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而未嚐離。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蓋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回心向善則為善矣。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故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耳。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多矣。是於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日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於淨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況不費時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人何為而不修乎。此時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淨土起信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說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清淨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賢雲。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為奸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彩色鐫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花。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則又甚於奸黨之碑。何為曆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應在第五卷。
淨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淨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釋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間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之所以孳孳訓世人者。無非戒惡勸善。而吾儒何嚐不戒惡勸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而孔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刺不德而悅美色。是豈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綺語也。書稱。爾無麵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於穢語。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未嚐不戒惡怒之口也。佛又以貪嗔癡為意三業。孔子謂。見得思義。是則戒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戒嗔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是則戒癡也。由此言之。儒釋未嚐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儒家止於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於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眾生業緣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誠如是。則釋氏為可信矣。其言淨土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有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淨土起信五
世有專於參禪者雲。惟心淨土。豈複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為唯心淨土矣。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丁寧詳複言之。豈妄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據指良材而遂謂極物像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複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又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淨土無貪無變無嗔無癡。吾心能無貪無變無嗔無癡乎。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饑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係累惱其心。是所謂唯心淨土者誠不易到也。彼阿彌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為蓮華。易於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為常。恐宿業深重墜於地獄。況乃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乃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而猝未能為淨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猝未能為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舍阿彌而不欲見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則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性超佛越祖。為甚難。況修淨土者不礙於參禪。何參禪者必薄淨土而不修也。大阿彌陀經雲。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勝於諸菩薩乎。由此言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淨土。徑脫輪回。與虛言無實者。天地相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