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孔子很激憤,老子很淡然(2 / 2)

而之後孔子的思想被有野心的統治者拿去當作了教育民眾的教材,而老子的“無為而治”則成了清高,妄圖脫離塵世俗塵的人所追求的境界,所以道教一直將老子奉為太上老君,他們認為老子就是道教的鼻祖,創始人,在老子的思想指引下,道教成為了中國土生土長的一個宗教類別,而孔子的思想在封建統治者利用了數千年之後,在中國社會發展到了新高度的時候也被人們擯棄,直到現在孔子的思想才再次走入人們的內心深處,這個圖盡一生力氣的思想家一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得到認可,但可惜他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了,正如孔子在拜見老子之時,老子對他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嬌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這是老子對孔子的告誡,老子凡事看到天高雲淡,他明白凡事不可強求,孔子那時還不懂虛妄的道理,他認為老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雖然他欣賞老子,卻沒能真正認清老子的思想,老子認為:“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製,則悖自然之理也。悖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

這樣的境界,孔子是無法達到的,因為心中所想所需太過強烈,所以最後的結果成了必然看重的,在春秋那個時代,孔子和老子兩大思想家的出現令那個陰霾的時代增添了些許的色彩。

麻辣說史

一個儒家,一個道家,看起來很高深,他們的思想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一直流淌至今。我們的血液裏就流淌著他們的血,隻是我們不去揣摩罷了。當你感覺好的時候,覺得要做出一番大事業,這就是儒家的想法,積極出世,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當你感覺不好的時候,就想起了普通人的平凡幸福,不想在社會上闖蕩,隻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好了,這就是道家的想法。所以,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裏,既裝著一個孔子,也裝著一個老子,儒道互補,得意或是失意,我們都有精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