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誌,也是他們進入大學乃至進入社會,都需要良的好人際交往素養與能力;有些人和他人相處就是互相利用、貪圖財利、沾別人小便宜等,這種心態當然得不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作為中學生應正確認識人際交往,從根本上提高個人修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1.克服心理障礙,塑造人格魅力
學習焦慮是心理障礙表現得最嚴重的症狀。過度焦慮會使人失去平衡。一次失敗體驗往往給下一次埋下禍種,經過一次次的惡性循環,又沒及時得以改善,那麼自卑、厭學、憂慮、無望等情緒便接踵而至。
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張小萍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上中學時自小生活優越,聰明漂亮的她可算是一帆風順,可最近突然得了一種怪病:早晨起床還好好的,臨到上學卻肚子疼,可是幾次去醫院都查不出什麼病來,最後還是一位老醫生指點迷津——是不是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門診。在心理醫生那裏,張小萍的父母得知孩子得的是學校恐怖症。她因一次英語比賽成績不理想,從此就怕老師、同學看不起她。
據對中學生的調查,有40%的學生稱自己在做作業時也受到心理障礙的困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是恐懼心理,即放學途中想到還有家庭作業,便會情緒緊張、心情煩躁。專家稱這種情況與你們幼時的經曆有關,你們放學回家便被急於求成的父母關在家中做作業,心理受到很大壓力,產生了“作業恐怖症”。二是應付心理,大量作業給你們帶來的隻是“苦”的滋味,你們不得不被動應付,便產生應付心理,以“交差”了事。三是反抗心理,你們做作業的心理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態度,你們渴望從“書山”、“題海”中解脫出來,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護,可父母忽略了你們的心理渴望,一般都是態度強硬地要求你們“快寫作業”、“寫完作業再說”,你們其中的一些便會對此產生逆反和敵對心理,采用“不會做”、“身體不舒服”等借口以示抗議。
中學生如何克服心理障礙
中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要從以下方麵做起:
首先,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心情也會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不斷提高對自我的評價,對自己作全麵正確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長處,多想想成功的經曆,並且不斷進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勵:“我一定會成功的”,“人家能幹的,我也能幹是,也不比他們差”等等,經過一段時間鍛煉,一些不良的心理就會被逐步克服。
最後,要想辦法不斷增加自己成功的體驗,尋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試點,努力獲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動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後再照此辦理,獲取一次次的成功,隨著成功體驗的積累,你的不良心理就會被自信所取代。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中學生要學會在生活中不斷地優化自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交往方式,這樣才能做到自己的心理能很完美,對自己的人格的塑造也起著積極的作用。
2.善於傾聽,贏得人心
傾聽,是洞悉自然的方式;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淨化心靈的藝術;是解除自身疑惑甚至心結的途徑。人需要傾聽,更希望有人能傾聽自己的傾訴。生活中我們往往會主動尋找傾訴對象,做一個傾訴者,而回避做一個傾聽者。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傾訴是表達自己,傾聽是了解別人。傾聽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麵,有時它甚至比交流還要重要。有人說,要想做一個健談者首先要做一個傾聽者,一點也不假。所以,在茫茫人海中,除了傾訴,中學生們還應該學會傾聽。
生活中人們總希望別人是傾聽者,而自己很難耐心傾聽別人。比如:老師隨意打斷學生的話,領導常常用:“說簡單點”“還有嗎?”終止下屬的談話,即使是普通人的交往,人們也常常不願意充當被動的傾聽者。
中學生傾聽的好處
古時有一個國王,出了一個難題,讓大臣們分辨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哪個最有價值。最後,一位老臣用一根稻草試出了三個小金人的價值,他把稻草依次插入三個小金人的耳朵,第一個小金人稻草從另一邊耳朵裏出來,第二個小金人從稻草從嘴裏出來,隻有第三個小金人,稻草放進耳朵後,什麼響動也沒有。於是老臣認定第三個小金人最有價值。
同樣的三個小金人卻存在著不同的價值,第三個小金人之所以被認為最有價值也因為在於其能傾聽。其實,人也同樣,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會道的人。善於傾聽,消化在心,這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應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
“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隻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少言”,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財富與機遇的腳步聲。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傾聽,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協作共事,善不善於傾聽,不僅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準,而且關係到能否與他人建立一種正常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口腹之欲,而是一方可以棲息心靈的芳草地。友情的存續,婚姻的永固,團隊的凝集,很大程度上在於情感的交流和精神上契合,它是體現人類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方向。
卡耐基說:“做個聽眾往往比做一個演講者更重要。專心聽他人講話,是我們給予他的最大尊重、嗬護和讚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聲音是最重要的、最動聽的,並且每個人都有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在這種情況下,友善的傾聽者自然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如果經理人能夠成為下屬的傾聽者,他就能滿足每一位下屬的需要。如果你沒有這方麵的能力,就應該立即去培養。缺乏傾聽往往導致錯失良機,產生誤解、衝突和拙劣的決策,或者因問題沒有及時發現而導致危機。經理人很少致力於學習發展傾聽技巧,不知不覺地就忽略了這一重要的交流功能。
人的內心世界本質上是壓抑的,孤獨的。情誌需要宣泄和抒發。當你滿腹心事的時候,當你困惑重重的時候,當你六神無主的時候,需要傾述,需要傾聽者,然而,需要傾述的人很多,而能夠傾聽的卻很少。傾述者與傾聽者的數量懸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學會傾聽”是要求別人講話要用心,要細心。“傾聽”即是細心聽,用心聽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禮貌,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人際交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會傾聽。
傾聽其實是一種幸福。生活中,中學生不妨傾聽父母那喋喋不休的嘮叨,這其實是一種愛意的釋放;並且不妨傾聽自己身邊的朋友,真誠地為他們的進步高興,為他們的成功喝彩,成為他們雨中的一支傘,路上的一盞燈。在生活中傾聽不啻於是一副愛情的催化劑,一副親情的清醒劑,一副友情的強化劑。
當別人訴說的時候,默默地傾聽,而你的看法,別人或許並不需要,你也應該明白很多事情,別人解決不了的,你也一樣。默默傾聽,默默的付出你該付出的,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可能朋友需要的隻是一個傾聽者。他隻是想把自己心裏的委屈和快樂倒出來,我們安靜的傾聽,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安慰和鼓勵了。人們在訴說的時候大多數隻是為了單向的傳達一個信息而已。每個人都想自己被關注,不是嗎?但是過多的關注或許反而會拉遠你們之間的距離。
中學生要善於傾聽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得到別人尊重的願望。傾聽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甚至是一門藝術。學會傾聽應該成為每個渴望事業有成的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自覺,傾聽也是優秀經理人必不可缺的素質之一!
一位著名心理學家說:好的傾聽者,用耳聽內容,更用心“聽”情感。沒錯,正確的傾聽態度是達到最佳傾聽效果的前提。傾聽者應做到信守承諾,替人保密,這樣才會獲取傾訴者的信任。傾聽並不是簡單地聽,而是全身心投入、專注地聽。不僅僅是聽聽而已,還要借助各種技巧,真正聽出對方所講的事實、所體驗的情感、所持有的態度。傾聽的習慣和態度比傾聽的技巧和技術更為重要,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願意說不願意聽,習慣於說不習慣聽。
傾聽是一種姿態,是一種與人為善、心平氣和、虛懷若穀的姿態。有了這份姿態,就會多聽一分意見,少出一份怨言,或許就意味著家庭中多了一份和睦,戀人間多了一份和諧,朋友間多了一份和氣,才會還靈魂一版潔淨的天空,讓快樂和幸福回到生活的中心。
學會傾聽,能修身養性,陶冶性情;學會傾聽,能博采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學會傾聽,能使人萌發靈感,觸類旁通;學會傾聽,能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創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學會傾聽,能體會一種默默無語的關心和體貼,贏得親情、愛情和友情;學會傾聽,還能在矛盾激化時,讓對方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打開僵持的局麵……
傾聽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知識的獲取,每個人都會有不足之處,也許你討厭別人指出你的缺點,也許你自恃完美,無需他人指點,但每個人都不得不麵對現實,麵對百態人生,所以我們應該以心聽心,用感激去回報傾聽者的努力。嚐試傾聽,學會傾聽,當你傾聽別人心聲時,你已學會了許多,學會忍,學會愛,學會淡忘,學會寬容……
中學生們要學會做一個傾聽者,傾聽別人的快樂,傾聽別人的抱怨,在你傾聽的同時,無需多言,隻要讓對方看得出來你在傾聽就夠了,傾訴者一定會在心裏感到欣慰,感謝你。如果你還沒有具備這種能力,那麼從現在就開始培養吧。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傾聽是一種很好的與人溝通的方法,中學生要針對別人的自身的特點,了解別人的心理,做到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善於傾聽他人的心聲,這樣更有利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3.微笑,可以化解一切不快
微笑是一種很祥和的人生態度。俗話說做人需要笑對人生,那麼必須先到處人世間的愁痛和悲傷。如果能在生活中,微笑麵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在人的一生中,像剝奪人的快樂而使人陷入憂思、痛苦、痛心的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可是,讓自己不快樂的終究還是自己本人。
在學習上的不快樂,老師不能誇獎你,自有不誇獎的原因,不過自己大可以努力學習,盡心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就好。
一個不尋常的星期天,是在西方國家最重要的節日——聖誕節——前一天。因此,往常周日晚在教堂聚會的年輕人打算好好慶祝一下。早禮拜以後,有個婦女懇求羅伯特·J·邁克米倫晚上開車帶她的兩個十來歲的女兒去教堂。那個婦女離異了,丈夫移居別處。她不喜歡晚上開車——尤其是那天晚上還可能雪雨交加。邁克米倫於是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