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國基,穀為民命〔一〕。日力不暇,穀何由盛?公卿師尹,卒勞百姓〔二〕,輕奪民時,誠可憤諍!故敘愛日第十八。
〔一〕管子山權數篇雲:“穀者,民之司命也。“初學記廿七引範子:'計然雲:“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二〕詩節南山。
觀吏所治,鬥訟居多。原禍所起,詐欺所為。將絕其末,必塞其原。民無欺詒,世乃平安〔一〕。故敘斷訟第十九。
〔一〕論衡宣漢篇雲:“聖主治世,期於平安。”
五帝三王,優劣有情〔一〕。雖欲超皇,當先致平〔二〕。必世後仁〔三〕,仲尼之經。遭衰奸牧,得不用刑?故敘衰製第二十。
〔一〕白虎通號篇雲:“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後漢書曹褒傳肅宗元和二年詔雲:“三五步驟,優劣殊軌。”章懷注引孝經鉤命決雲:“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
〔二〕白虎通雲:“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鐸按:雖。唯古字通,言唯其欲超越三皇,則當先致太平也。
〔三〕論語。
聖王憂勤〔一〕,選練將帥〔二〕,授以鈇鉞〔三〕,假以權貴。誠多蔽暗,不識變勢,賞罰不明,安得不敗?故敘勸將第二十一。
〔一〕毛詩魚麗序雲:“始於憂勤,終於逸樂。”漢書司馬相如傳雲:“王者固未有不始於憂勤,而終於佚樂者也。”
〔二〕史記趙世家雲:“選練舉賢,任官使能。”
〔三〕淮南子兵略訓雲:'凡國有難,君自宮召將詔之。將軍受命,卜吉日以受鼓旗。君入廟門,西麵而立。將入廟門,趨至堂下,北麵而立。主親操鉞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上至天者,將軍製之。”複操斧持頭授將軍其柄,曰:“從此下至淵者,將軍製之。”’“鈇”與“斧”同。
蠻夷猾夏〔一〕,古今所患。堯。舜憂民〔二〕,皋陶禦叛〔三〕;宣王中興〔四〕,南仲征邊〔五〕。今民日死,如何弗蕃〔六〕?故敘救邊第二十二。
〔一〕誌氏姓篇“猾”作“滑”。
〔二〕孟子雲:“聖人之憂民如此。”
〔三〕“禦”舊作“術”。按“禦”與“禦”同。鐸按:“抵禦”字正當如此作。
〔四〕毛詩序雲:“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
〔五〕詩常武。
〔六〕詩崧高雲:“四國於蕃”,鄭箋:“四國有難,則往扞禦之,為之蕃屏。”哀十六年左傳:'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竟,使衛藩焉。”’杜注:“使為屏藩之衛。”“蕃”與“藩”通。
凡民之情,與君殊戾,不能遠慮〔一〕,各取一製〔二〕,苟挾〔三〕私議〔四〕,以為國計。宜尋其言,以詰所謂〔五〕。故敘邊議第二十三。
〔一〕論語雲:“人無遠慮。”
〔二〕“各”舊作“督”。按本篇雲:“各取一闋”,今據改。
〔三〕“挾”舊作“扶”。
〔四〕管子法法篇雲:“明君在上位,民毋敢立私議自貴者。”
〔五〕漢書賈誼傳雲:“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邊既遠門〔一〕,太守擅權。台閣不察〔二〕,信其奸言,令壞〔三〕郡縣,毆民內遷。今又丘荒,慮必生心〔四〕。故敘實邊第二十四。
〔一〕王先生雲:'“門”疑“闕”。’繼培按:作“闕”是也。本篇雲:“小民謹劣,不能自達闕廷。”後漢書南蠻板楯蠻夷傳雲:“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闕庭悠遠,不能自聞。”亦一證。
〔二〕後漢書仲長統傳昌言法誡篇雲:“光武皇帝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章懷注:“台閣,謂尚書也。”
〔三〕“令壞”舊作“今懷”。
〔四〕王先生雲:'“必”疑“戎”之誤。莊廿八年左傳雲:“戎之生心。”’鐸按:“慮”當作“虜”,二字形音俱近,故訛。本篇雲:“誠不可久荒,以開敵心。”又雲:“西羌。北虜,必生窺欲。”是其明證矣。王說失之。又按此以“心”與權。言。遷合韻,知閉口音之變,漢末已然。近人謂始於胡曾之時,考之未審耳。胡曾有戲妻族語不正詩,見全唐詩。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蓍龜卜筮,以定嫌疑〔二〕。俗工淺源〔三〕,莫盡其才。自大非賢〔四〕,何足信哉?故敘卜列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