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蜘蛛在夜間捕食。它還會在坑外四周鋪上光滑的絲,用來絆倒獵物。然後它在半開的門後等待,同時它的足一直觸在蛛絲上。當一隻昆蟲穿過蛛絲時,土蜘蛛覺察到它的行動,就會立即衝出去,抓住它,把它拖進坑中。
螳螂
螳螂是一種善於埋伏的昆蟲。螳螂極其具有耐心,它能夠紋絲不動地潛伏著,等待那些粗心的獵物進入其捕食圈。等待時,螳螂最典型的姿勢是一對前腿舉起,模樣看上去像是在做禱告。它的前腿是用來抓捕獵物的,腿緣有鋸刺,腿的各段連接自如,捕獵時互相配合,動作極快,令人目不暇接。
螳螂經常改變其形態與顏色,以便與環境很好地融和在一起。一些螳螂形似枯葉,另一些則與花朵十分相像。蝴蝶與其他昆蟲紛紛飛來采蜜,但結果卻被嚇個半死。
螳螂會把獵物慢慢地、活生生地吃下去。通常,螳螂對食物非常浪費。它們隻吃一點,而將大部分丟棄掉。
對於雌性螳螂來說,雄性螳螂隻不過是另一種食物。所以,雄性若要與雌性交配,就必須小心翼翼地靠近它。雄性螳螂總是很緩慢地爬向雌性,大概1小時隻移動30厘米。如果此時雄性被雌性發現,或者它們的交配受到打擾,雌性通常將吃掉雄性,一般是從它的頭吃起。
螳螂的“瞄準儀”
螳螂是靠兩種器官來傳遞信號的,一種是複眼,另一種是頸前兩側的幾叢感覺毛。螳螂的雙眼不會轉動,可是它的頭卻能朝任何方向轉動。
螳螂的兩個很大的複眼,是視覺器官,也是個特殊的速度計,它傳到大腦的信號,使頭部對準蛾子。螳螂在跟蹤蛾子時,頭的轉動壓縮著一叢感覺毛,由於形狀的改變,從細毛傳到大腦的是另一種信號。大腦的神經係統得到兩種互有差別的信號後,立即作出決定,雙臂應該朝什麼方向,用什麼速度去襲擊。
螳螂的感覺叢毛是兩個感受墊,由幾萬根彈性毛組成,頭轉動時,一邊受壓力,叢毛被壓彎;一邊則減低壓力,叢毛伸直了。毛的彎曲刺激由毛莖部的感覺細胞傳到大腦,而左右神經感受到的差別信號,正是螳螂頭部旋轉角度的量度。這是極為精確的瞄準器。螳螂捕獵時,不僅要知道蛾子所在的方向,還要掌握它的距離。距離的察覺,就需要兩眼的雙目視覺作用來完成。隻有距離算準了,才能精確地命中目標。
螳螂的捕食手段各有不同。有的螳螂身體呈綠色、暗綠色、褐色,常常隱身在草叢中,把自己偽裝得同環境相一致,以此蒙騙昆蟲;螳螂胸節的兩旁、前肢的腿節都有色澤美麗的薄膜張著,像花朵,讓昆蟲飛來上鉤;有的螳螂頭部長有一塊扁平突起,前端微凹,在陽光折射下,仿佛一滴晶瑩的露珠和花蜜。每當昆蟲飛來,它就迅速地猛撲過去,一下子就獵獲了。
跳蚤
跳蚤是一種寄生蟲。寄生蟲從另一種生物體(寄主)那裏得到食物與保護,卻不作出任何回報。成年的跳蚤以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為生。
跳蚤非常適應這種寄生的生活方式。它們那扁平的身體使之易於穿行在毛皮或羽毛之間。由於跳蚤的表皮厚而堅硬,所以寄主的搔抓並不能損傷到它們。
跳蚤雖然是昆蟲,但它們沒有翅膀。它們靠跳躍從一個寄主轉到另一個寄主身上。它們的跳躍能力是非凡的,有些跳蚤能跳出幾乎相當於自己身長200倍的距離。如果人類也有這樣的跳躍能力,那我們將能跳340米左右。
跳蚤往往寄生在巢居或穴居的動物身上。這是因為幼蚤要在塵土、汙穢遺物之中才能夠生存,而動物巢穴中有很多這種廢物。
同源異型框/盒
同源異型框/盒簡稱同源框,是同源異型基因中一段高度保守的DNA序列,最初是通過對果蠅的同源異型突變和體節突變體的雜交分析發現的。同源框是由180個堿基對組成的序列,可編碼60個氨基酸。同源框普遍存在於果蠅、鼠、人、蛙等生物中。
體液免疫
負責體液免疫的細胞是B細胞。體液免疫的抗原多為相對分子質量在10 000以上的蛋白質和多糖大分子,病毒顆粒和細菌表麵都帶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體液免疫。抗原和BCR的種類都非常多,在體液免疫中B淋巴細胞的BCR直接與抗原結合。一種B淋巴細胞表麵隻有一種BCR。一種抗原侵入體內,隻有帶有與這種抗原互補的BCR的B淋巴細胞才能與之結合,隻有得到選擇刺激的B淋巴細胞克隆才能得到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