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觀念改變人生(1 / 3)

四、觀念改變人生

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影響認知,認知決定觀念,觀念影響認識。

兩個海

巴勒斯坦有兩個著名的海。

一個叫加裏利海,它從高山流到約旦河,一路上帶著飛濺的浪花,水流奔騰入海。它給途經的各地,都帶來了富饒與繁榮。它灌溉土地,養育生靈,人們在它周圍建造房子,動物在它附近活動,每種生物都因它而幸福。

約旦河向南流入另一個海。這裏沒有植物和鳥類的歌唱,動物們都不願意在此飲水,沒有人選擇住在附近,甚至連魚兒也不願住在這個海裏。

這兩個海彼此相鄰,卻如此不同。它們的區別不在於氣候環境、土壤和周邊的國家,而是因為,加裏利海不把持它所擁有的水,每流入一滴就有另一滴流出。接受與付出同在。另一個海則死死地鎖住每一滴水,不讓海水流出,它就是死海。

試著審視一下自己,也許你就能發現隱藏在身上尚未發掘的潛能。

鯰魚效應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非常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後的環境。當漁民們把剛捕撈上來的沙丁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後,用不了多久沙丁魚就會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魚味道不好銷量也差,倘若抵港時沙丁魚還存活著,賣價就要比死魚高出若幹倍。

為延長沙丁魚的存活期,漁民想方設法讓魚活著到達港口。

後來,漁民想出一個法子,將沙丁魚的天敵——幾條鯰魚放在運輸容器裏。因為鯰魚是食肉魚,放進魚槽後,鯰魚便會四處遊動尋找小魚吃。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自然加速遊動,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運到漁港。

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作“鯰魚效應”。

當壓力存在時,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人們必然會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

真正厲害的雞

從前,有一個人擅長訓練鬥雞,連國王也請他來訓雞。

兩周後,國王問:“情況怎麼樣了?”

訓雞人說:“這隻雞現在隻知道虛張聲勢地嚇唬別的雞,還沒訓成。”

又過了兩個星期,國王又問:“現在那隻雞可以鬥了嗎?”

訓雞人說:“它還太愛激動,一聽到別的雞的叫聲,就想衝過去跟人家鬥。當然不行。”

又過去了兩星期,國王問起那隻雞。訓雞人說:“不行,見到別的雞它依舊怒目相視。”

慢慢地,又過了兩個星期,訓雞人向國王報告道:

“現在這隻雞聽到別的雞的叫聲時,神色一點也沒有變化,看上去仿佛一隻木雞一樣。這樣看來,它對獲勝已經非常有信心了,別的雞也是一見它就轉身逃跑,根本不敢和它鬥,這回成了!”

不要小看你周圍的那些“默默無聞”的人,你並不是最厲害的那個人。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其實,你的身邊“高手”如雲。

捕蟬的技術

一天,孔子遊曆到楚國,經過一片樹林的時候,看見一個人在捕蟬。那人駝背弓腰,用竹竿來捕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從來不會失手。

孔子走上前去,拱手行禮,問道:“先生技術如此嫻熟,有什麼秘訣嗎?”

那人回答說:“我有秘訣。五六月間,正是捕蟬的好時候。我剛開始捕蟬的時候,也像別人一樣,常常失手。後來,我在竹竿頂上放兩個小球,用手舉著,身子不動。這樣訓練幾個月後,小球在竹竿上已經可以不掉下來。這時去捕蟬,失敗的概率就很低了。後來,我在竹竿上放三個小球,如果不掉下來,這時去捕蟬,失敗的概率就更少了。再後來,我放五個小球在竹竿上,訓練得不掉下來後,這時去捕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再也不會失手了。”

孔子讚歎說:“妙啊!”

那人繼續說:“我捕蟬的時候,身體像木頭一樣靜止不動。我把持著自己的手臂,就好像把持著一棵枯木一樣。天地雖大,萬物雖多,除了蟬的翅膀,一切我都看不見。我不回頭也不側身,不因為萬物而轉換對蟬翼的注意力,這樣難道還不能捕到蟬嗎?”

孔子感歎不已,回過頭來對弟子們說:“用心專一,精神高度集中,就可以達到神奇的境界,說的就是這個駝背老人啊!”

老人說:“你們這些錦衣玉食之人也懂得過問這些道理嗎?走吧,先拋棄你們那套仁義禮教,再來談論這些吧!”

如果一心多用,同時做好幾件事情,到頭來很可能沒有一件事能辦成。

通天塔

挪亞的後代人丁興旺,遍布地麵。

那時候,天下人的口音和語言都是一樣的。他們往東遷移的時候,住在了一片平原上。

他們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想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以此來傳名,並作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標記,免得大家分散在地上。因為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階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特別順利,很快就高聳入雲了。

上帝不想讓他們永遠住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平原上,而應該遍布全世界。於是,上帝降臨了。他想:“這些人都是說同一種語言的,如今他們協力建造了一座通天塔,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因此,上帝決定讓他們說不同的語言。

這樣一來,人們說著不同的話,彼此之間就難以溝通了,思想也無法統一起來,通天塔的建造被迫停止了。人們開始分裂了,按照不同的語言形成許多部族,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因為上帝在那裏變亂了天下人的語言,使眾人分散在各地,所以那座城市被稱為“巴別”,那座塔稱為“巴別塔”。“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溝通顯然非常重要,我們應該試圖去了解、接受不同的觀念,否則就容易產生誤解,並最終可能導致戰爭。

多說了一句話

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當人們發生衝突的時候,其根本原因並不在於各自都說了些什麼。原因是什麼呢?我發現是大家在說完所想要說的話之後,說的最後的那句話。沒有這句話,大家其實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這句話,交談就變成了吵嘴,並且會愈演愈烈,最終局麵無法收拾。問題在於,這句話的內容往往和大家要說的事情毫不相幹,所以,我把它稱為“多餘的最後一句話”。

舉個例子吧。我那天坐公共汽車去辦事,車上人不多,但也沒有空位子,有幾個人還站著,吊在拉手上晃來晃去。一個年輕人,幹幹瘦瘦的,戴個眼鏡,身旁有幾個大包,一看就是剛從外地來的。他靠在售票員旁邊,手裏拿著一個地圖在認真研究著,眼裏不時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計是有點兒迷路了。

他猶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問售票員:“去頤和園應該在哪兒下車啊?”售票員是個短頭發的小姑娘,正剔著指甲縫呢。她抬頭看了一眼外地小夥兒,說:“你坐錯方向了,應該到對麵往回坐。”

要說這些話也沒什麼,坐錯了,小夥兒下一站下車,到馬路對麵坐回去唄。但是售票員可沒說完,她該說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了。

“拿著地圖都看不明白,還看什麼勁兒啊!”售票員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說。外地小夥兒可是個有涵養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圖收起來,準備下一站下車換乘去。

旁邊有個大爺可聽不下去了。他對外地小夥兒說:“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換904也能到。”要是他說到這兒也就完了,那還真不錯,既幫助了別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爺哪兒能就這麼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說完:“現在的年輕人哪,沒一個有教養的!”

我心想,大爺這話真是多餘,車上年輕人好多呢,打擊麵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爺旁邊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

“大爺,不能說年輕人都沒教養吧,沒教養的畢竟是少數嘛。您這麼一說我們都成什麼了!”

這位小姐穿得挺時髦,兩根細帶子吊個小背心,臉上化著鮮豔的濃妝,頭發染成火紅色。可您瞧人這話,不像沒教養的人吧,跟大爺還“您,您”的。可誰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說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呢!

“就像您這樣上了年紀看著挺慈祥的,一肚子壞水兒的多了去了!”

要沒有人出來批評一下時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個中年的大姐說了:“你這個女孩子怎麼能這麼跟老人講話呢,要有點兒禮貌嘛。你對你父母也這麼說話嗎?”您瞧大姐批評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媽一抬出來,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氣了。

要說這事兒就這麼結了也就算了,大家說到這兒也就完了,大家該幹嘛幹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餘的最後一句話”還沒說呢:“瞧你那樣,估計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雞似的!”

後麵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簡單地說,出人命的可能都有。這麼吵著鬧著,

車可就到站了。車門一開,售票員小姑娘說:“都別吵了,該下車的趕快下車吧,別把自己正事兒給耽誤了。”當然,她沒忘了把最後一句多餘的話給說出來:“要吵統統都給我下車吵去,不下去我車可不走了啊!煩不煩啊!”

煩不煩?煩!不僅她煩,所有乘客都煩了!整個車廂這可叫炸了窩了,罵售票員的,罵外地小夥兒的,罵時髦小姐的,罵中年大姐的,罵天氣的,罵自個兒孩子的,真是人聲鼎沸,甭提多熱鬧了!

那個外地小夥兒一直沒有說話,估計他實在受不了了,他大叫一聲:“大家都別吵了!都是我的錯,我自個兒沒看好地圖,讓大家跟著都生一肚子氣!大家就算給我麵子,都別吵了行嗎?”聽到他這麼說,當然車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聲音很快平息下來,少數人輕聲嘀咕了兩句,也就不說話了。但你們不要忘了,外地小夥兒的“多餘的最後一句話”還沒說呢。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這麼一群不講理的王八蛋,我還不如不來呢!”

想知道事情最後的結果嗎?我那天的事情沒有辦成。我先到派出所錄了口供,然後到醫院外科把頭上的傷給處理了一下。我頭上的傷是在混戰中被售票員小姑娘用票匣子給砸的。你們可別認為我參與了他們打架,我是去勸來著。我呼籲他們都冷靜一點兒,有話好好說,又沒什麼大事兒,沒什麼必要非打個頭破血流。

我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不就是售票員說話不得體嗎?你們就當她是個傻X,和她計較什麼!”

進一步風高浪急,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要學會忍讓,不說粗話、髒話、氣話。同時,在不該說話的時候,堅決不要說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

改變人生的一句話

卡耐基小時候是個大家公認的壞男孩。當時,他和他父親居住在弗吉尼亞州鄉下,生活貧苦,而他的繼母則來自較好的家庭。

他父親一邊向她介紹卡耐基,一邊說:“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州最壞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或者做出別的什麼壞事,總之讓你防不勝防。”

出乎意料的是,繼母微笑著走到卡耐基麵前,托起他的頭看著他,接著又看著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州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泄熱忱的地方的男孩。”

繼母的話讓卡耐基心裏熱乎乎的,眼淚幾乎滾落下來。從此,他和繼母開始建立了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在她之前,沒有一個人稱讚過他聰明。他的父親和鄰居認定他就是壞男孩,但是繼母隻說了一句話,便改變了他的命運。

卡耐基14歲時,繼母給他買了一部二手打字機,並且對他說,她相信他會成為一位作家。他接受了她的想法,並開始向當地的一家報紙投稿。他了解繼母的熱忱,也很欣賞她的那股熱忱,他親眼看到她用她的熱忱如何改善他們的家庭。

如果任何人都能夠做到言出必行,把自己的決策很快轉化為實際行動,他們言語的感召力就大大增強。

城門與嘴的區別

從前有這麼一個國王,他擁有過人的智慧和驚人的膽識。在他的指揮下,他的部隊無人能敵;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國家興旺發達。他有世上最美貌賢惠的妻子,他的財富天下無雙。

有一天,一位大臣帶著不愉快的神色來見國王。大臣稟告國王說:“偉大的蘇丹,您是我見過的最英明、最智慧的人。正是因為您膽略過人又心懷仁慈,我們的國家才會有如今的繁榮。當我巡視您的國土時,我聽到許多地方的百姓都讚美您。可是,也有那麼一些人在說您的壞話,他們議論您的旨意,還抱怨您。尊貴的蘇丹,要知道您擁有絕對的權力,操控著人民的生死。隻要您一聲吩咐,您的士兵能夠立刻為您抓住那些說您壞話的刁民,您完全有理由懲罰他們。因為您是無上的蘇丹,我們的國王。”

國王寬容地笑了笑,答道:“像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一樣,你知道我為百姓們所做的事情。我統治著廣大的國土。在我的治理下,每寸土地都實現了它應有的價值。一直以來,我堅持著公允無私。和所有的人民一樣,我必須遵從法律的約束。因為這樣,我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和愛戴。你確實說得不錯,我是有很大權力,能做許多事情。如果我是一個殘暴的國王,我甚至能夠不顧法律的約束,任意處置庶民。然而重要的是,即便我有再大的權力,我能關閉我們國家所有的城門,我卻無法使我的臣民都閉上他們的嘴。有人說我壞話算不上什麼大問題,重要的是我盡力做好了我認為應該做的事。”

毋庸置疑,曆史,向來是由人民來書寫。再強權的統治者,也無法遮天蔽日,篡改曆史。

寬容的力量

古代有一位良寬禪師,有一天收到一封家書,大意是說他的一位外甥,每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家人希望良寬禪師能回家一趟,規勸其外甥改邪歸正。

於是,良寬禪師回到家鄉,留在外甥家過了一夜。

外甥家中上上下下都很高興,心想禪師正好可以整夜教育這個不肖的外甥,勸他悔過向善。

出人意料的是,晚上,良寬禪師在俗家床上坐禪坐了一夜,一句話也沒有說,更不要提向外甥說教。外甥心裏也感到疑惑,不知道舅舅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惴惴不安地熬到天亮。第二天早上,禪師要穿上草鞋,準備離去的時候,對他的外甥說道:“我年紀大了,兩手直是發抖,你能幫我把草鞋帶子係上?”

外甥非常高興地幫助了他。良寬禪師慈祥地說道:“謝謝你了,年輕就是好啊!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一天衰似一天,可不像年輕的時候,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業基礎打好。不然,老了就追悔莫及了!”

禪師說完話後,掉頭就走,對於外甥的任何非法行為,一句不提。但就從那天以後,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蕩了,像換了個人似的。

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有采用含蓄暗示的。其效果,有的猶如暴風驟雨,有的猶如春風化雨。

知魚之樂

一天,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橋下,一群魚兒正在水裏歡快地遊著,在荷葉間穿梭往來,好不自在。

莊子對惠子說:“你看!那些魚兒悠然自得地遊來遊去,多麼快樂啊!”

惠子反問道:“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不服氣地反駁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嗬嗬一笑,說:“我不是你,自然就不知道你的感受;可是你也不是魚,也一樣不會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說:“讓我們還是回到話題的開頭吧。你說:‘你從哪兒知道魚的快樂呢?’這就是說,你已經承認我知道魚的快樂而來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

惠子大笑不止,說:“你這是狡辯呀。”

莊子說:“如果非要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我隻能說我本來就知道。魚和我,都隻不過是道的物化形式,我就是魚,魚就是我,我為什麼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兩者可以統一。

失樂園

太初的時候,上帝創造了天地。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上帝看到光是好的,就把光明與黑暗分開了,並把光明稱為白天,把黑暗稱為夜晚。這是上帝創世的第一天。

第二天,上帝創造了空氣,把空氣和水分開了,並稱空氣為天。

第三天,上帝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起,使旱地露出來。”於是就有了旱地和海,地上生長出了各種花草樹木。

第四天,上帝創造出了太陽和月亮,太陽管白天,月亮管夜晚,又在天空中創造了許多星星,讓它們普照大地。

到了第五天,上帝又創造出了水中的各種動物以及天上的各種飛鳥,並賜福讓它們滋生繁多。

上帝在創世紀的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牲畜、昆蟲和野獸。也就是在這一天,上帝照著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一個人,名叫亞當。

他把亞當安排在伊甸園裏,讓亞當修理看守園子,並且告誡亞當說,園中的果子都可以吃,就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絕對不能吃,吃了就會死亡。

後來,上帝發現亞當一個人獨居不好,就從亞當身上取下一條肋骨,造成了一個女人——夏娃。從此,亞當和夏娃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伊甸園裏,他們赤身裸體,那時,他們都不感到羞恥。

一天,蛇問夏娃:“上帝真的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夏娃說:“園中樹上的果子可以吃,隻有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以吃,否則就會死去。”

蛇說:“你們吃了不一定會死,神是怕你們吃了以後會像他一樣知道善惡。”

夏娃便相信了蛇的話,和亞當一起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他們兩人的眼睛頓時就明亮了。當他們發現自己是赤身裸體時,感到十分羞恥,他們就用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織了一條裙子。

上帝在伊甸園中行走的時候,發現亞當和夏娃都因為知道自己赤身裸體而羞於見他,就知道他們兩人一定是偷吃了禁果。上帝憤怒了。

他詛咒蛇必須終生用肚皮行走;女人必須經曆懷胎生養的痛苦;男人必須在荊棘滿地的田野裏勞動,汗流滿麵才能糊口。

上帝想:他們已經知道了善惡,恐怕他們又會摘生命樹上的果子吃,就要永遠活著了。於是,上帝便將他們打發出了伊甸園。

人是禁不起誘惑的,從亞當夏娃時代開始就禁不起誘惑。既然禁不起誘惑,麵對名利的時候,人就容易犯錯誤。

廚房失火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裏做客,看見主人家廚房灶上的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