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傳錄第四
(夫徃生傳錄者。伏為三災劫。近五濁時。臨入地獄者如牛毛。生蓮池者若麟角。是以釋迦調禦遺聖教於閻浮。彌陀世尊度眾生於末法。故得慈光願攝佛力難思。有願必迎。無機不被。我等宿生何幸得遇斯門欲報佛恩。輙集懺法。援引徃生事跡。非敢攻乎異端。依憑傳記明文。寔謂述而不作。欲知安養路。先看徃生人)。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前已引教比證。次明往生傳錄。是以愽來教典。該括古今。開釋疑情。逕超信地。若登彼岸。舟固可忘。來者問津。斯言勿忽。無輙悔墮。悞認疑城。欲求往生。先應禮懺。救拔我等。無始至今。罪障消滅。相與誌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世自在王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三十六俱胝佛 南無西方現在一切諸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無量蘊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無量幢佛 南無大自在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光燄佛 南無大寶幢佛 南無放光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廣長舌讚佛土功德攝受法門。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善根心耳。一一諦聽。定意散心。作觀念佛。一日七朝。一聲十念。依經修持。見聞隨喜。盡得往生。極樂世界各如本傳。
廬山遠公 結社往生
(梁高僧傅第六雲。東晉僧惠遠法師。雁門人。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結為蓮社。以修淨土。謂他日生蓮華中也。遺民著文讚頌。感一仙人乘雲聽法空中。或奏清唄。聲禦長風。法師澄心觀想。初十年。三覩聖相。而遠公沈厚不言。後七月。遠又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在右。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然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妙法。如十六觀經所說。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後七日。當生我國。見僧佛馱耶舍及慧持曇順住佛之側。向前揖遠曰。法師之誌在吾先。何來之遲也。遠自見分明。乃與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幸於淨土。三覩聖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決矣。次日寢疾。至七日。聖眾遙迎。寂然而化。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同會一百二十三人前後皆生淨土。具列碑文)。
晉闕公則 報現往生
(高僧傳雲。東晉闕公則。遠公白蓮社中人。已亡友人。於東京白馬寺作忌曰。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聲雲。我是闕公則。所祈徃生極樂寶國今已遂矣。故來相報。言訖不現)。
天台智者 三昧往生
(往生傳雲。天台智者。釋智顗。字德安。頴川人。開皇十七年。帝請授菩薩戒。還山一心在定。他日由定起。謂弟子智越曰。吾之幻質。且夕雲滅。汝於石城。嚴持香花。俟吾以謝此報身。及顗至施牀。西向專念。彌陀佛與二菩薩。及於淨土化佛與菩薩來相遮護。又命侍者。讀無量壽經。一心靜聽經竟。乃顧大眾。合掌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花池寶樹易到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徃生。況戒定熏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豈不生耶。又囑弟子。多然香燭。又挹三衣鉢杖。置於身側。有欲進齋食者。師曰。能無攀緣。即真齋矣。又索香湯。漱淨舌根。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智四無量六波羅蜜等法。僧有問其所證。師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退歸五品位耳。又曰。人命將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汝宜鳴磬。以增吾念。即見彌陀觀音勢至聖眾幡花來迎。於彌陀像前。端坐終焉。弟子等迎歸佛隴嵓。大業元年九月。煬帝遣使。入山設忌。齋集僧。開石室。唯見空榻而已)。
後魏曇鸞 神異往生
(徃生傳雲。後魏壁穀僧曇鸞。初自陶隱居。得仙經十卷。鸞忻然自得。以為神仙必可致也。後遇僧菩提留支。問雲。佛道有長生乎。能卻老為不死乎。支雲。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觀經與之雲。汝可誦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徃。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深信之。遂焚仙經。而專修觀經。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懈怠。魏主憐其誌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傳甚廣。號為神鸞。一日告弟子雲。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阿彌陀佛。鸞向西閉目。叩頭而亡。是時僧俗同聞絃管之聲從西而來。良久乃止。至唐貞觀三年四月八日。道俗集其寺。為如來降生之日。且見鸞法師於空中乘七寶船。指道綽曰。汝於淨土。堂宇已成。但唯報命未盡耳。復見化佛菩薩飄飄在空。眾乃驚歎。大生信服。雖無種眾。闡提亦所服之)。
前唐少康 放光往生
(徃生傳下卷。睦州釋少康。貞之初至洛下白馬寺。見殿中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導西方化導文也。康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言未已。光乃閃爍。遂至長安善導影堂。大陳蔫獻。善導於空中曰。汝依吾事。利樂有情。則汝之功。同生安養。又逢一僧謂曰。汝欲化人。當徃新定。言訖遂隱。新定今嚴州也。至彼人尚無識者。康乃乞錢。誘小兒與之。約曰。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與汝一錢。小兒務得其錢。隨聲念之。後月餘小兒念佛求錢者眾。康乃雲。念佛十聲。乃與爾錢。小兒從之。如此一年。無長少貴賤。凡見康者。則稱阿彌陀佛。以故念佛之人。盈於道路。後康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康外座令人麵西。康先唱阿彌陀佛。次眾人。和之。康唱。時眾見一佛從其口出。連唱十聲。則有十佛。若聯珠狀。康雲。汝見佛。不如見佛者。決生淨土。其禮佛人數千。亦有竟不見者。後囑眾人。當於安養。起增邊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又雲。汝等此時能見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亡)。
啟芳圓果 聞鍾往生
(徃生傳雲。唐初州僧啟芳圓果二法師。精心觀想淨土。後五月。於觀想中。同覺身臨七寶大池。間有大寶帳。身入其中。見觀音勢至坐二大寶蓮華。下有蓮華。彌滿千萬。見阿彌陀佛。從西來坐一最大蓮華。迭出光明。相照芳等。禮佛問雲。閻浮眾生依經教念佛得生此不。佛雲。如念我名。皆生我國。無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聞。釋迦佛與文殊菩薩。稱讚淨土。其前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寶階。第一道純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僧無俗。佛指之謂。芳等雲。此皆南閻浮提念佛眾生。遂生於此。汝宜自勉。芳果既寤。歷與其徒言。後五月二人無病。遽聞鍾聲。他人不聞。芳果雲鍾聲乃我事。頃刻二人同終)。
台州懷玉 金臺往生
(徃生傳雲。懷玉丹丘人。注想淨業。近四十年。天寶元年。玉念佛間。忽見西方聖眾。數若恒沙。中有一人。手擎銀臺前以示玉。玉曰。如玉者。本望金臺。何為銀臺耶。臺乃隱。人亦隱。於是彌加精苦。至三七日。向之擎臺者。復來告雲。法師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雲。上品徃生必先見佛。可趺坐以俟佛。來未旋踵間。異光照室。又三日。異光再發玉曰。若聞異香。我報身即盡。次日書偈雲。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願離娑婆歸淨土。偈畢。香氣。四來弟子有見佛與二菩薩共乘金臺。傍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長歸)。
相州道昂 樂西往生
(續高僧傳第二十卷雲。唐相州寒陵山釋道昴。未詳姓氏。誌結西方。願生安養。後自如命極。預於春首。告諸有緣。至八月初。當來取別。未測其言也。期月既臨。一無所患。齋時即陞高座。身含奇相。爐發異香。援引四眾。授菩薩戒。詞理要切。聞者寒心。於時七眾圍繞。昂目高視。乃見天眾繽紛。絃管繁雜。空中有清音遠徹。告於眾曰。兜率天樂。下迎昂公。昂曰。天道乃生死根本。由來非願。我常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從遂耶。言訖。便覩天樂上騰。須臾還滅。便見西方香華伎樂充塞如團雲。飛湧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曰。大眾好住。今西方靈相來迎。事須聞徃。言訖。但見香爐墜手。於高座上。端然而終。即貞觀七年八月也)。
隋二沙彌 同時往生
(徃生傳雲。隋並州文水縣開化寺。有二沙彌。其少者語其長者言。兄作淨土業。莫閑過日。其長從之。同念阿彌陀佛。纔經五年。其長沙彌先死。徃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坐百寶蓮華。作紫金色。既瞻禮已。不勝忻慶。即白佛言。弟子有一小同學。今在閻浮提中。同作行業不委。得生此土以不。世尊報言。汝本無心。念吾名號。是彼教汝。汝既得生。彼何疑矣。放汝還去。勤行淨業。正念我名。三年已後。共彼同來。遂即還活。小沙彌聞。悲喜流淚。不捨晝夜。專心念佛。既至三年。二沙彌心眼開明。即見彌陀與諸聖來迎。大地震動。又見天花遍滿虗空。此二沙彌見已。忽然無病。一時命終。同徃淨土。大業十二年也)。
明州可久 報信往生
(徃生傳雲。明州僧可久。常誦法華經。故號久法華。平生修淨土業。元祐八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卻還。說淨土事。興十六觀經所說一同。見蓮華臺。皆標合生者姓名。一紫金臺標雲。大宋城都府廣教院熏法華。已坐其中。又以金臺標雲。明州孫十二郎。合生其中。又一金臺標雲。久法華。又一銀臺標雲。明州徐道姑。語訖復化。去五年。徐道姑卒。異香滿室。又十二年。孫十二郎卒。天樂盈空)。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上所說。僧眾往生。今為僧者。當自念雲。我為出家人。了達生死。乃本分事不應。如此汩沒塵俗。一日大限到來。有何倚賴。雖作世善。不免輪迴。如修淨土。速脫生死。麵見彌陀。方是出家事畢。又轉以化人。以己為名僧。必信從其言。所為利益無有窮已。必上品往生。相與誌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拘樓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明炎佛 南無牟尼佛 南無妙華佛 南無華氏佛 南無善宿佛 南無導師佛 南無大臂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宿王佛 南無修藥佛 南無名相佛 南無大明佛 南無炎肩佛 南無照曜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月氏佛 南無眾炎佛 南無善明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長安淨真 授記往生
(徃生傳雲。唐長安尼淨真。住積善寺。衲衣乞食。一生無嗔。誦金剛經十萬遍。專精念佛。顯慶五年七月染疾。語弟子曰。五日內。十度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菩薩。僧眾不可稱數。如來放光。照吾身及室內。鹹皆洞明。又兩度見極樂國土莊嚴之事。寶樓閣池。雜色蓮華。開敷水上。金沙德水。諸天童子遊戲池中。聞殊香芬鬱。亦見紫金臺。聞天音樂。千萬諸佛皆真金色。與吾授記。當得作佛。吾得上品徃生。言訖。跏趺而逝。光照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