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3 / 3)

1866年,左宗棠任用法國洋槍隊頭目德克碑和寧波海關稅務司法國人日意格承辦,廠址設於福州馬尾。該局主要製造和修理船舶,有工人1 700至2 000人,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專業船舶製造廠。該局原計劃在5年內用300萬兩白銀造船16艘,結果用了6年多時間,開支530餘萬兩,造了大小15艘輪船,均是木殼船,質量不高。

崇厚籌辦天津機機局

1867年,清政府令滿州貴族崇厚在北方籌辦天津機器局。崇厚雇聘美國駐天津領事英國人密妥士為總管,辦了三四年,毫無成效。隻好於1870年交給李鴻章經辦。李鴻章派中國人進行全麵整頓擴建,成立東西兩局。東局設在城東賈家沽,主要製造火藥、銅帽、洋槍、洋炮、火雷和各式子彈;西局設在城南海光寺,主要製造開花子彈和軍用器具等。東西兩局共有工人約2 500人。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總局,成為當時的“洋軍火總彙”。該局所產軍火除供應直隸淮練各軍、北洋艦隊外,其他如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江南分防水陸淮軍也均按時撥濟,連河南等省需用火藥、銅帽也向津局索取。

軍用工業興起

除以上四大局之外,各省督撫為增強地方統治勢力,也相繼興辦一些軍用工業。其中有:1869年,左宗棠創辦的西安機器局,後遷往蘭州,改稱蘭州機器局;1869年,英桂在福州創辦的福建機器局;1874年,瑞麟在廣州設立的廣州機器局;1875年,劉坤一在廣州設立的廣州火藥局;丁寶楨在濟南建立的山東機器局;王文韶在長沙設立的湖南機器局;1877年,丁寶楨在成都建立的四川機器局;1881年,吳大澄在吉林建立的吉林機器局;劉坤一在南京建立的金陵火藥局;1884年,岑毓英在昆明設立的雲南機器局;張之洞在太原設立的山西機器局;1885年,張之洞在廣州成立的廣東機器局;劉銘傳在台北成立的台灣機器局。

1890年,張之洞把在廣州籌建的槍炮廠遷往漢陽,稱為湖北槍炮廠,增購機器,建築廠房,至1895年正式投產。該廠下設炮廠、槍廠、炮架、炮彈、槍彈五所,後來又添設煉鋼廠和無煙火藥廠,成為清政府在自強運動後期興辦起來的全國最大的槍炮廠。

軍用工業帶動民用工業

清政府興辦的新式軍用工業完全采取官辦方式,禁止私人資本向軍火工業投資,以保證清政府對軍火工業的壟斷權。軍用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原材料、燃料、交通運輸以及巨額資金的保障。於是,近代民用工業應運而生。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先後興辦了約40個民用企業。主要有航運業、煤礦業、金屬礦業、電訊業、煉鐵業和紡織業。這些企業的主要創辦者是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洋務派官僚。如1872年,李鴻章派朱其昂、李振玉等官員在上海設局招商,購買了三艘外國輪船,成立了輪船招商局,以“官督商辦”方式經營;1879年,李鴻章在大沽到天津之間設置電報,這是中國創辦最早的電報等。這些民用企業多數是圍繞軍事工業而建立的。在經營管理方麵,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統治,這些民用企業基本上和軍事工業一樣表現為衙門化,經營管理權把持在官僚手中。商人雖然入股,但對企業經營情況無權過問。

洋務自強意義深遠

盡管洋務自強運動有其曆史的局限性,但其出現是進步的。近代軍事工業與民用企業的建設促進了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興起,由此,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戊戌變法

改良派通過光緒皇帝接連頒發了許多除舊布新的變法法令。主要內容有:廢除八股,改革科舉製度;設立學堂,學習西學;獎勵新著作、新發明;獎勵創辦報刊,提倡上書議事;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修築鐵路,開采礦產;用新法訓練海陸軍,改革官僚機構,裁減不必要的官員等。公元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康有為發動維新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維新運動,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的前提下,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維新運動興起後,資產階級改良派幻想依靠皇帝及其親信大臣的力量推行他們的變法主張。光緒皇帝及其“帝黨”則企圖利用資產階級改良派這股新起的社會力量,通過變法維新,擺脫慈禧太後的束縛,從而掌握實權,來挽救搖搖欲墜的清朝統治。

光緒實施戊戌變法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公元1896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他召見康有為商量變法步驟,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許他專司奏事。康有為又舉薦主張變法的同誌數人,如內閣候補侍郎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弟,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光緒皇帝便各賞四品卿銜,讓他們擔任軍機章京,協助主持變法事務。從6月21日到9月11日,改良派通過光緒皇帝接連頒發了許多除舊布新的變法法令。主要內容有:廢除八股,改革科舉製度;設立學堂,學習西學;獎勵新著作、新發明;獎勵創辦報刊,提倡上書議事;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修築鐵路,開采礦產;用新法訓練海陸軍,改革官僚機構,裁減不必要的官員等。公元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慈禧太後的陰謀

在變法之前,光緒皇帝曾到頤和園請示慈禧太後,慈禧並未加以阻擾,

變法以後,慈禧也顯示出一副改良派的樣子,不加阻擾,其實,慈禧玩弄的是一套“欲取故予”的手法,她的目的是要等到變法激怒一切腐朽的社會勢力之後,一舉撲滅維新運動,連同光緒帝一起搞掉。這一用心,在她的親信榮祿的一段話中講得十分清楚:“我們一直想要將皇上廢掉,隻是找不到一個罪名,不如聽任他反複改革,使天下人共憤,然後一舉將皇上連同帝黨除掉。”

太後發動政變

事實上的確如此。首先是禮部,因為變法時朝,所有改革事宜,多需禮部核議,弄得禮部人員,目不暇接。禮部尚書懷塔布,與另一大臣許應騤,將一切需通過禮部衙門的新政,都暗中擱置。光緒皇帝知道後,就將他們及其禮部四個侍郎一律免職。守舊黨人見了這道聖旨,嚇得神魂顛倒,陸續跑到頤和園,鑽營運動,求太後重新執政。大太監李蓮英也向慈禧太後磕頭泣訴,因為維新黨人若行新政,必定先斥太監,光緒帝深恨李蓮英,正想拿他開刀。慈禧認識到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與李蓮英密議,她以光緒名義宣布於10月19日往天津閱兵,打算利用榮祿的軍隊發動政變,脅逼光緒退位。光緒帝此時已得知訊息,但他手中無兵權,於是,先後召見楊銳和林旭,交付密諭,要他們與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商議相救,幾人商量後,決定由譚嗣同去遊說袁世凱。

袁世凱告密

袁世凱早年投入淮軍,得到李鴻章的賞識。甲午戰爭後,他又巴結軍機大臣榮祿,得到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督練新建陸軍的差事,建立起一支裝備較好的軍隊,共七千人。同時他還參加了由帝黨人士組成並有改良派參加的強學會,腳踏兩隻船。9月18日深夜,譚嗣同來到袁世凱的住所,說明來意。袁世凱當即答應。可是隻隔了一天,他就趕返天津,去向榮祿告密。榮祿得報,星夜進京來見慈禧。9月21日淩晨,慈禧由頤和園回到宮廷,舉行政變,將光緒幽禁在瀛台。過了不多時,慈禧太後駕到,光緒急忙跪接。慈禧怒目而視,指著他罵道:“你入宮時,年僅五歲,立你為帝,撫養成人,已近二十年,不是我全力保護,哪裏還有你的今日榮耀?你要變法維新,我也不阻擾你,你為什麼聽人唆使,忘了我對你的大恩大德,還要設計害我?你試想一想,應該不應該?”光緒跪在地上,戰栗不能出聲。慈禧又歎息道:“我想你的命薄,沒有福氣做皇帝,現在親貴重臣,都請我訓政,沒有一人向著你。即使是漢族大臣,又有幾個助你為惡?你認為是好人的,其實都是奸臣,我一定要懲處他們。”

戊戌六君子

慈禧回到宮中,以光緒的名義發了一道上諭,宣布光緒自己不能勝任艱難的國事,“因念國家為重,再三籲請老太後訓政,仰蒙太後答允,這實在是臣民之福。”又令步軍統領逮捕維新黨人,當時拿住楊深秀、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下刑部獄中,不久將他們六人處死,史稱“戊戌六君子”。那些支持維新變法的官員也被革職、監禁或充軍,廢止了全部維新法令,並恢複了所有被廢除的舊製。至此,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僅僅一百天即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