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2 / 3)

當考察隊到達一號營地的第二天,可怕的高山反應出現了。一些隊員皮膚蛻皮,嘴唇腫脹,由於高原缺氧,隊員們感到心跳過速,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反應強烈的頭疼惡心,反應遲鈍,甚至引起脫發、掉牙。平日裏的一點小病在這裏卻會誘發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布滿積雪,冰河凍結的山穀裏行走,隊員們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會滑倒,甚至讓鋒利的冰芒戳傷。遇上冰雪融化而成的沼澤地,如稍有閃失,陷進去了後果不堪設想。陡峭的山腰,每前行一步都很困難,兩側的深穀更讓人心驚肉跳。旅途的艱辛沒有磨滅隊員的意誌,反而更加鼓起他們征服自然的決心。當他們終於站在可可西裏的最高峰,他們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自豪,中國人又靠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創造了奇跡。

誰發明了羅盤?

羅盤,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指南針,是我們中華兒女引以自豪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基本上是由一根磁針、一個支軸和一個帶有精密刻度的支架三部分構成,靠著地球磁場對磁針的作用力,使人無論怎樣轉動羅盤,羅盤的磁針所指的方向始終不改變。說起羅盤的發明者,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據史料記載,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發明並開始使用羅盤了,後來,阿拉伯商人從中國人那裏學會了使用羅盤,然後又傳到歐洲,到了十二世紀,羅盤在歐洲已經很通行了。羅盤的流傳及使用,開啟了人類的航海事業。正是靠著羅盤的作用西方航海家發現了新大陸,從此,開始了人類征服海洋、開發海洋資源的活動。

金字塔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數千年的曆史發展中,有許多驚人的發明和創造,金字塔是最為著名的一件。

現在保留下來的金字塔大大小小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法老胡夫的陵墓,人們把它稱為“大金字塔”。這座金字塔高約140米,光用掉巨石就有200多塊。每塊石頭有1米多厚,2米寬,兩噸半重。要知道,這座金字塔是在4800多年前建造的,當時根本沒有機械設備,完全要依靠人力,其中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墓地。當時的埃及人認為,人死後,會在一定時間內複活。所以人死後,要把屍體保存得完完整整的,否則複活後身體就會不健全。作為一國之王的法老,今生享受了榮華富貴,來世還要做統治別人的人。他們活著時候,就開始修建自己的墓穴金字塔,等著死後把屍體放在裏麵。為了在複活前的那段時間也過得舒服,金字塔內部也要修建得金碧輝煌,一切生活用品、象征生前權利的東西也要一應俱全。因此許多金字塔內繪滿了壁畫,並有大量珍寶陪葬。

萬裏長城

有人好奇地問從航天飛機上下來的宇航員:“你們在宇宙中,用肉眼能看到地球上的什麼?”他們的回答是:萬裏長城、金字塔。

在天上也能看見,可見萬裏長城的雄偉壯觀。萬裏長城東起渤海灣,越過崇山峻嶺。穿過莽莽草原,一直向西延伸,最終到達甘肅的嘉峪關。它全長6700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建築物,被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紀念碑”。

萬裏長城最早起建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雖然中原一帶還比較安穩,但北方地區卻經常遭受匈奴的侵擾。為了安全的需要,秦始皇決定修建長城。他每年都要征調幾十萬民工,不停地幹活。由於工程太繁重,許多人都累死了,“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到了明朝,蒙古族和女真族向中原入侵,明朝政府為此重新修建萬裏長城。這次修建,前後持續了100多年的時間,千百萬勞工撒盡了血汗。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萬裏長城。它的頂上建有女牆、垛口、望口和射擊口,非常有利於防禦。在離它不遠的高地上,還專門設立了烽火台,一旦出現情況,就燃起狼煙,一座座地傳下去,把消息傳到千裏之外的京城。

郵票與巴拿馬運河

聞名世界的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巴拿馬共和國境內,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徑要道。

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公裏,最寬處304米,最窄處91米。由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位差以及巴拿馬地峽與海平麵的高度差,運河的最高水位是海拔2652米。要讓一艘載重船跨越這一高度是很困難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者在運河的兩端都修建了三級注排水式升降提升,將通過運河的船隻逐級升高到2653米的最高水位,然後在出口處再經過三級下降,逐級降至海平麵。這樣,船隻就可以緩緩駛入海洋了。在一般情況下,船通過巴拿馬運河需要8——10個小時。

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從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船隻要繞道南美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才能進入大西洋。1914年8月,巴拿馬運河開通後,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程縮短了1萬多公裏。如今,這條運河已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閘式運河,被稱為“世界橋梁”。

巴拿馬運河的修建,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早在16世紀,西班牙國王就曾下令在巴拿馬地峽最窄的地方開鑿一條河道,但由於當時技術條件和施工能力的限製,沒能辦到。1880年時,法國人也想到在這裏修建運河,但他們花費了多年的時間和巨額資金,也不得不最終放棄了這一計劃。20世紀初,美國人決定建造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河。鑒於在巴拿馬施工的難度太大,他們認為修建一條穿越尼加拉瓜的運河會相對容易些。1902年春,國會議員們已準備批準這一工程。這時,有一個叫比諾·瓦列拉的法國工程師到了美國。他曾參加過當年法國政府的巴拿馬運河計劃,深知尼加拉瓜的地質條件不好,不宜在那裏開鑿運河。他竭力說服美國人改變主意,將運河建在巴拿馬。

就在美國國會對運河計劃進行表決的前幾天,加勒比海中的一座大火山爆發了,影響到了沿海的尼加拉瓜。瓦列拉翻出一枚尼加拉瓜曾經發行過的一張郵票,上麵印有尼加拉瓜國內著名的摩摩通博火山,隻見一縷青煙環繞著火山山頂,表明它是一座活火山。更巧的是,這座火山正好位於預定的運河線路上。瓦列拉抓住火山爆發的時機,大肆宣傳運河線路上有火山隱患。他還找來了90張印有摩摩通博火山的郵票,一張張地放在議員們的桌子上,並在上麵附言道:“這是尼加拉瓜火山活動的官方見證”。幾天後,議員們投了在尼加拉瓜建造運河的反對票,並最終選中了巴拿馬。1904年,運河工程動工。誰能想到,這條黃金水道竟然是一名工程師用一枚郵票救活的呢?

天然燈塔

在茫茫的大海上,船隻要辨別方向、避開暗礁和險灘是非常不容易的。後來人們建造了燈塔,事情便變得容易得多了。燈塔大多是人工建造的。但在大自然中,卻有一種奇妙的天然燈塔——火山燈塔。

伊薩爾科火山位於中美洲薩爾瓦多沿海,海拔1885米。這是一座活火山,每隔8-10分鍾,它就向天空噴出巨大的煙柱,高達300米。同時,它還向海中傾瀉大量的熾熱的熔岩。熔岩和海水接觸後,產生出大量的水汽,彌漫在方圓幾十公裏的海麵上,即使在白天也能看到。

地中海西西裏島北部的利帕裏群島中,有個圓形的小島,著名的斯特龍博利火山就位於這裏。它海拔926米,火山口直徑約500米。長期以來,這座火山每隔8分鍾就“轟隆隆”地發出一陣陣響聲,接著便噴出一股粗大的煙柱。煙柱中,蒸汽夾雜著碎屑直衝向數百米的空中。隨後,煙柱在天空中發散開來,煙和灰塵隨風逐漸消失。據地理學家研究,這裏曾是深達200米深的海底,由於火山的不斷噴發,形成了現在的這座島嶼。

這兩座火山都在沿海地區,而且都是定時噴發,那一明一暗的煙柱,使離火山80-100公裏的船隻上都能看得到,所以,人們都叫它“海上的天然燈塔”。

諾曼底大橋

諾曼底大橋守衛著法國北部塞納河上的泥灘,看上去像一個從混凝土橋塔上伸出的鋼索編成的巨大蜘蛛網。

這是一座1995年1月才開始啟用的新橋,連接著翁弗勒爾和勒阿弗爾兩個城鎮。它是鋼索承接橋,很像金門大橋之類的索橋,但支撐橋身的鋼索直接從橋塔連到橋身。

這座橋由33個部分組成。中間一部分是最後被嵌進橋中的,由下往上提升而成。

橋的重量由2000千米長的鋼繩支撐。兩座混凝土橋塔高215米,聳立在相當於20層高樓的基座上。諾曼底橋的中央跨度為856米,但這不包括靠近橋兩側的引橋。橋的總長是2200米。

100年以前,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曾繪製過諾曼底大橋的所在地。這不僅使這個地方名噪一時,而且由於莫奈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全新繪畫風格而引了爭議。現在這個地方的景色被新橋徹底地改變了。

維蘇威火山

大約在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時,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以東的巨大睡火山——維蘇威火山底部附近的小羅馬鎮民們聽到一聲巨響。當時有記錄表明人們受到驚嚇,但推測他們的室內是安全的。以後的爆發將熔化的石頭變成浮石和灰燼,如下雨般地降落在這一繁忙的海濱城鎮。

到午夜時分,火山活動加劇,海岸以西幾公裏處的赫庫蘭尼姆鎮的住家開始逃離家園,奔向惟一可能逃生之路——大海。突然,火山灰的巨流從火山噴出,撲向城鎮,隨之而來是熔岩的火舌。港口附近的房屋內完好地保留著無覆蓋物的骷髏,表明人們很難有時間弄明白發生了什麼——有些人相擁而死,而另一些人則死在逃生的路上。在一群骷髏中發現一盞燈,推測當人們逃避恐怖的火山噴發時,帶上它照亮道路。相繼而來的噴發浪潮將城鎮掩埋在無數層的火山灰和火山彈之下,但它一直保留至今,因此現在仍在赫庫蘭尼姆進行挖掘。

第二天,在維蘇威火山再度爆發,噴出大片雲狀火山灰和氣體之前,龐培城附近的居民尚未受到傷害。估計這一天的噴發中龐培城有2000人死亡——但這一數字不斷地被修改,考古學家在大規模挖掘中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體遺骸。

維蘇威火山高1277米,不到埃特納火山的一半高,但它的粘液狀熔岩使其更具爆發性。含硫氣體不斷地從巨大的主火山冒出來,火山頂附近的有些地方,岩石熱得足以煮熟雞蛋。

維蘇威火山第一次(最著名的一次)有記載的噴發在公元79年,它導致老火山的崩塌。形成的一個新的盆狀火山口,稱作破火山口,裏麵隆起一個新的小火山堆。最近一次大爆發發生在1944年,人們步行或乘纜車到火山口邊緣,可能認為火山業已平息,但縷縷煙霧以及城鎮地麵向下沉降的信號均提醒人們它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再次噴發。

石林

在我國雲南省,有一處奇特的森林,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觀”。說它奇特,因為那裏的樹木不是長出來的,而是石頭形成的。

石林位於路南地區,麵積約有400多平方公裏。在這一大片“森林”裏,千峰競秀,峰頂尖銳,直直地刺向天空。遠遠望去,又像是許多巨大的仙人掌在那裏茁壯生長。置身石林之中,就仿佛走進了一個大自然的雕塑館,到處是形象各異的奇峰怪石,有的如仙女下凡,有的如猴子望月,有的像真實的人物……,幾乎每一處景觀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一代代地流傳,受到當地群眾的敬仰。前些年,人們又在離路南石林20多公裏的地方發現一座新的石林。它的岩柱大多呈蘑菇的形狀,從遠處看去,像是一絲絲的靈芝,因此得名“靈芝林”。在靈芝林一個巨大的窪地中央,聳立著岩柱群。這些岩柱平均高約10米,最高的有40米,形狀大多像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在石林區,散落著許多難得一見的世外美景,有陡壁如削的幽澗,有小溪潺潺的音穀,有聳立群峰之巔的石牌坊,有迂回曲折的雙層洞穴。

如此美麗的石林,把它比做童話世界,還是人間仙景更合適呢?

貝加爾湖

你知道世界上最深的湖是哪一個嗎?它就是位於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呈狹長形,它全長636公裏,但平均寬度卻隻有48公裏,像是一輪彎彎的新月。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庫,貯水量23600萬立方米,約占地球地表淡水總量的1/10。貝加爾湖的蓄水量為什麼這麼大呢?這主要是因為它太深了。1960年時科學家曾經進行過測量,測出它最深的地方為1620米,平均深度達到了730米。有大大小小336條河流注入貝加爾湖,而從湖裏流出的,卻隻有一條安加拉河。

貝加爾湖風光秀麗,湖周圍環繞著崇山峻嶺,湖邊長著鬆樹、雲杉、白樺、白楊等密林。湖裏生活著1200多種動物,其中800種是這裏特有的。貝加爾湖地處內陸,但那裏的動物卻很奇特,例如有一種蘚魚類的動物,它的近親卻生活在印度的湖泊裏;它的同類生活在遙遠的中國南方的湖泊中……。更不可思議的是,湖裏還生活了許多地地道道的海洋類動物,如海豹、鯊魚、海螺等。鮭魚也同海洋裏的鮭魚一模一樣。有的科學家認為這些動物是通過河流來到貝加爾湖的,有的認為貝加爾湖的自然條件類似海洋,這些動物就起源於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