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提升人際交往能力(3 / 3)

與範鑫同班的小彬家住農村,父母離異後產生厭學情緒。範鑫知道後,便主動找小彬聊天,幫他恢複信心。2007年10月,小彬因父親生病住院生活失去了著落,常常沒有午飯吃。範鑫每天中午都將從家裏帶到學校的飯菜勻出一份,用飯盒裝好後送到小彬家,幫助小彬度過了那一段困難時期。有一次,駐靖江某部隊的士兵到學校看望3名長期結對幫扶的對象,範鑫便是其中之一。慰問士兵剛剛離開,範鑫就將一大袋慰問品分成兩份,把其中一份送給了小彬。

每逢開學,學校都要組織向外來民工子女“獻愛心”的活動。每次範鑫都捐錢給需要幫助的學生,盡管不多,但都是她從原本很拮據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在江蘇省“十佳春蕾女童”表彰大會上,範鑫獲得了省婦聯獎勵的200元獎金,在回校後學校組織的賑災募捐活動中,範鑫將200元錢全部捐給了地震災區的小夥伴們。

人字的內涵就是相互支撐,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正是有了長輩的關愛,我們才得以健康地成長;正是有了老師的啟蒙,我們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正是有了同學的幫助,我們才懂得了友情的珍貴。予人玫瑰,手中留香。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每一個當代的中學生都應當向範鑫學習,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團隊精神,團結同學,善於合作,與人為善,特別是真誠關心和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同學,在幫助他人中收獲快樂。

5.善於讚美他人,為人際關係加分

讚美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對別人的欣賞,然後回饋給對方的過程;讚美是對別人關愛的表示,是人際關係中一種良好的互動過程,是人和人之間相互關愛的體現。每個人都喜歡受到別人的讚美。即使是一句簡單的讚美之詞,也可使人振奮和鼓舞,使人得到自信和不斷進取的力量。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讚美也是一種有效的交往技巧,能有效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人際心理距離。

翠翠是一位高中生,她因為宿舍中人際關係緊張而苦惱。在宿舍裏同學們互不來往,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似乎相互有戒心,很難知心交談,宿舍氣氛沉悶,她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但又不知從何做起。心理醫生告訴她:從現在開始,試著誇獎他人,如:“你今天氣色很好!”“你的眼睛真亮!”“這件裙子對你再適合不過了!”等等。不久以後,她去找心理醫生說:“宿舍的氣氛完全變了樣,大家相互幫助,彼此關心,在一起時有說有笑,下課後都願意回宿舍,好像宿舍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

讚美他人的好處

讚許別人的實質,是對別人的尊重和評價,也是送給別人的最好禮物和報酬,是搞好人際關係的一筆暫時看不到利潤的投資。

1.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智慧。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不習慣讚美他人,因為不善於讚美別人或得不到他人的讚美,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缺乏很多美好愉快的情緒體驗。

2.喜歡聽好話受讚美是人的天性之一。每個人都會對來自社會或他人的得當讚美,而感到自尊心和榮譽感得到滿足。試想,當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讚賞,並感到愉悅和鼓舞時,不免會對說話者產生親切感,從而使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縮短、靠近。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係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3.讚美是良藥。實事求是的讚美,就像一劑良藥,能夠愈合對方因為錯誤而引發的心靈創傷和悔恨,除去心頭的痼疾,矯正行為中的錯誤,增強其改過的信心。正如英國著名政治家邱吉爾所說:“你想要人家有什麼樣的優點,你就怎樣去讚美他吧!”讚美往往會激發聽者的自豪和驕傲感,從中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認識自身的生存價值,從而融洽和諧人際關係,創造美好的心境。

中學生要善於讚美他人

1.要做到及時讚美。任何表揚、讚美及批評都需要及時、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時機。如果別人做完某件事情或正在做某件事情,就要給予適當的讚美和鼓勵,這樣會起到很好的激勵效果。特別是對那些有自閉心理的中學生更應如此。

2.把握讚美的分寸。有一位哲人曾說:“過度的讚美就會失去讚美本身的作用。”當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或者他做完了他要做的事情,都要給他適當的讚美。

3.要堅持原則。由於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大多父母都過於溺愛你們,於是,就無原則地對中學生的種種行為加以讚美,最終會造成你們不分是非、跋扈蠻橫的不良習慣。

4.要學會當眾讚美。當中學生做了好事或幫助別人時,父母或老師要當眾表揚或讚美。這樣,中學生們就會養成助人為樂、懂禮貌的好習慣。

5.根據事情的大小來讚美。當中學生因為幫助老人過馬路了,這時,最好不要直接讚美他整個人,要根據他的行為品德來讚美他。注意不要誇大其詞,這樣會使他們沾沾自喜、自認為了不起。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讚美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品德。因此,中學生要在生活中學會經常地讚美別人,心存感激,把每一個人都想成是自己的益友良師,那麼,以後中學生的人生將會是多姿多彩的。

6.心存善意,快樂成長

“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無論他如何改變,在他誕生之初的那絲善意是無法改變的。善意是人們根植於心的愛。一個人能心存善念,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他得到的也往往是美好的回報。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善意的相隨,而且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應該對心靈的發展有所重視。尤其是在中學時代,這個時代的學生心靈波動是最大的,心靈的成長常常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果不注意加深心底的善意,就很有可能走上與愛相悖的方向,但隻要心存善意,終會一路暢能。

一場巨大的暴風雨過後,海裏許多條小魚被卷到海灘上,一個在海灘上玩耍的小男孩每撿到一條便把它送回到海裏,他不厭其煩地撿著,就在他撿得正起勁的時候,一位路過此地的老人對他說:你一天隻能撿到幾條,有必要嗎?小男孩一邊撿一邊說道,起碼我撿到的魚,它們都得到了生的希望。老人聽後,一時無語。另外一則是:在巴西的灌木從中,一位獵人射殺了一隻獵豹,但這隻豹子竟忍痛拖著已經流出來的腸子,爬了半個多小時,來到兩隻幼豹麵前,喂完最後一口奶後,才倒下死去。看到這感人的一幕,這個獵人流著眼淚將獵折斷槍,發誓從此以後決不再打獵。

如果說前一則故事中小男孩擁有一顆原始的善心,那後一個故事中獵人的良心發現,也不失為一種“善莫大焉”。

善意,與你同行

田世國,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善行使得他用自己的身體為世交上了一個關於愛的答卷。在他的事業發展到如日中天的時候,卻傳來了母親病危的消息,在極需換腎的情況下他毅然決定把自己的腎回饋給了病危的母親,母親得救了,而他卻更忙了,他忙碌著編織各種理由讓母親放棄尋找腎源,忙著掙錢支付母親的醫療費用。他的善行是發自內心的,他對母親的愛是真執的,他的孝道無疑讓天下所有母親收獲慰藉。

孔子曾說過:“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孟子也大力倡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則百姓親睦”。善心能夠化解人世間的一切怨恨,甚至能夠包容誤解。存一顆坦坦蕩蕩的心靈,存一顆自由自在的靈魂,就自會生出強勁的生命;有了光明的心靈,每一天,你才能夠看到眼前無限的光明。

人世間什麼東西最寶貴?這個問題法國作家雨果的答案給得好:善良。善良是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中國千百年傳統文化曆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一位名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對眾人而言,惟一的權利是法律,對個人而言,唯一的權利是善良。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把善良稱為世界上一種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見,使“聾子”聽見,心存善良、愛心,讓人的心滾燙,情火熱,可以驅趕寒冷,橫掃陰雲,善意產生善行,善行帶動愛心,同善良的人接觸能使人智慧得到啟迪,情操更加高尚,靈魂更加純淨,胸懷更加寬廣,與善良之人交往,不必設防,坦蕩安然。

播種善良,方可收獲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人驚羨的姿容,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是如果沒有了善良與愛心,人的生命之舟將會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與愛心是生命的黃金,多一些善心,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少一些抱怨,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美好與快樂,體會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心存善念,美麗人生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潛逃多年的殺人犯,終年在外逃命奔波,因為極其思念妻兒,便偷偷潛回了自己以前住的小城,但他剛下火車,就被警察盯上了。情急之下,他冒險潛入車行道攔住了一輛出租車,並蠻橫地將司機拽下來,瘋了一樣地開車在大街小巷橫衝直撞,連闖紅燈,並撞翻了一個個小攤位。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被抓到後等待他的會是什麼,他在恐怕中喪失了理智。隨著身後警笛的呼嘯而來,他把油門踩到了底。但在一個十字路口紅燈時,所有的車都停了下來。他也猛然間狠狠踩下了刹車,原來前麵的人行橫道上,有一隊小學生正在列隊而過。這些學生,穿著統一的校服,一個個背一個小書包,手上拎著小凳子,好像要去哪裏聚會,隊伍很長,過得也很慢。看著看著他猛地想起來,今天是“六一”兒童節。為了逃亡他拚盡了力氣,什麼都敢撞,但現在他卻沒了勇氣,一直默默地注視著橫過馬路的人們,直到警察銬住了他,他仍然在看著。

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即使是那些失去了本性的人,也會有善念產生的時候做出善意的行為。善念可以讓一切走向正途,我們應當永遠心存善念。不但要用自己的善念去對待善良的人,還要用自己的善意去對待那些誤入歧途,一時失去了善念的人。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的:“人世間最寶貴的是善良。”善良是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優於偉大的人。

孟子雲:“善不可失,惡不可長”你不可能為所有人做好事,但可以向所有人展示你的善良。中學時代是動蕩搖擺的時代,是心靈成長極為浮躁的時代,壓下這種浮躁的方法就是心存善念,不可讓外界誘惑毀了你的善根。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你自己心存多少善良,就能認可別人有多少善良。善良像陽光,沒有人會覺得有多偉大,但誰也離不開;善良像花蕾,在不知不覺中綻放,但卻美豔動人芬芳四溢;善良像瑞雪,表麵平平淡淡,但孕育著新的豐收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