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回來的人(3 / 3)

他說:因為隻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麵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麵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隻能砍一次,以及同樣隻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今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麥田和樹林,隻走一次,不能回頭。要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麥穗和大樹,你必須要有莫大的勇氣和付出相當的努力。

買碗的哲學

一個人去買碗,他懂得一些識別瓷器質量的方法,即用一隻碗輕撞其它碗,發出清脆聲音的碗肯定是質地好的。但來到店裏,他卻發現每一隻碗發出的聲音都不夠清脆。最後店員拿出價格高昂的工藝碗,結果還是讓他不甚滿意。店員最後不解地問:“你為什麼拿著碗輕撞它呢?”那人說這是一種辨別瓷器質量的方法。

店員一聽,立即取過一隻質量上好的碗交給他:“你用這隻碗去試試。”他換了碗,再去輕撞其它的碗,聲音變得鏗鏘起來。

原來他手中拿著的是一隻質地很差的碗,它去輕碰每一隻碗,都會發出混濁之音。合作者變了,參照標準變了,一切也就變了。

生活也是如此,你的參照標準如果錯了,那麼你眼中的整個世界也就錯了。

走不回來的人

曾讀過一個貪心人的故事。說是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要塊地。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隻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貪心人走不回來,是因為貪。然而現實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不貪,可是也走不回來。

有一次,我要在客廳裏釘一幅畫,請鄰居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砸釘子,他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上麵。”我遵從他的意見,讓他幫著去找木塊。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他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他說,“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把銼刀,銼刀拿來了,他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園邊上的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他又發現我那把生滿老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他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一現成的。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當然了,那幅畫,我還是一邊一個釘子把它釘在了牆上。下午再見到他的時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幫木匠從五文化商店裏往外架一台笨重的電鋸。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種走不回來的人。他們認為要做好這一件事,必須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須得去做更前麵的一件事。他們逆流而上,尋根探底,至把那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幹二淨。這種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樣子,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起初,個別的人也許知道,然而一旦忙開了,還真的不知忙什麼了。

楊子的判斷

楊子是戰國初期有名的哲學家。有一次,他長途跋涉造訪宋國。天黑時分,他來到一家旅店求宿。旅店裏有兩個年輕女人,其中一個長得美麗窈窕,另一個粗黑醜陋。但是,別人對待那個醜女卻十分尊重,宛如對待名門仕女一般,但對那個美人,卻態度輕蔑,視為下等人。

楊子感到有些奇怪,便悄悄地問店小二。店小二附著他的耳朵說:“那個美女自以為美貌過人,但我卻不知道她到底美在哪裏;那個醜的呢,自己覺得自己很難看,可我倒不覺得她有什麼地方難看。”

正如泰戈爾所說:“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則分數值就愈小。”一個人的才能再高深,如果傲慢自大,聽不進批評和建議,就會被人輕視;一個人能力雖小,卻懂得謙虛待人,反而受人尊重和歡迎。

跟狐狸交朋友的狗

有隻狐狸專門偷村裏人的雞吃,它認為這樣比在森林裏覓食容易多了。

有一天,這隻狐狸悄悄溜進村裏,遇見一隻看門狗,就勾引它說:“你要是跟我到處去玩,可以得到許多好吃的東西。”

狗聽了,歎了口氣說:“我這個主人待我十分不好,不僅飯不夠吃,還整天挨踢挨罵的。我也受夠了,跟走吧。”

狗跟著狐狸離開了家,剛出村,狗問狐狸:“我們現在到哪兒去?”

狐狸回答說:“我帶你到前麵的村子裏去吃雞吃鴨。”

狗十分高興,流著涎水對狐狸說:“給我一隻雞吃吧,我有生以來還沒嚐過雞肉,隻啃過主人賞給的雞骨頭。”

狐狸聽了哈哈大笑說:“你想吃幾隻都行,隻要你幫著我逮雞。”

“到哪兒去逮?”

“前麵村裏。”

狐狸把狗帶到前麵的村子,對它說:“我們趁黑摸進去,別讓人發覺。”

“雞在哪兒?”

“在雞窩裏。”

“是農民養的雞嗎?”

“是。”

“怎麼能去偷呢?”

“為啥不能?”

“農民會把我們打死的。”

“不用怕,我偷他們10多隻雞,從來都沒挨過打。”

“怎樣才不會挨打?”

“你這個笨蛋,等他們發現的時候,我們早就逃跑了。”

“抓著雞就跑嗎?”

“是的。你能行嗎?”

“抓雞倒不成問題,就怕別的時候不一定行……”

“為什麼?”

“不曉得往哪裏跑。我不熟悉這個村子的路。”

“往森林裏跑就成。何必這樣蠢,你跟在我後邊好了。”

這樣,狐狸帶著狗躡手躡腳來到雞舍跟前,狐狸打開門,低聲對狗說:“跟我進來。”

狐狸和狗剛邁進雞舍,腳就踩到農民事先布置好的捕獸器上,狐狸和狗嚇得大叫一聲,拚命來回掙紮。房主人聽到響聲,點起火把來看,見是狐狸和狗。

農民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狗跟狐狸一起來的,看家狗跟上狐狸,同樣也會變成小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魚找魚,蝦找蝦。朋友之間必然有相同的地方,人和人在一起時間長了,連音容笑貌都會相似,何況是習慣動作呢?所以要慎重選擇和你交往的人。當然,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有一些小毛病,隻要過得去,不觸到原則問題也就罷了,而對道德敗壞,品質惡劣的人一定要敬而遠之,除非你有足夠的免疫力。

毛毛蟲實驗

在法國,科學家法伯做了一個很有名的“毛毛蟲實驗”。他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上擺放一些毛毛蟲,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與此同時在離花盆周圍150毫米的地方布撒了一些它們喜歡的鬆針。由於這些蟲子天生有一種“跟隨他人”的習性,因此它們一隻跟著一隻,繞著花盆邊一圈一圈地行走。時間慢慢地過去,一分鍾、一小時、一天……毛毛蟲就這樣固執地兜圈子,一直走到底。在連續7天7夜之後,它們饑餓難當,精疲力竭,結果全部死亡了。

在對這次實驗進行總結時,法伯的筆記本裏有一句話:“毛毛蟲中如果有一隻與眾不同,它們就能馬上改變命運,告別死亡。”

“學會思考、學會求異、學會創新、敢於質疑”這種素質最能出奇出新。總是從眾、隨大流是永遠沒有大出息的。

有趣的猴子

有一個有趣的案例:從前,有一個賣草帽的人,每一天,他都很努力賣著草帽。有一天,他叫賣得十分疲憊,剛好路邊有一棵大樹,他就把草帽放下,坐在樹下打起盹來。等他醒來的時候,發現身旁的草帽都不見了。抬頭一看,樹上有很多猴子,每隻猴子的頭上,都有一頂草帽。他想到,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於是他趕緊把自己頭上的草帽拿下來,丟在地上。猴子也學著他,將草帽紛紛扔在地上。賣草帽的高高興興地撿起草帽,回家去了。回家之後,他將這件奇特的事告訴了他的兒子和孫子。

很多年後,他的孫子繼承了家業。有一天,在他賣草帽的時候,也跟爺爺一樣,在大樹下睡著了,而草帽也同樣被猴子拿走了。孫子想起了爺爺當年告訴他的方法,他脫下草帽,丟在地上,可奇怪的是,猴子竟然沒有跟著他做,還直瞪著他看個不停。不久之後,猴王出現了,撿起地上的草帽,說:“開什麼玩笑,你以為隻有你有爺爺嗎?”

定勢思維最難突破,敢於逆向思考、勇於打破常規,往往會有“柳暗花明”之感,不信,您就試試瞧!

錯過又何妨

因為所在的公司在內蒙古包頭蓄電池廠攬下一筆業務,沈雷等六人被指派前往那裏施工。活剛剛幹了兩個多月,由於北方氣溫降低,不便施工,所有的工程隻好停工,等到第二年開春後再重新動工。按照公司規定,六個人應該乘火車返回,但其中有個人提議坐飛機回去,因為可以趁機開開眼界。幾個人都沒坐過飛機,大家一致讚同這個建議。

當天,幾個人就結伴去購買了第三天上午8時20分從包頭飛往上海的機票。沈雷因為走得匆忙,將身份證遺落在家中,所以沒能購到機票,隻好改乘第二天由包頭開往上海的火車。去買機票的路上,大家還嘲笑沈雷沒有坐飛機的福氣。看著幾個同伴興奮的樣子,沈雷懊悔不已:身份證為什麼不帶在身上呢!

但是,後來發生的一切讓沈雷不再為自己的疏忽而懊悔。

五個夥伴乘坐的從包頭飛往上海的客機,剛起飛10秒就墜入巨機場不遠的南海公園,撞在了公園大門的售票廳上,機上53人全部罹難。

報紙上登了一張沈雷向記者展示車票的照片。照片上,沈雷的未婚妻一直站在他身旁,緊緊地挽著沈雷的手臂。

據說,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死亡總人數已超過14萬,但是有一對英國夫婦卻因為遲到而幸免於難。

人的一生中,在有意無意之間會錯過許多,也許是一個等待中的電話,也許是一次重要的約會,或者是一段美好的愛情……但你不必為此而抱怨和歎息——錯過了漂亮,你還擁有健康;錯過了智慧,你還擁有善良;錯過了財富,你還擁有自由……說不定哪一天你會忽然發覺:錯過了,反而是—種幸運,就像太陽錯過烏雲,換來的是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