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瓊脂擴散法(1 / 2)

Q 瓊脂擴散法

瓊脂擴散法又稱圓筒平板法。用於測定抗生素效價的生物學定量方法之一。標準的方法是以20毫升的瓊膠培養基放入陪替氏培養皿內做成平麵,上麵加上預先培養的試驗標準菌種,例如摻入了葡萄球菌的瓊膠4毫升,而使之凝固,上麵再放上一個外徑8毫米的不鏽鋼圓筒,筒內倒滿青黴素稀釋液之後,在35~37℃培養12~16小時。由於圓筒周圍產生濃度梯度,葡萄球菌的繁殖被阻止於有效濃度範圍之內而形成圓形的透明帶。其直徑d與青黴素濃度c之間的關係如下式所示:

d=klog10c+a(k、a為常數)

與標準青黴素液相比較,可求得青黴素濃度。測定鏈黴素時用枯草菌,氯黴素用大腸菌,四環素用八連球菌作繁殖試驗。此外還有用圓形濾紙代替圓筒,使被檢液滲入的濾紙法。

青黴素家族

青黴素用於臨床是20世紀40年代初,人們對青黴素進行大量研究後又發現一些青黴素,當人們又對青黴素進行化學改造後,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黴素,20世紀70年代又從微生物代謝物中發現了一些母核與青黴素相似,也含有β-內酰胺環,而不具有四氫噻唑環結構的青黴素類,可分為三代:第一代青黴素指天然青黴素,如青黴素G(苄青黴素);第二代青黴素是指以青黴素母核-6-氨基青黴烷酸(6-APA),改變側鏈而得到半合成青黴素,如甲氧苯青黴素、羧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第三代青黴素是母核結構帶有與青黴素相同的β-內酰胺環,但不具有四氫噻唑環,如硫黴素、奴卡黴素。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將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個人體內使之迅速恢複功能的手術,目的是代償受者相應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喪失的功能。

廣義的器官移植包括細胞移植和組織移植。若獻出器官的供者和接受器官的受者是同一個人,則這種移植稱自體移植;供者與受者雖非同一人,但供受者(即同卵雙生子)有著完全相同的遺傳素質,這種移植叫做同質移植。人與人之間的移植稱為同種(異體)移植;不同種的動物間的移植(如將黑猩猩的心或狒狒的肝移植給人),屬於異種移植。

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在發達國家,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

器官移植技術

器官移植發展迅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較好地解決了抗排異問題。1989年,美國發明了高效能抗排異藥物環孢菌素(FK506)。此藥可製止人體排斥異體器官,為同時移植幾個器官創造了條件。在解決移植器官不足的問題上,美、英學者還獨辟蹊徑,研究用少量肝細胞長成完整肝的方法,已取得很大成功。中國也先後為14名患者施行了胃、肝、心、肺、脾等移植手術,其中胰島移植、甲狀腺移植、腎上腺移植、胸腺移植以及睾丸移植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器官移植的發展

器官移植在臨床上獲得成功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醫學上的一項重大發展,是當代國際上一門新興的尖端學科。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世界腎移植已超過10萬例次,心髒移植和肝移植達4 000例次以上,胰腺移植超過600餘例次,還有骨髓、甲狀旁腺、腎上腺和睾丸等的移植。心肺、胰腎等聯合移植和同一器官的再次、多次移植亦日趨增多。器官移植的存活率已獲得大幅度上升,1年有功能存活率,腎移植達95%以上、肝移植達70%~80%、心髒移植達85%,並出現一批5年、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長期存活者。

一個多世紀來,器官移植的發展,促進了免疫、麻醉、外科以及製藥等多學科的共同進步,成為人類醫學史上劃時代的裏程碑。

青黴素的發現

青黴素的發現與研製成功成為醫學史上的一項奇跡。1945年,弗萊明與弗洛裏和錢恩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亞曆山大·弗萊明,英國細菌學家,生於蘇格蘭。1908年,他畢業於英國聖瑪麗醫學院,獲得醫學學士和理學學士學位。翌年,他又通過考試,成為皇家外科學會的正式會員。早在1906年,他就開始跟隨當時英國著名傳染病學家賴特從事傳染病的預防研究。他先後發表了很多醫學論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弗萊明服兵役並從事創傷病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於1919年又回到了聖瑪麗醫院,重新開始了他的細菌研究工作。1922年,弗萊明發現了“溶菌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