按下功能開關時,它就會按給定的信號進行變化。在“長”方案條件下,這種車的外觀跟現代豪華型小轎車相似,整車重心較低,以保證高速行駛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而在“短”方案條件下,車的前後部收縮,中間升高,車身長度隻及原先的一半,行車的靈活性和方便性隨之而增加。此外,由於中間駕駛室的提高,駕駛員實際上處於“二層”位置,這樣居高臨下,視野開闊。

支線客機

支線客機通常是指100座以下的小型旅客機,主要用於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旅客運輸。支線航空是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興起的,但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在美國1978年對民航運輸業采取“放鬆管製”政策以後,發展更加迅速。

支線客機按座位多少,形成不同的檔次,主要有10座級(一般為8~9座)、20座級(15~21座,一般為19座)、30座級(28~40座)、50座級(40~65座)、80座級(70~85座)、100座級(90~110座)。各航空公司可以根據不同航線的距離和客源情況,選擇最佳機型。

從世界範圍看,航空運輸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導致航線和機場擁擠問題日益突出,由於新建或擴建機場都受到用地緊張、保護環境等因素的限製,使支線飛機研製出現大型化的趨勢。據美國聯邦航空局統計,1978~1987年間美國支線航空客機的平均座位數從11.9個增加到20.1個,增長68.1%,到1999年將進一步加大到29.1個。另外,從全世界不同時期各類支線飛機的比例也可看出支線飛機大型化的趨勢。

智能汽車

智能汽車是一種自動導航的無人駕駛新型汽車,已在美國佛羅裏達州投入運行。車內安裝有導航顯示屏,可以在駕駛員鍵入目的地地名後顯示出行車路線;當遇到交通阻塞的情況時,導航係統將引領駕駛員繞道而行,並且可以隨機應變,依據不同道路狀況和速度變化狀況自動啟動、加速或刹車製動。智能汽車由一部道路圖像識別裝置,一部小型電子計算機和一套用電信號控製的自動操縱係統組成。道路圖像識別裝置用來識別複雜的路況。智能汽車的前方裝兩個電視攝影機,不斷掃描行車前方的道路空間,把前方的影像轉換成視頻信號。識別裝置能看清前方5~20米的空間,並把高度在10厘米以上的物體作為障礙物來處理。然後,電子計算機從道路圖像識別裝置接收來的信息中,求出操舵角、速度、加速或減速的控製量。然後和預先輸入到電子計算機存貯器中的參數相比較,迅速地得到有關操縱汽車運行的參數。隨後,自動操縱係統發出指令信號,控製和操縱汽車的轉向器、節流閥、製動器等按指令動作。智能汽車可以根據事先的安排,遵循指定的跑線把乘客送往預定的目的地。在行車時,可以轉彎,也可以超越前麵的車輛。在發生異常情況下,可以采取相應的緊急刹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