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寬容對待你的朋友(1 / 3)

第四章寬容對待你的朋友

高爾基說:“真正的朋友,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會為你高興;在你遇到不幸和悲傷時候,會給你及時的支持和鼓勵;當你有缺點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和幫助。”當代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友誼”需求,它不僅在學生的心理發育中產生著不同影響,而且在學生品德、學習等方麵也產生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中學生正確擇友、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至關重要。

1.以誠待人,平等交往

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隻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係和處事的技巧。”所以,中學生要在交往上懂得合理地與人交往,做好團結好他人,這才是成就美好人生的關鍵。

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千差萬別的。性格與所處的家庭環境等都存在了一些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不是與生就有的,有的是自己天生就形成了這樣的性格或是脾氣,但是有些則是後天才有的。在這麼多的差異裏麵,如果自己做到平等地對待身邊的人,學會用自己的真誠去改變自己,並克服自己的不良的心理障礙,繼續向前看,這樣也許自己會有一個很美好的人生收獲。

小牛自從進入了高二以後,迷戀上了上網。每次一上網就是好多小時。原來,他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女孩。並且他經常哄騙那個女孩,應該怎樣對他,他把自己說的多麼偉大,是個好學生什麼的。於是,一次,同班的同學也愛上網,發現了他在網上愛欺騙人以後就很討厭他,並且此後全班就沒什麼人喜歡和他交往了。

這個事例說明了小牛的不真誠,喜歡欺騙人。即使網絡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真實的世界,可以說網絡很虛幻。但是也不能違背做人的原則。做人就應該以誠相待,這樣才能對人對己有好處。像小牛就是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很大的坑,要知道紙裏是包不住火的,自己的不真誠會很快被大家所知道,最終導致自己的人緣上的失敗。

不真誠心理產生的原因

中學生在生長發育時期,容易產生不以誠相待的心理,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家庭原因。常常家庭是影響中學生不健康心理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爸爸媽媽在你們小時候就喜歡不真誠,做人很圓滑,這就使你們形成了一種爸爸媽媽就是那樣的心理,而我為什麼不能呢?就給你們在心理奠定了深厚的不誠的心理基礎。

2.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上學時,同學們有些同學做事情就是不真誠,同學們之間的接觸是最多的,有些學生不良的心理促使一些學生也仿效,就形成了不真誠的心理。

3.自私的心理。往往大多數的不真誠都是源於自己內心的貪婪。很多的事情都是覺得隻有自己是好的,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不能正確地接受他人。

4.對別人歧視。有些學生天生就有了一些生理上的或是心理上的缺陷,此時同學通過在一起,了解到了別人的短處之後,不能一平常人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總覺得別人都是有“病”的那種,從心理不願意去接受有缺陷的人,所以不能平等地交往。

中學生要以誠相待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避免不了與人接觸的,許多事都不是僅靠自己都能順利地完成的,特別是中學生時期,對人生,也剛剛是一個開始。在人生的交往中,往往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等待著自己去和別人去在共同的接觸中才能夠去做好。這就有了人際的日常交往。

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以誠待人。不要把自己想得多麼得完美,任何天生上的缺陷或是不足都是不值得讓自己不平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交往的自由,都能保持一種很正常的交往。

以誠待人,是自己去用自己的真心去對待別人,把自己的真實的一麵展示給別人,讓別人的心中有一個最真的自我。

要想以誠待人,就要用別人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學會用平等的心去對待別人,而不是這個人很好,對那個人的印象不好,就不去關注他。那樣都是不對的。要在平等、誠信的基礎上建立彼此間的交往。在中學生的交往過程中,絕對不能因為歧視他人的出身不好,或是相貌上的缺陷、經曆等而對別人“另眼相看”。

學會做個真誠的人是很重要的,那樣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在人際上很有魅力的人,善於維持人際關係的人也是最真誠的人。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以誠待人,做人要追求平等。中學生要在和別人接觸時,多去看別人的優點,勇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不要把別人的缺陷看成是一種歧視,那樣有利於中學生之間人際的交往。

2.寬容與尊重的美德

中學生的寬容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感情,它主要表現為對別人過錯的原諒。它不僅是你們的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

在人生的長河中,每個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人與人交往越來越頻繁的今天,一個不懂得寬容的人是很難在社會竟爭中取得成就的,因為他缺少別人的支持。寬容不僅會讓你們減少仇恨、暴力和偏執,同時還能影響你們以善良、尊重和理解來對待別人。

寬容,就是寬恕容忍,就是能容納異己和接受與自己願望不符的人或事。所以寬容的人能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能委很快地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能融洽地與人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而缺乏寬容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容易親近人,因而人際關係往往不好,在社會上難以立足,更談不上大有作為。因此,中學生必須要培養自己的寬容之心。

李先生家兄弟三個,就他生了個兒子,全家人當作寶貝似的,爺爺奶奶更是疼愛有加。小龍玉上學校時,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小心刮破了臉或是磕破了腿,奶奶便找老師評理。在爺爺奶奶的庇護下,小龍玉漸漸變得驕橫起來。一次,小龍玉與同學搶乒乓台,同學找來自己的哥哥打了小龍玉。李先生知道後勃然大怒,狠狠地說:“沒出息的東西,打不贏還有臉回來哭!下次人家打你還不敢還手,回來老子揍扁你。”此後,小龍玉無心學習,整天帶領一幫同學打架鬥毆。李先生感到痛心疾首,可已經管不了孩子了,小龍玉後來被學校開除了。

這個事例說明了中學生喜歡惹是生非,並且看到別人都不束縛,那是心理狹隘的表現,中學生們在青春時期,過多的複雜心理侵蝕著中學生的健康成長,讓你們從小就有一種不寬容的心靈,那是不好的心想,應該及時地讓中學生去改正。

中學生缺少寬容與尊重

現在的中學生很少有寬容之心,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其實,一句“對不起”,一句“沒關係”,就完全可以把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這種話語上的習慣可以幫助中學生學會寬容。

中學生的世界很簡單,但內心卻是火熱的。古人雲:人之初,性本善,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都很重視寬容的品質。如,孔子說,一個真正的人要有寬容、恭敬、誠信、靈敏、慷慨五德。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指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個善於寬容的人,他的人格才會像海一樣偉大。不論古今,寬容都是每個人必備的品質,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需要。

中學生要學會寬容與尊重

中學生的品性與心智的培養可能會影響其今後的人生質量,那麼應該培養寬容與堅毅的性格呢?

中學生們一定要學會理解他人。理解能帶來寬恕,寬恕能帶來和諧。中學生們應該明白,人人都有缺點和不足,隻要不是特別過分,就應該理解和寬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隻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麵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真是太不象話了!”而蔣琬卻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麵讚揚我,那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麵說我不好,他也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隻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讚蔣琬“宰相肚裏能撐船”。蔣琬之所以能夠“宰相肚裏能撐船”,正是由於蔣琬能夠理解楊戲的不足。

這個故事足以說明理解別人的重要性。所以,中學生要學會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真正理解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也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而隻有學會理解別人,才能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也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寬容的意義。

一個不肯理解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犯過錯而需要別人理解的時候。因此,中學生要在與同學或小夥伴的交往中學會理解他人。

中學生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理解和寬容比自己強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以及自己的競爭對手。學會不嫉妒比自己強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為難自己的競爭對手。隻有真正學會了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強的同伴學習,幫助比自己“差”的同伴,學會與競爭對手合作。也隻有通過交往,才能體會到寬容的意義,體驗到寬容帶來的快樂。

朋友是人生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個人如果擁有寬容的心,從容地進行人際交往,那就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學到更多的知識,人生的花兒也就會開得更鮮豔。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寬容是人生的最美的品質。中學生要在人生中多去把握好自己的心態,學會克服自身的不良的習慣,把那些狹隘的東西都全部拋掉,讓自己擁有一個喜歡寬容並且,愛尊重他人的一個人,隻有這樣自己才能成為一個祖國的棟梁人才。

3.學會欣賞他人

有一首詩寫道:“梅雪爭春不肯降,驛人擱筆莫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詩中的梅和雪形成鮮明的對比。梅和雪都是隻看到自己的長處,不看對方的優點,以至於一味的孤芳自賞,自視高人一等。梅和雪,哪一個更好呢?它們是各有所長吧。

有句話說的好,“每個人都有閃光點,隻是你沒有發現”。一棵樹,若花不好看,也許葉子好看;花葉都不足看,也許枝幹錯落有致;花葉枝幹皆不中看,也許它生長的位置好,在藍天的襯托下,遠遠看起來有些美感。而作為中學生,更應該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在別人的優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有這麼一天,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的時候,在無意在鬆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誌。然後他就那麼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然而作者卻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在文壇上沒有一絲的名氣,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鍾愛有加,覺得這人是個不可多得的文學奇才。

後來,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就到處打聽這寫《童年》小說的作者,最後他找到了作者,並且還了解到作者兩歲喪母,七歲喪父,是由姑母一手撫養照顧長大的,屠格涅夫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

然後收養他的姑母就很快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裏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稱讚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這位作者在收到姑母的信後,很興奮,覺得不敢相信。因為他本來就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塗鴉打發心中的寂寥,並沒有什麼要當作家的非分之想,然而正是由於家屠格涅夫的欣賞,竟然一下子就點燃了他心中寫作的火焰,並且從中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於是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由此可見,世界其實並不是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欣賞別人,要的是寬闊的胸襟,不要狹隘的孤芳自賞。欣賞別人不但是對別人的肯定,也是對自己的進一步認識。於人於己,欣賞別人有百益而無一害。因此,我們要擦亮那雙被世俗的塵埃迷糊的眼睛,以肯定的目光看待別人,以欣賞的目光注視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