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495裝甲車生產於20世紀90年代初。

TH-495穿上了厚厚的附加裝甲。這些附加裝甲都是用複合材料製造的,裝甲武器打在附加裝甲上,僅僅會傷點“皮毛”,而不會傷到“筋骨”,TH-495裝甲車是世界上第一種安裝了附加裝甲的裝甲車。

TH-495的基本乘員有3人,他們是:車長、駕駛員、炮手。步兵艙可以搭乘7名士兵,每個士兵的坐椅都可以升降、前後調整,其中有4個坐椅在必要時可以放平,供乘員休息或運送傷員。這種設計在裝甲車中可謂“豪華之極”。車後的兩扇門是專供步兵上下車使用的。這兩扇門上各配一套有射擊孔的球形觀察裝置,供車內的士兵使用。

TH-495還創下了裝甲車的另外兩個第一,一是它的重量在世界裝甲車家族中是最重的,它的重量達26噸;二是它的速度也是最快的,每小時達到75千米。

TH-495的重量很大,但是它仍舊可以裝進C-130運輸機中直接運往前線。TH-495的後艙門上有兩個圓形的物體,這可不是射擊孔,它是專門設計的空氣濾清器,可別小看這個濾清器,在空氣汙染的環境中行駛,它可以很有效地過濾空氣中的有毒物質。

TNT當量

TNT當量是指核爆炸時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多少噸TNT炸藥爆炸所釋放的能量。三硝基甲苯是一種帶苯環的有機化合物,熔點為攝氏81度。它帶有爆炸性,常用來製造炸藥。它經由甲苯的硝化作用而製成。TNT炸藥的數量又被使用作為能量單位,每千克可產生420萬焦耳的能量,1 000噸TNT相等於4.2兆焦耳,100萬噸相等於4 200兆焦耳。軍用炸藥成分是硝化甘油,通常也作為核武器爆炸當量的單位來使用,比如一枚核武器的當量為200萬噸TNT就是指爆炸威力等於200萬噸TNT炸藥爆炸的威力。

通用機槍

通用機槍的發展減慢了,7.62毫米口徑的通用機槍仍是連、排的主要支援武器,並且仍將以現裝備為主。國外雖然有一些公司在開發、研製新型通用機槍,但截止到2000年還沒有換裝。俄羅斯正在研製的6毫米PK式通用機槍,如果進展順利的話,很有可能接替現裝備的7.62毫米PKM式通用機槍。2000年之後,以下4種通用機槍即將廣泛裝備部隊:美國的7.62毫米M60及其各種變型槍、俄羅斯的7.62毫米PK及其變型槍、德國的7.62毫米MG3和比利時的7.62毫米FNMAG。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戰場情況的變化,這些機槍性能已顯過時,預計其作戰任務可能被12.7毫米大口徑機槍所取代。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長172.5米,寬16.8米,吃水9.5米,標準排水量7 760噸、滿載排水量9 600噸,動力裝置為4部LM2500燃氣輪機,58.8兆瓦,航速30節以上,如果以20節航速計算,續航力6萬海裏,編製395人(其中軍官37人)。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攻防火力均很強,是美國海軍巡洋艦中到目前為止作戰能力最全麵的一級。該級艦安裝2座MK41導彈垂直發射係統。該係統平時儲存導彈,發射時隻要打開甲板發射口蓋,接通發射電源,導彈即可騰空而起。發射口蓋是塑料做的,緊急時不打開亦可發射,因此發射反應極快。兩個導彈庫按垂直發射方案,可裝122枚導彈,可混裝“戰斧”導彈、SM-2對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艦艉有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架。該級艦還裝有2座新型的MK45型127毫米炮、2座“密集陣”六管20毫米速射炮,每分鍾可發射3 000發炮彈。反潛武器有“阿斯洛克”導彈、2座MK22聯裝魚雷發射管以及2架反潛直升機。

“台風”級核動力航母

台風級是世界上最大的潛艇,設計較以往的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有很大的不同,20具導彈發射管置於巨大的帆罩前方,帆罩則位於艦身中段稍後。外艇上鋪設了“集束護衛”無回音瓦,其中包覆著兩個直徑8.5米相互平行的內壓力殼,內外艇殼間有很大的間距,內壓力殼在艇首及帆罩下方的直徑為6米。艇內隔間與武器係統配置得宜,兩個內艇殼各有一具核子反應爐,置於帆罩後方的艇體中而與機械室相鄰。渾圓的艦體及短胖的帆罩使颶風級有3米冰層的破壞能力。

艇上主要武器為SS-N-20三級固體燃料推進潛射彈道導彈,采用星光慣性導航,射程可達8 300千米,可在潛航狀態下發射,而使潛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颶風級可在15秒內連續發射2枚SS-N-20導彈,相同時間其餘的彈道導彈潛艇多隻能發射1枚導彈,這也說明了台風級將導彈發射管集中於帆罩前方的原因,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射大量重達20噸的導彈勢必產生很嚴重的平衡問題,若將導彈發射管與機械室一同置於艦尾則平衡問題會更難解決,是以須將導彈集中一帆罩前方。

台風級龐大的舷寬外艇殼內的壓艙槽可在遭受魚雷攻擊時產生“安全氣囊”般的效應,以提供潛艇外的保護,除非是一枚相當重的魚雷,能夠使其爆炸力量繼續向前而不損毀內艇殼,若是在一般的情況下,爆炸的威力多半被四周的水分分解了。

坦克的“眼睛”

坦克在進行戰鬥時,窗蓋都是關閉得緊緊的。可是,駕駛員在駕駛時,需要觀察地形、道路和戰場的情況;炮長在射擊時,需要搜索目標、瞄準目標、觀察射擊效果;車長指揮戰鬥時,也需要觀察戰場情況。這就需要有“眼睛”。因此,在坦克的裝甲車體和炮塔上開了許多小窗口,小窗口上安裝了許多“眼睛”。這些眼睛就是人們常說的觀察、瞄準儀器。如用於白天觀察外界的潛望鏡、用於在夜裏觀察外界的主動紅外夜視儀及微光夜視儀、被動紅外夜視儀等,使得坦克乘員能夠觀察外界的各種目標。特別是安裝在坦克身上的各種各樣夜視儀器,使坦克成為夜戰的能手。

坦克的“耳朵”

坦克的周身披掛著厚厚的鋼鐵裝甲,它把坦克乘員和外界隔開,不便直接聯係。因此,坦克乘員若要與外界保持聯係,就要借助於坦克的“耳朵”。坦克的耳朵是由一根豎在炮塔上的長長的天線、車內通話器與一部坦克電台組成的。天線就是與外界聯係的觸角。乘員通過它發射或接收無線電波。電台是乘員向上級或友鄰通報情況、接受指示的通信設備。它具有近百個固定頻率,事前要區分好,如,合成作戰指揮機關使用哪些頻率,各友鄰部隊使用哪些頻率,各分隊使用哪些頻率,以至每輛坦克使用的頻率,都要有明確的規定。這就保證了在各種條件下通信聯絡的暢通。一般地說,通過天線,可以聽到方圓20~35千米範圍內的聲音。

乘員之間的相互聯係和乘員控製電台對外聯絡,是通過一部車內通話器來實現的。車內通話器通常與坦克電台配套使用。這種通話器實際上就是一部電話,其受話的耳機安裝在坦克帽上,而送話器則緊緊地附在乘員的喉頭部位,叫喉頭送話器。當車長要與各乘員通話時,他就將安裝在胸前的開關,扳到發話位置,而各乘員通常總是打開收話器開關,車長的聲音就可以通過耳機傳到每個乘員,以此可靠、準確、及時的進行通信聯係。

坦克的“四肢”

坦克的行走機構很特別,它有一雙能走善行的“鐵腳板”,使得它比一般輪式汽車具有高得多的通行性能。一般輪式汽車難於通行的地域,坦克都可以通行。而且還能爬80厘米到1米高的垂直崖壁,能跨越2.5米到3米寬的壕溝,還能衝上30°左右的陡坡,能通過鬆軟的沙地和比較泥濘的沼澤,這些都是一般輪式汽車難以相比的。

坦克的“鐵腳板”是由履帶、主動輪、負重輪、誘導輪以及托帶輪等組成,這就是人們通稱的履帶推進裝置,這使得坦克與通常的車輛不同,它的行走不是用輪子直接著地行走,而是通過轉動的主動輪,繞動履帶而使車體行走。為了防止行走時的顛簸,在車體與負重輪之間裝有懸掛(減振)裝置。當坦克在起伏不平的地段高速行駛時,懸掛裝置即能吸收振動產生的能量,起到防震、減振的作用。

坦克的組成

坦克由武器係統、推進係統、防護係統、通信係統、通信係統、電氣設備以及其他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武器係統包括武器和人力控製係統;推進係統包括動力、傳動、行動和操縱裝置;防護係統包括裝甲車體和各種特殊防護裝置、偽裝器材;通信設備有無線電台、車內通話器等;電氣設備有電源、耗電裝置、檢測儀表等。有些坦克還有潛渡、導向、通風、取暖等特種設備和裝置。乘員3~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駕駛、通信等任務。

坦克通常以發射常規炮彈的長身管坦克炮為主要武器(有的還可發射反坦克導彈)。坦克多采用高膛壓的105~125毫米滑膛炮,其武器係統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係統,這不僅可縮短射擊反應時間,也可提高火炮首發命中率。坦克的推進係統多采用增壓柴油機,有的安裝了燃氣輪機,配有帶靜液轉向的動液傳動裝置和強度、韌性俱佳的扭杆式懸掛裝置。在防護方麵,坦克的主要部位多采用金屬與非金屬的複合裝甲,旨在增強抗彈能力。此外還配有性能好的三防、滅火、偽裝、施放煙幕等特種防護裝置與器材,以提高綜合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