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家鄉三李張中行(1 / 2)

張中行家鄉三李張中行

張中行(1911—)黑龍江人,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著作有《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等多種。

家鄉三李

通常說“三李”是指唐朝的三位詩人:李白、李賀和李商隱。那用西方的說法,都是頭頂桂冠的人物。我這裏說的:“三李”與那三位地位正好相反,不是處於高的一端,而是處於低的一端。他們是住在我們小村莊裏的外來人,屬於舊時代乞丐群裏的人物,連名也不為人所知,大家都隻稱姓,曰大李、醉李和二李。

我們的小村莊在京津間運河以東,從西往東再往北折,曲尺形的一條街,不過四五十戶人家。可是其東不過一裏就是鎮,有商店,可以容易地買到米麵、肉食,直到美孚煤油和太古白糖。是我很年幼的時期,村裏出了個由鄉人看來很騰達的人物,先是上日本士官學校,以後從戎,一直作到雜牌軍的師長。作了官,有勢,有錢,在那時候,除了蓋房、買地、娶小老婆之外,還要修祠堂,慎終追遠,光宗耀祖。於是在村西頭坐北向南修了四合院式的祠堂。祠堂之東是關帝老爺的廟,隻有一間,關帝與周倉、關平合住,看來鬼較之神是後來居上了。祠堂每年不過熱鬧兩次,清明節和年節,平時則無用,冷冷清清。不知是想廢物利用還是別有機緣,在我上小學時期,裏麵住了外來的一夥人,當時通稱為“化(讀花)子”。總數五六個,當然都是男性,其中給人印象深的是三個人,都姓李。

舊時代,靠乞討維持生活的人,數量不少,種類也不少。最高的是所謂出家人,包括和尚、尼姑和道士。據說他們可以使活人得福,死人免罪,因而不能不受到特殊的尊敬:要稱為師傅,送錢送米名為供養。總之,論“名”而不問“實”,他們不屬於乞丐的一群。當然,這是唯心主義的分類法,這且不管。且說算作乞丐的,明顯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幹戶,沿街挨門乞討,辦法是站在門口,麵對內院,用較響的聲音說:“老爺太太,行點好吧,給點吃的吧!”另一類是有組織的,共同住在一起,並不挨門乞討,因而也不喊老爺太太。他們奔走附近各村,幫助辦理紅白喜事等雜務,有的還能說書唱曲,作富翁的幫閑,甚至經營流動的商業,逢年過節,各戶要主動準備食品,由他們上門來收。這兩類有高下之分。呼人為老爺太太的是甘居下流,鄉人習慣稱為“要飯的”,給人的印象是已經沒落到毫無辦法。另一類是很有辦法,地位當然高多了,鄉人習慣稱為“化子”。自然,這分別是由來已久的,《今古奇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金玉奴的爸爸金老大位為“團頭”,幹的就是這種行業。這個職位還是依法傳遞的,所以有職位的憑證,就是京劇《拜杆》之“杆”。三李這個團體有沒有杆,我沒聽說過,反正他們地位高,是化子,不是要飯的。

他們住在祠堂的西房,每天做些什麼,不能詳知。隻知道他們相當忙,上午分別外出,回來或早或晚,食品不缺,日子過得相當熱鬧。像是還有些錢,記得每年夏天都買賣西瓜,由瓜地統購,在祠堂零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