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產生嫉妒心除自身的原因外,還有一點就是如果老師處理問題不公平或心理上有偏愛,對某些同學因為成績差而有成見等等,都有可能產生矛盾,甚至會使一些學生因怨恨而產生嫉妒心理。
那麼,心存嫉妒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1.嫉妒的突出表現就是中傷別人,損害別人的自尊心,打擊別人的進步,這不利於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在特定的條件下便以各種消極的情緒、情感和有害的行為表現出來,並外化為種種邪惡的力量,造成一些無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
2.危害身心健康,惡化同學關係。心理經常處於緊張焦慮狀態,不僅影響學業進步,影響身體健康,更會影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嫉妒會使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
3.嫉妒不僅危害別人,也危害自己。嫉妒潛移默化地磨滅你們奮發向上的銳氣,倘若一名青少年長期處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麼他就會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壓抑感,給自己造成莫大的心理壓力。
調整心態,創造美好明天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享受著優越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受到父母的精心嗬護和關愛。然而,青少年們在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複雜多樣的問題,嫉妒就是其中之一。嫉妒可能會摧毀青少年的理智或扭曲他們的人格。由此,青少年若心生嫉妒之時,必須要及時控製。方法如下:
1.認清嫉妒。一個人不服輸是進步的動力,但事事在人前,樣樣不服輸,卻是不可能的。人有所長必有所短。想通這一點,就會驅除嫉妒的困擾。此外,嫉妒的結果往往是損害別人,貽誤自己。思想上深刻認識了,對其危害性才會產生厭惡情緒,在行動上也會與之決裂。為此,何必做那些得不償失的事情呢。
2.要走出自我狹隘的小圈子,做個明白人。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時時會發現自己周圍的同學正在超越自己。如果你能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並能為有如此出色的朋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時,那麼你就走出了自我狹隘的小圈子,你就具有了一種寬廣的胸懷,這種胸懷對於你將來的成功十分重要。如果說嫉妒心理代表著一種平庸和狹隘,那麼能夠積極地容納別人和歡迎別人超越自己的態度則代表著一種高尚和善智。
3.提高自身的競爭意識。有嫉妒心理的青少年,把這種心理轉化成競爭的動力,並通過競爭來提高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來超越對方,久而久之,就避免了嫉妒心產生的消極影響。
4.要胸懷開闊,要有容人之量。俗話說得好:“公侯頭上能走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就是要胸闊如海,寬容大度,才會消除妒嫉。各人有各人的長處,不能因為自己有所短而害怕別人超過自己,你的成績也不應該成為別人進步的障礙。對同學任何方麵的成績或進步要抱歡迎的態度。這種良好的心態,是一個健康人格的反映。
5.看到自己的長處,化嫉妒為動力。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較多地產生於周圍熟悉的年齡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隻有采取正確的比較方法,將人之長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長比人之短。一個人在嫉妒別人時,總是注意到別人的優點,卻不能注意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其實任何人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當別人在某些方麵超過我們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想一想自己比對方強的地方,這樣就會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複到平衡的狀態。
中國古代這樣一副對聯,叫做“欲無後悔須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有嫉妒心的青少年讀讀此聯,然後,不斷地的反思自己,並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人生在世,重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擊倒他人。俗話說好:“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青少年們要用正確的態度來引導自己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斷地調整心態、超越自我,盡早地跳出嫉妒的深潭,為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爭強好勝是好事,也是壞事,學會讚揚和羨慕,對手超過自己,你要羨慕他,同時也要誠心的讚揚一下。另外,要自己反思,找到自身的不足,並下功夫克服,做到全麵提高自己。這樣,不僅在學習上,同時在道德和心理上都會有所提高。
4.欲速則不達
——克服焦慮心理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焦慮是對被壓抑的性欲或攻擊衝動的反應,這種衝動正要打破維持內心平衡的心理防禦機製。其實,焦慮的心情能使人在危險的處境中保持適當的警覺性。但是青少年時期的生理環境及社會環境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所以,複雜、紛繁的內外刺激時刻影響他們的心情,這些都極易導致他們心理失衡、產生焦慮,這些種種因素都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發展。
大多數青少年都是因為學習情緒不良而產生的焦慮。此時,青少年對學習有輕微的焦慮是很正常的。據心理學家調查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有適度的焦慮是他們對學習有責任感的反映,它恰恰可以使人自我調整。但是,如果青少年的焦慮程度產生過分的緊張、擔心和憂慮,甚至恐懼,這就嚴重的造成了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焦慮——人生之大敵
有時候焦慮的心情可以使人能夠維持精巧、協調的意識轉換。例如:從焦慮到睡眠到覺醒再到焦慮等這些循環性的轉換;但是有時一個人對外部產生不恰當的或者是過分的不良焦慮反應,這些現象的產生就很有可能患了焦慮性障礙。有些青少年有考試焦慮情緒是因為有壞情緒的不斷積壓而產生的。例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升學的壓力過重,父母的嘮叨等等,這些都可能使青少年的心情產生不斷的變化。
王某是某省重點高中三年級學生。因臨近高考,出現緊張、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差,在其母親陪同下來到心理谘詢門診。該生出生於教師家庭,自幼受到父母嚴格的教育,倘若考試偶爾失誤,就要受到嚴厲懲罰。從小學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綜合成績排名全年級前三名,學校、家長對她寄予很大的希望。但近一個多月以來,緊張、不安、心煩意亂、失眠,看書複習效率每況愈下,模擬考試成績一次不如一次,老師和家長由關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最近經常啼哭或發脾氣,並拒絕上學,拒絕參加高考。心理醫生診斷為考試焦慮。
焦慮是可突然性發作的,青少年過度的焦慮是學習和考試的大敵。它會直接分散注意力還會使記憶力衰減等等,這些不良現象集中在一起會引起自我認知的偏差,還會導致自我懷疑,最終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還會出現一些生理反應,如失眠、多夢、神經性倒胃等。
根據不同的情況青少年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焦慮心理。具體表現如下:
1.青少年因為人際交往產生的焦慮。青少年對人際關係的認識是具有生物學色彩。人際交往指在群體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係的社會關係,屬於社會學的範疇。因為青少年沒有社交經驗無法適應各種人際關係(如與老師、同學、朋友等)而引起的焦慮。
2.青少年由於生理不成熟而產生的焦慮。青少年因為自身的生理發展不適應而引起的焦慮。如對“初來月經”、“偶爾遺精”、“有手淫的壞習慣”等而產生的恐懼、羞恥的不良心理。
3.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不成熟而產生的焦慮。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具有較高的成人意識,因為自身的能力有限,在各方麵不能得到他人(父母、老師、同學)的認可或尊重從而產生的焦慮心理。
4.青少年因為學習的壓力而產生的焦慮。即由各種考試和競賽而產生的焦慮心理。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方麵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學習和考試焦慮”。
5.來自生活的壓力而產生的焦慮。有些青少年缺乏獨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如果他們到了陌生的環境或因條件相差很大而產生的焦慮。例如到外地上學不能適應當地居住環境、飲食習慣等;
6.由於身體狀況而引起的焦慮。有些青少年由於從小身體素質就差或因為其他身體缺陷而產生的焦慮。
戰勝焦慮,健康人生
青少年不管產生的那種焦慮,都要勇敢地麵對這些具有威脅性的刺激。要及時找出自己的主觀感受,盡早地從焦慮的困惑中解脫出來。
1.減輕壓力,放下包袱。有效的降低考試壓力是防治考試焦慮的首要措施。教師和家長應該對考生的學習能力、自覺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個恰當的估計,改變那種“壓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錯誤觀念。引導考生恰當地估計自己的能力,降低過高的學習目標,保持考生恰當地的壓力,重視學習過程而不要太計較考試結果,養成將考試當作業,作業當考試的習慣。
2.正確的認知考試。考試焦慮是考生在想象中增加了考試的難度,導致情緒上的紊亂和行為上的異常。你們通常過低地看輕自己的能力,而高估了考試的難度,或者以偏概全或糟糕透頂,即認為考試失敗會導致可怕的後果、因此,父母和老師當發現你們有考試焦慮的情緒時,一定要及時地無意中對你進行心理輔導,改變其不合理的思維方式,放下包袱,樹立正確的考試認知。
3.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大多數考試焦慮的原因在處理學習與休息的關係上存在缺陷,青少年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太多,且生活安排單調,不注意休息和文體活動,即使在娛樂時也在想著學習,使自己的大腦老是處於緊張狀態,不能通過文體活動,達到生理與心理上的完全放鬆,導致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調節機能紊亂。因此,指導考生合理用腦,講究方法,注意營養,勞逸結合,維護神經係統的正常機能,是防治考試焦慮的重要措施。
4.忘掉以前的經曆。無論你以前在某一門功課學得很好,還是很差,在學習過程中你不要去想它,專心致誌地把所要掌握的東西學好,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例如:你以前英語四六級考得很高,你也不必要在考研學習中,總想著保持自己的水平,而不把心思用在該學的知識上。如果你以前英語很差,你也不必對自己的英語有任何擔心。你可以通過定計劃,改變學習方法,苦練把自己的水平真正提高上去,這樣你在考試時就不會緊張害怕。
青少年時期有適當的焦慮可以成為激勵奮發向上的動力,但是由於青少年的認識心理不太成熟,對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表現的特別敏感,因此,焦慮的心理就會以情緒障礙的方式出現,此時,青少年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焦慮,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麵對它,用堅強的毅力去擊碎它。從而使自己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青少年由於缺乏經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麵臨各種焦慮感到驚慌失措,最後卻搞得一敗塗地、無法收場。其實有焦慮心理的青少年,不要隨意去空想事情的原由,要積極主動、腳踏實地向好的方向發展,希望事情有一個好的結果,這樣就會減輕或消除焦慮心理。
5.天生我才必有用
——克服自卑心理所謂自卑,是對自己的評價偏低、覺得自己自愧無能,而內心經常有自怨自艾、悲觀失望等情緒產生的消極心理。這種心理是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是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時常缺乏的自信心,在辦事時沒有膽量,總是畏首畏尾或隨聲附和,自己沒有一點主見,一旦遇到錯誤或是有些事情沒有做好就以為是自己不好而造成的。這種自卑的心理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自卑的表現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是對個人能力和品質的評價過低的表現。產生自卑心理是青少年時期常見的心理表現。實踐表明那些有強烈自卑感的青少年是很難堅持學好的,有的甚至自暴自棄,破罐破摔,悲觀失望,對生活、前途、學業徹底的失去信心,甚至走向輕生或犯罪的道路。所以青少年戰勝自卑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自卑心理——性格的一種缺陷
自卑是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心理問題之一,它是性格上的一種缺陷。它的表現是對個人的能力評價過低,總覺得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而造成青少年從心理上產生膽怯、憂傷、失望的情緒。
小琳因為在初中時學習及行為習慣較差,所以原學校拒絕收她在本校就讀高中,後來經過父母委托關係,轉進了別的學校讀高中。但在入學考試時她的成績在全班倒數第一,因此,她整天愁眉苦臉,思想負擔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班主任曾多次找她談話,才了解到小琳是因為自己的成績差,而且在以前的學校“名聲”又不好,總擔心在班上的其他同學看不起,還擔心將來別人都考上如願的大學而自己卻考不上。為此,她整天抬不起頭,上課也不專心聽講,發言也不積極,和同學相處也很被動,所同學們都很疏遠她並認為她不善於交往。小琳整天沉默寡言,甚至有輟學的想法,她經常跟父母說“不想上學了!”“讀書沒意思!”這一點非常令家長大傷腦筋。
小琳就是一個典型自卑者,由於他的自卑使她背負了相當重的精神負擔,從而把自己壓的喘不過氣來,導致了厭學的情緒。
如果一個人的自尊得不到滿足時,那麼他就不能恰如其分地展現自己的特長,此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青少年產生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而開始自閉。本來有些事情經過努力便可以做到的,但他們總認為“我做不到”而放棄追求。迷惘的他們始終看不到人生的精彩和希望,始終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一般引起青少年的自卑心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1.自我認識不足,過低評估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過低評價自己,產生自卑心理。對自我形象不認同,覺得自己長的不好,或者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自己沒有贏得別人尊重的本錢,於是產生了極強的失落感,原有的優越感一下子就變成了自卑感。
2.家庭經濟因素。部分青少年由於出身貧寒,生活困難,與別人相比,覺得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實太差而感到自卑。目前,由於這方麵引起自卑的青少年學生有增加的趨勢。
3.與成長經曆特別是童年經曆有關。人的一生不說漫長也不能說太短,但真正對人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時期就那麼幾個,其中童年經曆的影響尤深。心理科學的研究已證實,不少心理問題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結,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態也不例外。
4.個人的性格特點,意誌品質。氣質憂鬱、性格內向者大都對事物的感受性強,對事物帶來的消極後果有放大趨向,而且不容易將其消極體驗及時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對他們心理的影響往往要比對其他氣質、性格類型者的影響大,產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大。而意誌品質表現為自覺性、果斷性和自製力的學生在其上進心、自尊心受到壓抑時,不是變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強烈的自尊,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以更大的幹勁衝破壓抑,努力拚出一條成功之路來。但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則正好相反,在經過一番努力後尚無效果,便會泄氣,認為自己不行,於是變得自卑起來。
克服自卑,超越自我
實踐證明,那些有強烈自卑感的青少年是很難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的,個別的甚至會自暴自棄、悲觀失望、破罐破摔,對生活前途、學業失去信心,走上輕生或者犯罪的道路,所以戰勝自卑心理對青少年來說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