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乙烯的三重反應(3 / 3)

一般的螢火蟲僅有兩年的壽命,它們以土壤中的小蟲兒為食,而其真正的成蟲期僅有兩周,14個夜晚的光彩飛舞之後它們就會壽終正寢。對於小小的螢火蟲來說,生命是短暫的,然而它們帶來的色彩卻是夏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猿猴啼叫

英國科學家波爾·傑丁曾經在熱帶密林裏生活了兩年多,經過仔細觀察和用各種儀表測錄,初步探明了長臂猿啼鳴的秘密。他發現,猿猴同許多動物的鳴叫相似,啼鳴是一種求偶的信號,也是一種雙方劃分地盤,不準侵犯的警告。成年的雄猿一到繁殖期就會發出啼叫聲,占據方圓500米的地盤,當其他同類前來,雙方就連續不斷啼叫,相互威嚇,直到把對方趕跑為止。

地盤占好後,雄猿又發出連續啼叫,吸引雌猿前去結成配偶,組建“家庭”。雌猿也會啼叫,可是和雄猿的啼叫聲不同,是告訴鄰近的雌猿:“我們已經成家了,不準前來搶奪。”

這個“家庭”有種家規,幼小的雌猿容許它在家裏啼叫,因為它的叫聲不會對雄猿有吸引力;未成熟的雄猿,就不準在家裏啼叫,因為叫聲也會同樣吸引異性。長臂猿的叫聲音量有大有小,表達的“語言”也就不同。

科學家對猿猴的叫聲進行長期的研究,發現它們會通過各種不同的“語言”,互通情意。當危險來臨時,強壯的雄猿就立即發出“寬、寬”的聲音,這是一種告警聲,群猴一聽到這種聲音,紛紛躲避,一哄而散。

印尼猩猩

與人類最相近的猿類動物共有四種,即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印尼猩猩,而印尼猩猩是亞洲特有種類,目前隻有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部分島嶼還有一些存活。

印尼猩猩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棲類哺乳動物,通常在樹上建立巢穴,平時就生活在樹上,很少下地,它們一般靠雨林中的水果、樹葉、種籽、樹皮和昆蟲為生。很久以前,東南亞各地都有印尼猩猩的蹤跡,但現在,隻有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等印尼少數島嶼還有其小塊棲息地。

目前,印尼最大的猩猩群生活在蘇門答臘北部的生態區,生態區大約占地3萬平方千米,沼澤、山穀與森林是主要的地貌,印尼政府將其劃為生態區,就是為了保護猩猩,但由於國內政局混亂,使這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對森林無休止的砍伐、沼澤地的增加和大片棲息地變為農業用地,使猩猩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猩猩的數量已經從1993年的約12 000隻,下降到了今天的約6 000隻。

對於這些靈長類動物來說更要命的是,在第一輪的伐木過後,很少有停歇的時候。實際上,幾乎所有可以用作木材的樹木都被砍伐掉了。研究表明,在這樣的地區,猩猩的密度會下降90%。現在,猩猩們的棲息地麵積越來越小,這使它們尋找食物越來越不容易,越來越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威脅。

園 丁 鳥

羽毛光柔如緞的園丁鳥生活在澳大利亞東部沿岸的森林裏。雄性園丁鳥是黑色的,但在陽光下,它的羽毛會閃爍出微微的藍光。雌性則完全不同,它的羽毛是淺綠色和黃色的。

園丁鳥有幾個不同的種類。有的還會搭建棚屋狀的小巢。有時候,這些鳥巢像一個小花園,周圍用樹籬圍起來,點綴著各色的飾物。雄鳥總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吸引雌鳥。它會建造一間精致的巢穴,即一條用樹枝搭出來的,周圍飾以蝸牛殼、羽毛、花朵或真菌類植物等小物件的坑道。而且,雄鳥會選那些顏色與雌鳥羽毛顏色相同的物件來作裝飾。

如果在附近有人類居住,它會去尋找一些玻璃片、瓶蓋、紙片、破布之類的東西,把它們添加到其精心之作上去。它也會從其他園丁鳥的巢裏偷東西,或者破壞其他鳥的巢。當巢穴完工時,它就會帶雌鳥前去參觀。

如果雌鳥被這個巢穴打動了,它將會與這隻雄鳥交配。吸引雌鳥的不僅僅是雄鳥用了多少東西搭建,還要看這些東西是怎樣的獨特。奇怪的是,雌鳥交配後會獨自去搭建一個巢,不用雄鳥幫任何忙。它將在這裏養育1~3隻幼鳥。

“有生命的石頭”

擬態在動物界是比較常見的。許多昆蟲和爬行動物的保護色就是很有名的。在植物界也有擬態能手,這就是石塊植物。有一種叫生石花的植物,外表同光滑的卵石一模一樣,因此被人們稱為“有生命的石頭”。它的構造非常簡單,整個身軀縮成一團,兩片肥厚似蒜瓣的葉子,麵對麵地生在一個幾乎看不見的短軸的頂部,並且常常彼此粘合在一起,頂上留著一條縫,開出金黃色的花,十分美麗,很像野菊花。

石塊植物在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既幹又熱的環境,整個植株變得既小又肥胖,又形成了模擬岩石碎塊的形狀和顏色。這樣,既能減少與幹燥大氣的接觸麵積,防止水分散失,同時還能貯存在雨季得到的水分。雖然石塊植物肥厚多肉的體形,常常是動物尋找的美食對象,但它們模擬卵石的形狀和顏色,卻蒙騙了動物的眼睛,逃避了被齧食。就這樣,石塊植物安全地生存下來了。

魚有耳朵

許多種魚能用另一種方式收集聲音。它們的耳朵與鰾相連,水中的聲音使鰾壁振動,就像聲音穿過空氣使鼓膜振動一樣。然後這種振動通常沿著與鰾相連的一串小骨頭傳到耳朵裏。有些魚不是靠小骨頭傳送振動,而是靠從鰾延伸出的管狀器官。

聲音對魚很重要。許多魚能彼此發出有力的叫聲,幾千米以外都能聽見。有些魚通過磨牙發聲,另一些魚在身上磨擦鰭發聲。許多魚用鰾發聲辨聲。特殊的可敲擊肌肉振動鰾發出聲音。

雲 南 鯝

雲南鯝屬鯉形目,鯉科,鯝亞科,鯝屬。雲南鯝體長,略側扁,腹部圓,腹棱自腹鰭末端開始延伸至肛門。吻短而鈍圓,鼻孔距眼較距吻端近。眼側上位。口小,橫裂,下頜具發達的角質緣。上頜厚而稍突出,下唇很薄,無須,側線略下彎,側線鱗72~77。背鰭具後緣光滑的硬刺,背、腹鰭起點相對;胸、腹、臀鰭均短小;尾鰭叉形,生活時背部灰黑色,兩側及腹麵銀白色。背鰭灰色,臀鰭淡紅色,尾鰭橘紅色。

雲南鯝喜生活在水質清澈、透明度大、溶氧高的水域,多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食性雜,除攝食浮遊動物外,也食藻類和有機碎屑等。產卵期為5~6月,在沿岸礫石灘上繁殖,卵黏附於礫石上孵化發育。

夜猴

夜猴長相十分奇特,身體隻有鬆鼠那麼大,四肢特別細長。身上長滿密毛,非常美麗、柔軟。夜猴臉部長著短稀的毛,尾巴長得很結實,好像一根木棒似的拖在身後。

夜猴獨特的標誌是它的那對眼睛,這在動物世界裏可以算是獨一無二的。它的眼睛有四個特點:麵部長著圓溜溜的大眼睛,大得出奇;這對眼睛的虹膜會顯現出紅、黃、褐色混合在一起的美麗色彩,眼睛周圍還有白色的頷毛,眼睛上方長有棕黑色的額毛,相互映襯,顯得更加美麗;眼珠凸出,眼球表麵蒙著一層透明的角膜,好像大玻璃球似的;更奇異的是,它的眼睛集光能力很強,在近於漆黑的環境裏,它照樣能捕捉到正在飛行的昆蟲。

夜猴像貓頭鷹一樣,也是在黑夜裏活動,因此它又叫鴞猴。在夜間,它正是憑著那雙獨特的眼睛去尋找食物的。夜猴端坐的時候,頭部低下,體背彎曲成弓狀,雙手安放在胸下麵,兩足內彎,隻有尾巴露在外麵,遠遠看去,仿佛一隻絨毛球。如果它沒有那身濃密的“毛外衣”,赤裸裸的流線型身軀,又好像一條“魚”。夜猴的踝關節較長,足上有一個寬闊的大拇趾,其他四趾相對,顯得很特別。它的手指細長,指間長短比例跟人類相似,指端龐大的肉墊上還長有指紋。夜猴的毛淡棕灰色,雜有一些橄欖綠色。這是它在樹上的巧妙偽裝。英國猿猴專家漢密爾頓教授發現,夜猴的叫聲複雜多變,令人驚奇。這種夜猴能發出“嘁嘁喳喳”、“唧唧嘖嘖”的尖叫聲,還能發出奇特的“隆隆”聲,敲銅鑼似的“堂堂”聲音十分洪亮,時高時低,時細時粗,變化多端,在密林中引起響亮的回聲。夜猴的這種複雜多變的叫聲,在世界猴類中是很獨特的。

科學家發現,夜猴是一種十分敏感的動物,它們對於突如其來的動作、聲音反應相當強烈。特別是當它們打盹或睡覺的時候,遇到刺激就會立刻躍起,快速奔跑。如果遇到別的動物阻擋,它們會張嘴就咬。

菌 綠 素

菌綠素存在於綠色硫細菌的葉綠素中,與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和轉換有關係。菌綠素a是紅色光合細菌中起主要同化作用的色素,在綠色光合細菌中也有少量存在。菌綠素b存在於紅色假單胞菌屬和莢硫菌屬的細菌中。菌綠素a和b的基本結構是四氫卟吩。菌綠素c又稱綠硫菌葉綠素-660、菌綠膠和菌綠素d(綠硫菌葉綠素-650),與少量菌綠素a同時存在於綠色的光合細菌中,它們都可各自分成多種結構極近似的成分。菌綠素c和d,與茵綠素a和b類似,可以看成是二氫卟吩的衍生物,但是前者不能和葉綠醇形成酯、而是和法泥醇(C15H25OH)形成酯。菌綠素的光吸收帶,在活細胞中較之在有機溶劑中,更偏向長波長區。例如茵綠素a在乙醚中主要吸收帶在357.5和770納米波長處,而在活細胞中,變成在380,890,870,850,800納米附近表現極大的光吸收。各種起同化作用色素吸收的光能隻有通過菌綠素(近紅外光區的吸收帶在最長波長處的形式)後,才能被利用。

人工種子的應用

人工種子是指通過組織培養手段,育成具有完整個體結構的胚狀體,然後在其表麵包上一層有機化合物作為保護胚狀體並提供營養物質的種皮,繼而獲得可代替種子的人工培養物。目前,已獲得人工種子的植物有胡蘿卜、芹菜、苜蓿、水稻、番茄、萵苣、花椰菜、玉米、西洋參、山茶等,現除人工種子的包囊材料及包囊方法外,還有苜蓿、芹菜、圓白菜和萵苣等培養分裂組織的方法在美國或日本獲得了專利。

人工種子的生產一年四季皆可進行,需用的空間小,也無需占用很多土地,而且胚狀體在培養過程中又具有繁殖速度快、數量多等特性,因此,人工種子在農業生產上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日本的麒麟公司和美國生物投資、植物遺傳公司在這方麵進行了很好的嚐試。他們利用人工種子大量繁殖了栽培芹菜、萵苣F-1代雜種和水稻新品種,1克愈傷組織培養6個月後,芹菜能形成1000萬個胚狀體、萵苣能形成10萬個、水稻能形成250個。

人工種子的生產要達到全麵實用化階段,首先必須獲得大量同步化的胚狀體,其次必須掌握胚狀體遺傳變異的抑製技術,另外還必須改進胚狀體的包囊材料和包埋方法,最後還必須研究提高人工種子成苗率的技術。袁隆平培育中國雜交水稻

中國科學家袁隆平1964年首先開始進行水稻雜交研究。為了培育不育係,袁隆平在水稻揚花季節,在稻田裏尋找到一棵不育株,在短短幾年之內先後用了上千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組合,但由於材料親緣關係太近,因而未能把不育特性保持下來。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來到海南島尋找野生稻。同年10月23日,李必湖在一片沼澤地裏,偶然發現了一株夢寐以求的雄花敗育的野生稻簡稱“野敗”)。他們把它栽在試驗田裏,精心培育,又進行人工授粉,終於獲得了一些種子,為三係的選育成功打開了第一個缺口。

1971年春,中國農業部把雜交水稻列入重大科研項目,“野敗”分送南方10省市20多個科研單位進行研究,組織科研攻關。先後使用上千個品種,做了上萬個雜交組合,與“野敗”進行回交轉育。1972年,江西萍鄉市農科所顏龍安等育成了第一批水稻雄性不育係和保持係,解決了第二個難題。為了尋找“恢複係”,人們選用了國內外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和篩選,找到了100多個有恢複能力的品種。張先程等先後在東南亞品種裏找到了一批優勢強、花藥發達、花粉量大、恢複率在90%以上的恢複係。三係終於配套成功,育成了首批具有強大的優勢和獨具特點的雜交水稻。由於袁隆平對中國雜交水稻的巨大貢獻,1981年6月6日,袁隆平等榮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袁隆平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螢火蟲的基因植入玉米

美國科學家用“基因槍”把基因子彈射入玉米細胞內,獲得了改變了遺傳性狀的玉米植株,這種植物能夠把它們新獲得的基因傳給下一代。

在美國農業部和孟山都公司的研究項目中,科學家們轉移了兩個基因:一個基因是可以讓玉米細胞在存在生長抑製劑的情況下生長。另一個基因是從螢火蟲基因中獲得的,它使玉米細胞發出很微弱的、肉眼看不見的光。

迪卡爾希公司的科學家轉移了一個使玉米細胞能抗某種農藥的基因。這項基因轉移技術將使得能夠把遺傳技術應用於玉米,使科學家們能夠較快地培育出新的抗病蟲害和抗農藥的玉米新品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