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道瑗 佛現往生

(徃生傳雲。劉宋丹陽尼道瑗。少聰悟。成戒之後。研味三藏。尤得其要。大造佛像。以廣福業。又造金無量壽像一軀。願憑其福。接置西方。明年夏四月十一日。像於眉間。大放光明。照寺內盡。如金色。於金色中。無量壽佛與瑗記曰。汝捨此報。必遂依我。當善護持。勿生疑慢。瑗得其記。彌增感悅。於其月望日。就其像前。端坐入滅)。

洛陽悟性 中品往生

(徃生傳雲。尼悟性。浴陽人。於衡州。遇照闍梨。發願念佛。因大曆六年入廬山。忽病。聞空中音樂。尼曰。我得中品上生。見同念佛人。西方盡有蓮華也。身皆金色。時年二十四)。

尼大明月 聞香往生

(徃生傳雲。汾州平遙度脫寺。名尼大明月師。玄中寺綽禪師。學念佛三昧。以為真極。每欲稱念阿彌陀佛。必換淨衣。口含沉香。燒眾名香。熏所居室。三年不斷。臨終舉寺。鹹覩聖眾。奇光光中。聞沉水香。尋卒)。

今日道塲同業大眾。如上所說。尼眾往生。今為尼者。當發願雲。常奉三歸。恒除五障。又能精心觀想。不久見佛。此報身盡。必定往生。相與誌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提沙佛  南無明耀佛  南無持髻佛  南無功德明佛  南無示義佛  南無燈曜佛  南無興盛佛  南無藥師佛  南無善濡佛  南無白毫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福威德佛  南無不可壞佛  南無德相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眾主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堅際佛  南無不高佛  南無作明佛  南無大山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將眾佛  南無無作佛  南無珍寶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烏長國王 見佛往生

(徃生傳雲。烏長國王。萬機之暇。謂群臣曰。朕為人主。不免生老病死無常之苦。六趣輪迴。誰分貴賤。聞西方佛國。誓願棲神。於是日夜。精勤念佛行道。廣行布施。利樂眾生。每日設一百僧齋。王與後妃。親手行食。時請名僧。谘扣妙法。三十餘年。精專無替。一日宮中見彌陀佛西方聖眾來迎。祥瑞不一。端坐示滅。神色怡悅)。

學士張抗 持課往生

(徃生傳雲。晉翰林學士張抗平生積善。信重佛門。誓課大悲心十萬遍。願生西方。課畢。年遇六十。忽寢疾。唯念阿彌陀佛。謂家人雲。西方淨土。元隻在堂屋西間之內。阿彌陀佛座蓮華上。翁兒在蓮華池。金池地上。禮佛嬉戲。言訖。念佛而亡。翁兒乃孫子名。方三二歲而亡矣)。

晉劉遺民 摩頂往生

(徃生傳雲。東晉逸士。劉程之。字仲思。號遺民。依遠公共修淨土。專坐禪。作觀想法。方半歲。即於定中。見佛光照耀。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年。末年又於想念佛中。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毫散照。埀手下接。以臨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陣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以衣覆我。佛乃為摩其頂。引袈裟以覆之。他日想念。又見身入七寶大池。蓮華清白相間。其水湛湛。如無邊岸。中有一佛。頂有圓光。[離-禸+月]有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盈口。乃還猶覺。異香發於毛孔。乃曰。淨土之緣至矣。廬阜諸僧皆來會。程之對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養阿彌陀佛。復供養法華會中佛菩薩眾。以至十方佛菩薩眾。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祝畢。與眾話別。麵西端坐。斂手氣絕。年五十九)。

信士牧鄉 執幡往生

(徃生傳雲。唐信士鄭牧卿。榮陽人。舉家奉佛。母及姊妹同祈淨方。至開元二十一年。因疾困篤。有醫人及同道者。鹹勸喻謂。且進魚肉。以救羸軀。痊復之後。修持淨戒。不亦可乎。牧卿曰。噫如此浮生。縱因葷穢而得痊乎。終歸磨滅。不奉佛禁。而惜微命何為。確然不許。遂嚴佛事。手執幡腳香爐。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復作是言。丈夫一心不退。願徃西方。奄然長徃。異香充庭。隣裏共知。舅氏夢寶池花敷。見牧卿合掌趨上。時當五十九)。

京兆房翥 勸化往生

(彌陀感應圓雲。唐房翥。京兆人。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簿君。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福。亦合生淨土。故來相見。翥曰。先許金剛經萬卷。巡禮五臺。未欲徃生。王曰。誦經巡禮。固為好事。不如早生淨土。王知意不可奪。乃放還。以此知勸人修者。非徒徃生。又感動幽冥也)。

宋郡希文 神遊脫難

(龍舒文雲。鎮江郡彪。字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行至前見一宮員。問曰。汝知汝未及第。因不對曰。不知令引彪去。看見一大鑊煑蛤蜊。見彪乃作人聲。叩彪姓名。彪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蛤蜊皆變作黃雀飛去。彪後果及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誡。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誡。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參軍仲回 問疑往生

(徃生傳雲。王仲回。光州司士參軍也。無為郡人。因陳本郡。圬垾水利。大司農得其實請。朝廷推恩。乃有是命。其為徃信厚。未甞與人校短長。天衣懷禪師住鑯佛道場時。亦甞諸問。而鄉裏以善人稱之。既而信向淨土。但未具深心耳。至元祐初。問餘曰。經典多教。念彌陀生淨土。祖師則雲。心即是淨土。不用更生西方。其不同何耶。答曰。實際理地。無佛無眾生。無樂無苦。無壽無夭。又何淨穢之有。豈得更以生不生為心耶。此理奪事也。然而處此界者。是眾生乎。是佛乎。若是佛境界。則非眾生。又何苦樂壽夭淨穢之有哉。試自忖思。或未出眾生之境。則安可不信教典。誌心念彌陀。而求生淨土哉。淨則非穢。樂則無苦。壽則無夭矣。於無念中起念。於無生中求生。此以事奪理也。故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又問如何得念不間斷。答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司士忻躍而去。至二年十二月旦之夕。餘守丹陽郡。忽夢司士雲。向蒙指示淨土。今已得生。特來相謝。乃再拜而去。翌日召丹徒。令陣安止語其夢。蓋陳令深信淨土故也。後數日。得司士之子進士術。哀計乃知信。然又聞司士未亡七日已前。預知時至。與鄉舊為別。餘弟仵亦在坐。屢有見謝之語。然則司士決生淨土矣。元祐四年四月八日。無為揚傑述)。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上所說。男眾往生。今為士丈夫。當自念雲。光陰迅速。幻身難保。不如每朝以頃刻之暇。修西方法門。現世可以消災。身後更無苦趣。若發大菩提心。轉以化人。其為福報。豈易量耶。身後必得往生。相與誌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嗬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七佛  南無十方十佛  南無三十五佛  南無五十三佛  南無百七十佛  南無莊嚴劫千佛  南無賢劫千佛  南無星宿劫千佛  南無十方菩薩  南無十二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隨文皇後 異香往生

(徃生徵驗傳雲。隋文帝後。雖居王宮。深厭女質。常誦阿彌陀佛。至臨終時。異香滿室。從空而至。文帝問闍提三藏。是何祥瑞。答曰。西方有佛。號阿彌陀。皇後。業高。神生彼國。況聖教分明。無致疑矣)。

荊王夫人 立化往生

(龍舒文雲。荊王夫人。元祐間。與婢妾精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夫人斥去。其妾悔悟。精進久之。謂他妾雲。吾今夜當生西方。是夜異香滿室。無疾而終。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雲。昨夜夢。化去之妾。託致起居雲。夫人訓責我修西方。今以獲徃生。感德無量。夫人雲。使我亦夢。乃可信耳。其夜夫人夢見。亡妾敘謝如前。夫人雲。西方可到不。妾雲可到。但從妾行。夫人隨之。見池溏廣大紅白蓮華大小相間。或榮或悴。種種不同。夫人問雲。何以如此。妾雲。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纔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華一朵。若願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次見一人坐蓮華上。其衣飄揚散去。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雲。何人也。妾雲揚傑也。又見一人坐於華上。妾雲馬玗也。夫人雲。我當生何處。妾引行數裏。許遙望見一金壇。金碧照曜。妾雲此夫人化生處。乃上品上生。夫人既覺。防問楊馬所在。傑已亡。而玗無恙。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已在淨土矣。後夫人於生日。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子孫方具獻壽之儀。已立化矣)。

夫人馮氏 病差往生

(龍舒文雲。馮氏夫人。名法信。贈少師諱詢之女。適陳宣使。陳思敬少多疾。及嫁疾尤甚。醫者以為不可療。往見慈受深禪師。問愈疾之方。深教以持齋誦佛。夫人盡去葷血。及莊飾之奉。衣掃塔服。專以西方為念。行坐語默。動靜皆西方也。剎那之次。念秋毫之善。酌水獻華。誦經行道。一以為西方之津糧。十年間無惰容。心安體徤。神氣昌旺。人皆尊向之。一日忽書偈雲。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黨恠之。夫人雲。行即西歸。何恠之有。乃臥疾。微有喘息。忽矍然而起雲。吾神遊淨土。麵禮彌陀。觀音左願。勢至右盻。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我來生其國。若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華嚴經及十六觀經所說一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聞妙香芬馥。不類人間。及三日茶毗。舉戶如生)。

觀音縣君 侍女往生

(龍舒文雲。觀音縣君。姓吳氏。其夫都官員外郎呂宏。亦悟佛理。夫婦各齋戒清修。吳氏有二侍女。亦絕葷血。勤力助為勝業。其一頗好禪理。既病。猶怡然笑話而逝。如委脫然。其一奉戒尅苦。或終月不食。但日飲吳氏所呪觀音淨水一盞而已。忽見金蓮捧足者三。數日見其膝。又數日見其身。又數日見其麵目。其中乃阿彌陀佛。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又悉見其堂殿國界皎如指掌。曉然知其為淨土。問其詳。則雲。彼皆清淨男子。經行遊樂。無女人也。又問。彼佛如何說法。雲我得天耳。故但見問答指顧。而不能聞所說也。如是者三年。未甞一瞬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徃生乃終。吳氏事觀音有靈感。每於淨室。列置缾缶數十。以水注滿。手持楊枝誦呪。必見觀音放光入缾缶中。病苦者飲水輙愈。所呪水積歲不壞。大寒不凍。世號觀音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