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人駕駛的坦克(2 / 2)

單人坦克在可運輸性方麵,由於體積小,重量輕,大型運輸機或直升機可輕鬆地進行空運。比如“尼尼亞”單人婦克設想在運輸狀態下的重量最大為125噸。這樣可以用C-130運輸機空運2輛,C-5A運輸機可空運9輛。

單人坦克小巧靈活,裝甲加厚,因而生存力強。比如“尼尼亞”單人坦克的高生存力主要是靠其外廓尺寸小、機動性高、裝甲防護強來保證的,它的正麵和側麵投影麵積均不到現代主戰坦克的一半,僅此一項就足以使“尼尼亞”的被命中率降低一半以上。同時,它的加速性極好,從靜止狀態轉移到200米外的地方,隻需要17秒或更短的時間。據世界各地的統計資料表明,一般地形上,在200米的地段內,總可以找到可供坦克隱蔽的地貌,由於衝擊時間短,縮短了“尼尼亞”單人坦克在敵火下的暴露時間,使敵人的火炮不易瞄準,導彈跟蹤困難。

當然像“尼尼亞”這種單人坦克要變為現實,需要靠許多領域的先進技術來保障。一是傳感器。設想者認為,綜合紅外雷達傳感器陣列是最好的目標搜索和跟蹤傳感器,它還可以和導航用的傳感器結合在一起。裝在天線上的傳感器陣列能讓“尼尼亞”中的乘員看到他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並能從較低的隱蔽位置發射導彈。二是火控係統。能自動地完成目標搜索和跟蹤,鎖定打擊目標,選擇武器,射擊以及毀傷評定等火力控製的全過程,自動化火控係統如有差錯,乘員可以幹預,直接控製。三是人工輔助的機器人係統。“乘員——機器人”的任務分工是設計中要考慮的最主要的問題,乘員可以和機器人係統保持不間斷的對話,並擁有幹預和超越控製的能力。可以認為,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係統的成功與否、完善的程度,是單人坦克能否實現的關鍵。形象地講,坦克上的機器人可以叫做機器人炮長和機器人駕駛員。

無獨有偶,一位叫金子隆一的日本人,也設想了一種單人坦克。他認為這種坦克2002年就可以完成基本設計,2008年就能服役。他設想的單人坦克,采用分離式車體結構,主要武器是電磁炮,以燃料電池為主要動力。這種坦克戰鬥全重為285噸,發動機功率1500馬力(1100千瓦),最高速度為70公裏/時,最大行程為600公裏。金子隆一設想的單人坦克是一種廣泛采用高技術、具有相當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坦克,從總體上來看,其性能要優於“尼尼亞”單人坦克,實現難度也比“尼尼亞”單人坦克大,2008年出現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