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3)

四諦 苦(迷涅槃為生死)集(迷菩提為煩惱)滅(轉生死即涅槃)道(轉煩惱即菩提)。

一音演說 普應群機 究竟清淨 名離欲尊。

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神足(樂欲精進。正心。觀行。如意)。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五根(信進念定慧根)。五力(信進念定慧力)。七菩提分(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覺支)。八聖道分。正見(不惑)。正思(無邪)。正語(無遇)。正業(無作)。正命(乞食)。正進(無妄)。正念(無二)。正定(不亂)。

三德(法身。般若。解說)。

三解脫(空。無相。無願)。

四弘願誓(度眾生。斷煩惱。求正法。成佛道)。

四辨才(達法。勝我。言詞。樂說無礙)。

四三昧(常坐半行半坐。常行。非行非坐)。

四善法(親近善友。聽聞正法。思惟其義。如說修行)。

淨命衣 一(隨處得衣蔽形即足)二(拾糞掃〔枝〕或但衫衣)三(多寒國土畜百〔劫〕具)。

淨命食 一(常自乞食)二(僧中淨食)三(檀越送食)。

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三德(清潔。柔軟。如法)。

六味(鹹淡辛酸甘苦)。

粥有十利(資色。增力。益壽。安樂。辦事。風除。辭清。消宿食。消飢。消渴)。

八大福田(廣路義井。建造橋梁。平治險隘。孝順父母。供養三寶。給事病人。救濟貧苦。設無遮會)。

四恩 佛師(法化教導)國王(水土外護)父母(養育劬勞)信施(四事供養)。

六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無違。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三學 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一切種智。出生八萬四千清淨妙門)。

三毒 貪嗔癡(佛雲。世之毒無過三毒。具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僧預十科 翻譯。解義。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

僧具六寶 禪定(頓悟自心超凡入聖)講律(具戒定慧有大辨才)高上(行解雙運不入世流)文章(見聞深實學古驗今)王事(〔智〕恩識果慈威並行)常僧(精進功業長養聖胎)。

尼遵八敬 一(百歲尼禮初學僧足)二(尼不得罵比丘)三(不得舉比丘過)四(尼犯僧殘求僧懺悔)五(式叉摩那尼從僧具戒)六(尼至半月聽僧教誡)七(尼近僧處斷習修道)八(尼安居竟依僧自恣)。

脫塵異俗 圓頂方袍 入聖超凡 為眾中尊。

三有 欲界(攝四州四惡並六欲天)色界(攝色界十八天並四禪)無色界(空處識處〔無有非天〕)。

九次第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滅盡想處)。

二十五有(四州四惡處八。六欲並梵天七。四禪四空處八。無想五那舍二)。

七懺悔法(常念佛恩。生大慚愧。深畏果報。廣發善心。觀罪性空。厭離欲染。冤親平等)。

六念 念佛(慈悲導師歸依正覺)。念法(三世佛母如教奉行)。念僧(人天福田宜應供養)。念施(普施眾生成就福慧)。念戒(清淨心身息滅眾惡)。念天(長壽安樂自在精進)。

三聚(利益有情。攝律儀戒。攝善法戒)。

五戒(不殺。盜。淫。妄語。飲酒)。

受戒五利 一(〔什法〕諸佛湣念守護)。二(命終之日正見歡喜)。三(常行勝處菩薩為友)。四(功德戒聚悉得成就)。五(今世後世福慧滿足)。

三界。

天上五衰(頭上華萎。腋下汗〔氣〕。身光不現。衣染塵垢。不樂本位)。

人間四相。生(夭壽不定)成。老(色力衰損)住。病(四大不調)壞。死(識隨業囗)空。

五蘊 色(色空)受(觸離)想(記忘)行(滅生)識(湛搖)。

十八界。識(眼見色。耳聞聲。鼻齅香。舌甞味。身染觸。意緣法 由內六根。使中六識。緣外六塵。成十八界)。

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三惑(無明。見思。塵沙)。

三障(煩惱。業。報)。

十纏(無慚。無愧。嫉妬。疑悔。掉舉。怨恨。慳吝。睡眠。昏沈。覆藏)。

十使(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貪。瞋。癡。慢。疑)使。三界共成八十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