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農作物的蛋白質
人類的基本食物是以農作物為主的糧食。然而,低蛋白的糧食難以滿足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當前全世界每年缺少蛋白質4 000萬噸。在糧食中穀類作物的蛋白質含量大約隻有10%。而豆類作物的蛋白質含量就很高,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40%。如果能把豆類中與蛋白質合成有密切關係的基因移植到別的農作物細胞裏,就可提高這些農作物的蛋白質含量。1981年6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肯普與霍爾領導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移植技術,從菜豆裏取出了一個產生蛋白質的基因,把它拚接到根瘤杆菌Ti質粒運載體中,通過正常的轉入機理,把菜豆蛋白質基因轉移到向日葵細胞裏。科學家們正利用組織培養方法,使這個新類型“向日葵豆”細胞能再生出“向日葵豆”植株來,並期待它能生產出大量的豆類蛋白質。
1985年,中國的一位留學生在美國期間,把大豆中一種主要貯藏蛋白質的基因移植到一種叫做矮牽牛的植物體中。後來,他在這種矮牽牛的種子裏檢驗出了大豆的蛋白質。這說明大豆的蛋白質基因控製矮牽牛生產出大豆蛋白。這些成果表明,利用基因移植技術來提高農作物的蛋白質含量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
逆轉錄現象
逆轉錄現象是在遺傳的中心法則發現之後,科學家們在某些體係中(如某些癌變過程中)又發現的一種新情況:在“逆轉錄酶”的作用下,能夠發生以RNA為模板,合成DNA。逆轉錄的發現,無疑是對“遺傳中心法則”的一個重要補充。逆轉錄現象表明,在蛋白質的合成過程中,不單DNA能決定RNA,而且RNA同樣可以決定DNA,再通過mRNA翻譯成蛋白質。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這種逆轉現象,不隻是少數病毒所特有,其他病毒,甚至也是高級有機體的一種本能。
“腦袋”蛋白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分離出一種促使胚胎細胞發育成嬰兒大腦和脊髓的蛋白物質,把探索人類神經係統發展奧秘的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參與這一研究的科學家說,在實驗中將大劑量的這種蛋白注入青蛙胚胎之後,培育出的青蛙長出了體積超常的特大腦袋,所以,這種蛋白被稱為“腦袋”蛋白。研究顯示,在“腦袋”蛋白的控製下,胚胎產生一層生物組織膜,這層組織膜最終向內翻轉,形成大腦和脊髓。美國紐約州的一家製藥公司已通過無性繁殖方法得到了含有這一蛋白遺傳密碼的基因。科學家認為,在不遠的將來,“腦袋”蛋白可以幫助找到治療震顫麻痹綜合症和早老性癡呆症之類由神經係統退化引起的疾病的方法,促使死亡的神經細胞重新生長。
腦磁圖
人的顱腦周圍也存在著磁場,這種磁場稱為腦磁場。但這種磁場強度很微弱,要用特殊的設備才能測知並記錄下來,需建立一個嚴密的電磁場屏蔽室,在這個屏蔽室中,將受檢者的頭部置於特別敏感的超冷電磁測定器中,通過特殊的儀器可測出顱腦的極微弱的腦磁波,再用記錄裝置把這種腦磁波記錄下來,形成圖形,這種圖形便稱作腦磁圖。它是反映腦的磁場變化,這與腦電圖反映腦的電場變化不同。腦磁圖對腦部損傷的定位診斷比腦電圖更為準確,加之腦磁圖不受顱骨的影響,圖像清晰易辨,故對腦部疾病是一種嶄新的手段,為診斷發揮其特有的作用,要與腦電圖結合起來,互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