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心理的產生原因
在任何事情上,中學生也許是因為青春期,對什麼事情都是處於半信半疑的狀態,而又不得不去接受,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中學生的心理,但是那些心理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中學生認知的偏差。多疑首先是由於中學生的認知方式出現偏差而導致的。以點概麵、以偏概全、循環論證的認知方式使得個體在認識周圍事物時產生知覺、歸因等偏差。具有這種認知方式的人一旦產生疑點,對信息的攝取範圍就大大的縮小了,並且將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斷建立在自己設想的信息上,結果進一步驗證和強化了原先的設想,自圓其說,造成疑心更重。
2.刺激心裏的傷痛。多疑心理的產生還可能是挫折引起的一種心理防禦。有些中學生由於以前輕信別人,輕視自己所麵對的事物,結果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並長期保留著對挫折經曆的深刻體驗。使得自己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敢相信任何人和事。
3.長期自我心理封閉。一些中學生由於長期的自我心理封閉,從不與外界接觸、打交道,使得自己對外部世界感到更加陌生,如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外界打交道時難免比常人有更多的疑慮、戒心和防備。
4.過分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其實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有些中學生在某些方麵總感覺不如別人,總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如果別人在一起說話時對自己投來了不經意的一瞥,他會認為別人正在說自己的壞話,如果平時有人開一個善意的玩笑,他也會認為別人是在挖苦自己。
如何克服多疑心理
1.自我暗示,厭惡猜疑。當你猜疑別人看不起你,或說你壞話的時候,你心裏可以不斷地反複地想象你與他之間的友誼,或者是他平常的為人,總之就是盡量想象那個人的優點,從而克服多疑心理。
2.與別人坦誠相待。交換意見,坦率地、誠懇地把猜疑問題提出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隻要你以誠相見,襟懷坦白,相信疑團是會解開的。當遇到陌生人,對陌生人產生懷疑是一種正常的防備心理,但也不要動輒疑神疑鬼,應當在交往中認真觀察和了解他人,把握其性格、處世方法等,即努力去從本質上認識對方,了解對方,以消除疑慮。
3.要用理智的力量克製衝動情緒的發生。當發現自己懷恨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懷疑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方麵的信息,不要輕易提出為自己的懷疑服務的單方麵依據。
4.要學會自我安慰。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別人的議論,與別人產生誤會是常見之事。如果覺得別人在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暗示自己不要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困擾,甚至可以為受到別人的注意而自鳴得意,以此來自我解脫。
5.培養自信心。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一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與周圍人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印象,這樣也就不會疑心別人。
6.正確對待別人的懷疑。在受到別人懷疑時,首先不要意氣用事,要冷靜分析受懷疑的原因,用事實來打消對方的懷疑。其次要胸懷坦蕩,“身正不怕影子歪”,來克服自己多疑的心理。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多疑的心理是處於中學生時期都要經曆的,中學生隻要在這一階段中,多去了解別人的心理,多和別人進行溝通,那樣就能克服多疑的心理產生的,而且對自己心理的健康發展也是有很大好處的。
5.偏激心理
隨著人們心理健康知識的增加和心理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偏激心理就是其中之一。
偏激是指人的意見、主張等過火,這種心理多存在於中學生中。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
偏激一般表現為認識上的片麵、性情緒上的衝動以及行為上的莽撞。具有偏激心理的中學生對待問題總是固執己見,愛鑽牛角尖,整天怨天尤人,按照自己的好誤評判任何事情,什麼錯誤都推給別人,無理也要爭三分,易受他的暗示和引誘,常常是不分是非,不顧後果,因此朋友特別少。
小九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但是父母和姐姐們都非常疼愛他,當他是寶,什麼事情都依著他。由於家庭的貧困,父母讓他的姐姐休了學,外出打工掙錢,供他上學。而他確實非常爭氣,學習很好。每次姐姐外出回家,都會給帶好多東西,有的是給父母的,有的是給他的,但不管是父母的,還是他的,他都要先拿到自己的房間放上一段時間,能用的,他盡量用,不能用的放幾天再還給父母,或者幹脆毀掉。為此,姐姐常常說他,而他的父母卻表示沒事,隻要他好好學習,有出息就行了。而他仗著父母的寵愛,不把姐姐的話聽在心裏。有次,她的姐姐幫父母買了一些補品,而他非要吃,姐姐終於又忍不住說了他,而他竟然說:“你管得著嗎,你以為你是誰啊,敢管我,你不就是掙了點錢嗎,有什麼了不起的。”
偏激心理的產生原因
心理的差異是自然就形成的,是中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特征,這也往往與一些原因有關:
1.青春期心理。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不平衡。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開始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於你們思維發展水平的局限,加之你們的新陳代謝旺盛,內分泌功能迅速發展,大腦皮層的興奮程度常常迅速地增強或減弱,情緒容易波動不安,出現偏激認識和衝動行為。再者,在身體發育的時候,你們容易驚慌、恐懼、不知所措,尤其是第二特征的出現,讓你們自己覺得身體已經是個大人,可是心態還停留在孩子的層次,對問題考慮得不周到、不深刻,語言表達不夠完整,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感覺,所以,那個時候你們的反應是急風暴雨似的,容易惹禍,愛做比較偏激的事情。
2.知識貧乏,見識不足。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的發展尚不成熟,不善於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往往抓住一點就無限地誇大或縮小,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極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斷,導致錯誤的結論。知識上的極端貧乏,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都是偏激心理產生的根源。
3.受父母不好的行為習慣影響。比如,有一個孩子的父親在一次競崗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而落選,回去後難免發一些偏激的感慨“這什麼世道啊,XX哪點比我強,隻不過占著他老子是XX”。說者無心,聽著有意,你們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裏卻記住了,如果以後與某人發生矛盾可能就會說出一些偏激的話來。
怎樣克服偏激心理
1.克服偏見思想。偏激的人易用主觀構造的理想模式去套客觀現實,因而脫離實際地苛求他人。要克服偏激,首先,要克服認識的偏見,學會全麵、客觀地分析處理問題。其次,要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諒他人的處境和困難。
2.冷靜行事。偏激急躁的人易出現行為偏差,把好事辦壞。如果知道自己有思想偏激、容易急躁的毛病,就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遇事要提醒自己冷靜,切忌感情衝動,急於作出反應。如果對社會或單位上存在的弊端有看法,發議論一定要注意場合、對象和分寸,否則,有可能與自己原有的積極動機相悖,帶來消極的影響。
3.學會等待。偏激急躁的人,往往急於求成。這就要求學會等待,因為解決某個問題,完成一個任務,總是要等一定的主客觀條件都成熟時再行事。強者既有意誌,又能等待時機。
4.善於自我調節。克服偏激急躁的毛病,還要善於自我調節不良的情緒。要培養樂觀向上的精神,不要為眼前的成績得意忘形,更不要因小事而傷肝動怒。通過自我暗示法提醒自己在遇到強烈刺激的時候,要耐心、冷靜。此外,讓家人和朋友在自己偏激急躁時,及時提醒開導,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5.加強意誌力的鍛煉。
(1)中學生要明確自己行為的主要目標,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提高自我控製能力。
(2)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逐步磨煉意誌。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一味地放縱自己,原諒、遷就自己,隻能使自己在錯誤、缺陷、惡習的斜坡上越滑越遠,最終不能自拔。
(3)堅持參加體育鍛煉。在嚴寒酷暑中經受磨練,培養勇敢、頑強、堅韌、機智、果斷、團結、互助等良好的意誌品質,有效地增強自控能力。
6.豐富知識經驗。中學生由於生活經驗少,知識麵窄,看問題就容易“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此時,可試著拓寬自己的興趣範圍,多參加社會實踐與人交往。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隻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多走向社會,接觸生活,進行調查研究,經常與他人交往溝通,才能減少偏激性,減少思想上的幼稚性,慢慢走向成熟。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上學的過程是艱辛的,中學生不免會有一些不良的心理產生,但那都是次要的,要學會在生活中找尋樂趣,不要對某些事情看得太偏激,偏激就是消極的表現,所以,中學生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活出自我。
6.自私自利心理
自私是指隻顧自身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利益,這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一般有自私心理的人主要表現在不講理,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缺乏同情心和愛心,把自己的東西看得最重要,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有自私心理的人心中。
一般自私的中學生嫉妒心很強,心中隻有自己根本容納不下別人。黑格爾曾說“嫉妒是平庸的情調,是對卓越才能產生的反感”。如果誰的能力比他強並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容貌、身材等超過他,他就會感到不舒服,就會想辦法誣陷或為難比他強的人。這種不良的心理現象害人又害己,嚴重地影響了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當周圍人的本事比自己強時,或取得了好成績時,他都會感到難受而老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
自私的人會斤斤計較個人的勝敗得失,整天處於小算計之中。如此一來,就難以把目光投向遠大的人生目標,自然也就難成大氣。也就是說自私會消磨意誌,使其不會有大的作為。
自私會損害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一個過於自私的人是不會樂於幫助別人的,因此他也往往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得不到關心和愛護,相反,很多同學和朋友可能因為他過於自私而疏遠他、蔑視他、敵視他。這樣,自己就會覺得孤立無援,就會喪失對學習、對生活的樂趣。自私的人即使對父母也是自私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成家後,仍然缺乏對父母的孝心,仍然算計父母的為數不算少。
王媽媽感冒發燒好幾天了,全身一點力氣也沒有,女兒不僅沒關心問候她,每天還像往常一樣等著她做飯、泡咖啡、衝牛奶,而且不管費事不費事,仍點著要做她平時愛吃的飯菜。她想責怪女兒不懂事,但一想到女兒每天學習那麼緊張,嘴邊的話就沒說出來。但讓她沒想到的是,星期天女兒突然來了興致,要去郊遊,還生拉硬扯著要母親陪她一塊去。
王媽媽此時頭暈無力,對女兒說:“孩子,媽實在去不了,媽媽下地走幾圈都沒力氣,要不你自個去吧。”誰知女兒一跺腳,任性地說:“媽!你平時不總說是為我活著嘛!我就要你去!叫我一個人去遊東湖,想照張相還得求別人,一點兒意思也沒有!”
王媽媽女士說:“孩子,媽真的去不了。”
“去不了也得去!”女兒蠻橫地說。
母親拗不過女兒,隻得陪女兒一起去十幾公裏外的東湖,結果回來就住進了醫院。
自私心理的產生原因
現在的社會,中學生們常常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於別人什麼情況毫不關注,甚至很多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自私自利:
1.獨生子女的特殊性。很多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受著父母的寵愛,家裏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一個人享用,有什麼要求父母都會給你們盡量的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你們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2.缺少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當人生下來時,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張白紙。經過無我有物、有我無物和物我整合三個階段的順序發展,兒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漸發展出來。由於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和社會的消極影響,有些兒童一直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並沒有把主觀和客觀、自我和環境有機整合起來。這種由自我概念發展障礙所導致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表現上就是自私和沒有責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觀念,同時又是其他異常心理和行為的根源。
此外,陶行知曾經說過:“每天的一舉一動,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備、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學生。”可是不少學校在考試的指揮棒下,追求升學率,重視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正確引導和教育,於是使一些中學生變得越來越自私。
3.社會原因。現在的社會中,流傳著這樣的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確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果你不自私,那麼就會被別人搶先或者是自己根本就沒有機會,而中學生的認知不是很強,很容易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如何克服自私自利心
1.自省法。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中學生隻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及社會和集體的利益,有這種心理的中學生,往往集體觀念比較弱,隻為個人的前途和利益著想。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就是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模範學習,對照榜樣與模範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處處為他人和集體著想,尊師守紀,勤奮學習,慢慢地就走出自私的心理。
2.多做利人的事。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此外,也可以從一些小事情上來改變自己的怎麼的品德,如: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等,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此外,在家時要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整理自己的房間,洗衣服、為下班回來的爸爸媽媽倒杯熱水等。這樣不僅能體驗到父母的艱辛,還能培養自己熱愛勞動和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從而克服自私的心理,讓自己擁有一個寬闊無私的心態。
3.回避性訓練。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可以用手掐自己,讓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生活中不乏有那些自私自利的學生,但是隻要知道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理是錯誤的,勇於去改正就是個好學生。其實,自私自利的改正並不難,隻要多去關心周圍的人們,心理自然就美好了。
7.自產自銷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所謂自卑,是指一種通過不合理的方式,尤其是過多地與他人進行不科學的比較而產生的自我否定、自慚形穢的心理體驗,是一種較低的自我評價。擁有自卑心理的人通常經不起較強的刺激,心理承受力較脆弱,做事不自信、顧慮重重、多愁善感,常處於孤僻狀態,總是畏首畏尾或隨聲附和,自己沒有一點主見,一旦遇到錯誤或是有些事情沒有做好就以為是自己不好而造成的,尤其缺乏人際交往。
自卑心理對個體的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中學生時期對社會各方麵的信息還都沒有較好的判斷能力,具體到人際交往方麵,總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麵很差”,“語言表達能力也不行”,“別人不喜歡我”等等。有這種觀念的中學生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身邊的人,他們隻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而發現不了自己的優勢,對別人的說法、評價過分在意,而且特別希望取悅他人,當然在人際交往上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惑。
調皮的王強在初中一年級時出於玩笑,把同桌新買的手表藏了起來,同桌非常著急的找心愛的手表,王強卻覺得有非常意思,因為沒有及時交還同桌手表,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終於在他的書桌中找到了。此事,被同學們一致認為他是小偷,之後也沒有同學願意和他做朋友了,一看到他就叫他小偷,在老師與父母得知此事後也對他進行了責罵甚至體罰。慢慢地,王強的身邊沒有了朋友,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對就會遭到同學們的白眼和辱罵。於是,他開始害怕去學校,無時無刻都想逃離學校。雖然之後為此換了學校,但他對學校的害怕很大程度的影響了他的學習與正常的生活,內心還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