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鯮
鯮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鯮屬。俗名吹火筒、尖頭鱤、馬頭鯮、鴨嘴鯮、鴨嘴鱤、鶴嘴鱤、長嘴鱤、喇叭魚、大筒嘴。
鯮體細長,略呈圓筒形。腹圓無棱、頭細長,前部稍成管狀,吻部平扁似鴨嘴形。口較小,上位,下頜向上傾斜,且長於上頜。頰部側扁。眼小,位於頭側上方,距吻端近;眼後頭長為吻長的2.5倍左右。下咽齒細長,末端微彎曲。鱗細小,背鰭起點在腹鰭上方之後;尾鰭分叉深,下葉稍長於上葉。體青灰色,腹部銀白;胸鰭淡紅色,背鰭、腹鰭和臀鰭灰白色,尾鰭後緣微黑色。
窄譜抗生素
某種抗生素能抑製和殺滅的微生物的範圍叫抗菌譜。抗菌譜窄的叫窄譜抗生素。
脂質
脂質包括中性脂肪和類脂。前者主要是供給能量,後者多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脂質的基本組成為脂肪酸,有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之分。必需脂肪酸主要有3種,即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這3種必需脂肪酸的生物活性不相同,以花生四烯酸的為最大,亞油酸的為其次,亞麻酸的為最。動物缺乏必需脂肪酸時,就會生長遲緩,出現皮膚症狀(脫毛、濕疹性皮炎、鱗皮等)。有人報道幼兒缺乏必需脂肪酸時也有同樣症狀。但成年動物和人很難產生缺乏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有較大量亞油酸儲存之故。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細胞膜磷脂的脂肪酸組成的改變,因而影響膜的功能;並可減低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的前體為18碳和20碳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有人建議以測定血中三烯酸和四烯酸的比值,作為必需脂肪酸是否缺乏的指標。這是由於脂肪酸代謝過程中有酶係統的競爭作用。當亞油酸缺乏時,由亞油酸延長碳鏈並經脫飽和作用而生成花生四烯酸的量減少,另一族脂肪酸——油酸的代謝加強,大量生成二十碳三烯酸,因此血中三烯酸與四烯酸的比值乃有增高。人的必需脂肪酸需要量按其熱量計約為每日熱能需要量的1%~2%。
植物真菌病
植物真菌病是由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約占植物病害的70%~80%。一種作物上可發現幾種甚至幾十種真菌病害。許多真菌病害由於病菌及寄主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地理分布,如煤病、炭疽病、疫病在亞熱帶和熱帶種類多,為害重;黑粉病、殼針孢屬和殼二孢屬等引起的葉斑病,核盤菌屬引起的菌核病則主要發生在溫帶。有些真菌在北方寄生性弱,不致病;但在熱帶、亞熱帶則可引起嚴重病害。
植物能源
科學家們預言,在21世紀的能源構成中,太陽能發電將占重要地位。然而,有的科學家把眼光轉向了綠色植物,認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固定利用太陽能的最佳手段。植物能源是未來最潔淨和廉價的能源。
科學家認為,葉綠體、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植物和動物包括人類生存的主要能源。煤炭是遠古的森林,石油是遠古的生物,都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直接、間接的產物。人們可以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這比製造日光捕集器便宜得多。通過微生物和酶的分解以及熱化學處理,就可以充分利用其熱能、營養物質和礦物質成分,產生氣體和液體燃料。這是植物能源在未來成為人類主要能源的科學方法。從植物中提煉乙醇、甲醇等液體燃料,將在開發植物能源中占主要地位。由此可見,植物能源在未來將占有重要地位,未來將是植物能源大放異彩的時代。
腫瘤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現為局部腫塊。腫瘤細胞具有異常的形態、代謝和功能。它生長旺盛,常呈持續性生長。
癌症是一組疾病,其特征為異常細胞的失控生長,並由原發部位向其他部位播散,這種播散如無法控製,將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後導致死亡。
人類發現腫瘤已有3 000年以上曆史。不僅人類患腫瘤,動、植物也有腫瘤。直到19世紀應用顯微鏡後,才建立了目前腫瘤學的框架。20世紀以來,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基礎理論研究與新技術的應用,腫瘤學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
種群
種群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同時生活著的同種個體的集群。
種群一詞與物種概念密切相關。根據生物學種的定義,同一物種的個體不僅因其同源共祖而表現出性狀上的相似(包括形態、大分子結構及行為等各個方麵),而且它們之間能相互交配並將其性狀遺傳給後代個體。但不同種之間則由於形態、生理或行為上的差異而不能交配繁育,這稱為生殖隔離。與此相應,廣義的種群即是指一切可能交配並繁育的同種個體的集群(該物種的全部個體)。
種群是生態學所研究的最小的生態單位。種群指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態環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種個體。在生物組織層次結構中,種群代表由個體水平進入群體水平的第一個層次。因為有性生殖過程是一個基因重組過程,重組產生新的變異,可供自然選擇,所以相互交配繁育的種群便構成了一個進化的單位,它可能成為分化新物種的起點。有的生物還環繞著繁育關係組成一定的社群結構。另一方麵,同一地區的個體共享同一資源,因而在對待資源的關係上又表現出種內競爭或合作的關係。
種子生態學
種子是植物界演化的最高階段,是種子植物生活史中的一個重要的生育期,有更強的抗逆性。由於種子具有非常完善的保護結構和內在多途徑的特殊代謝功能,從而能調控其休眠和萌發,以實現種的延續。
不少植物的種子離開母株後,仍需要經過一段時期的休眠,在此期間即使遇到了適宜的外界環境條件,也無法進行萌發。已經知道,凡具有活力的種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最主要的是水分、溫度、光照與氧氣)下,隻要通過休眠階段,就可以進入正常的萌發階段。在萌發的過程中,如果外界的環境條件適宜,胚就能順利地突破其外圍組織形成幼苗,隨後,幼苗也能正常生長;否則,萌發受阻,即使萌發了,幼苗也不能正常地生長。
種子除了在發育成熟的過程中受母株所處的環境條件的影響外,還可能遭遇到傳播因子的作用,這種作用或許給種子施加良性影響(如打破原有的休眠,促進萌發),或許造成致命的傷害。因此,除了應研究休眠與萌發的生態因子的影響外,還須從進化生態學的角度,研究種子的傳播機製,以便更好地闡釋影響種子的外界作用。
由於種子植物的多樣性,種子的特性也是多樣的,除了正常性種子外,還有頑拗性種子和中間性種子。三大類型的種子成熟後,除了非休眠種子的萌發外,還有一部分留存土壤,構成土壤種子庫。土壤種子庫既受外界生態因子的作用,也受外界幹擾的影響,在此過程中,表現出不同時空的動態變化。
可見,種子生態學是一門比較複雜的學科,涉及諸多方麵,其中的本質與規律有的業已闡明,有的仍處於攻關中。
指猴
指猴和其他動物都不相像。指猴隻生活在非洲東南沿海的馬達加斯加島。指猴是一種長相奇怪的動物。許多馬達加斯加人認為指猴會給他們帶來厄運。如果看到一隻指猴,他們會立刻把它殺死。另外,指猴賴以生存的雨林遭到了砍伐,所以它們也麵臨著滅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