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聯會複合體(1 / 1)

L聯會複合體

聯會複合體是減數分裂合線期兩條同源染色體之間形成的一種結構,它與染色體的配對、交換和分離密切相關。

“垃圾”基因

在人類細胞中由包含一係列堿基對,能編譯密碼、製造細胞蛋白的基因組成的DNA隻占3%,另外97%的基因,在製造蛋白質方麵看來好像不起什麼作用。多數分子生物學家把它們叫做“垃圾”,即不編密碼的。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分子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所有的DNA都有一種語言的味道:分子中的每4種堿基對必定組成4個字母,由此構成長長的文字係列。

編譯出基因中信息的DNA係列,被稱為生命的語言。一群研究人員現在探究這個傳統的比喻,把“生命的語言”逐字表達出來,讓編密碼的DNA和不編密碼的DNA通過一係列語言的測試。

令人驚訝的是,測試的結果,那些不編密碼的DNA顯示的文字,其構造竟同天然的語言十分相似。反之,編密碼的一組卻完全不像天然的語言。

兩顆心髒的人

1978年10月,法國阿爾努—詹克研究所的心髒專家們以“用兩顆心髒活著的人”這件奇事轟動了整個法國的醫學界。接受手術的是48歲的法國商人皮埃爾·昂薩多,他患有嚴重的心髒病,由於當時種種原因,這位商人住在醫院裏痛苦地等待慢慢地死去。專家們將因一次意外的車禍早早地離開了人世的一個年僅15歲少年的心髒移植給皮埃爾·昂薩多。新植入的心髒同有病的心髒是並聯的,但有病的心髒隻擔負正常“工作”的15%,而新植入的心髒則挑起了這位商人的生命的“重擔”。手術後幾個月,這位病人恢複了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同時,用兩顆心髒活著的人這一消息也傳遍了世界。

綠色汽油

乙醇,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酒精。純乙醇的沸點為78.5℃,很容易燃燒,在世界麵臨能源危機的今天,開發利用乙醇作動力燃料,正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生產乙醇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酵母菌。它能夠在缺氧的條件下,開動體內的一套特殊裝置——酶係統,把碳水化合物轉變成乙醇。近些年來人們又陸續發現,微生物王國中能夠製造乙醇的菌種還不少,比如有一種叫酵單孢菌的,它的本領比酵母菌還高,不僅發酵速度快,生產效率高,而且能更充分地利用原料,產出的乙醇要比酵母菌高出8倍多,很可能是更為理想的乙醇製造者。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用來生產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甘蔗、甜菜、甜高粱等糖料作物和木薯、馬鈴薯、玉米等澱粉作物,現在人們找到了一種廉價的原料,這就是纖維素。

纖維素也是碳水化合物,而且在自然界裏大量存在,許多綠色植物及其副產品,如樹枝樹葉,稻草糠殼,等等。幾乎有一半是纖維素,用它們作原料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然,用纖維素作原料對酵母菌來說,將發生極大的困難,也就是說很難施展它的發酵本領。不過有辦法,人們早就從牛、羊等牲畜所以能吸收纖維素的研究中發現,微生物中的球菌、杆菌、黏菌和一些真菌、放線菌,會分泌出一種能催化纖維素分解的酶,叫纖維素酶。用這種纖維素酶先把纖維素分解成單個葡萄糖分子,然後酵母菌就能把葡萄糖發酵變成乙醇。更令人讚歎不已的是,有一種叫嗜熱梭菌的微生物,它們居然能一邊“吃”纖維素,一邊就“拉”出乙醇來,那就更簡單了。在日本和韓國等地,利用木黴和酵母菌協同作戰,也成功地用纖維素生產出了乙醇。

利用纖維素作原料生產乙醇,為乙醇登上新能源的寶座鋪平了道路。由於這些原料都來自綠色植物,所以有人把乙醇稱為綠色的汽油。

卵磷脂

卵磷脂是構成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如果缺乏卵磷脂,細胞膜會變硬,而阻礙營養素進出細胞;沒有了卵磷脂作為保護層,細胞也容易受到氧化作用的傷害。

醫學研究早已肯定卵磷脂是血管的清道夫,可以乳化脂肪,使血管柔軟而有彈性,防治動脈硬化所導致的高血壓、腦中風和心髒病。卵磷脂所含的膽堿,是構成腦神經傳導的主要物質,攝取充足的卵磷脂,可幫助防治神經失調及老人癡呆症,並防止因膽堿不足而形成的脂肪肝及肝硬化。充足的卵磷脂,可以促進人體對維生素的吸收。若同時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能夠讓細胞更為活性化。

卵核移植技術

卵核移植技術將一個早期胚胎的卵裂球分離成幾十個具有相同的遺傳基因的卵細胞,然後把這些卵細胞核分別注入到受體母畜的去了核的受精卵中,獲得從同一個優良品種卵繁殖出來的性狀相同的許多仔畜。這是細胞核移植技術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