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下經雲遠物近物。雖皆影現。不隨物而有遠近等者。大鈔(十八上半三十三紙)雲。如執鏡臨池。池中月出。而此影不近。天上之月。去地四萬二千由旬。影落潭中。而亦不遠。以喻菩薩遠在他方恒住此故。雖住此處。常在彼故。安有遠近之異相耶。一切遠近。類此可知。
鈔但得成佛法爾能爾者。釋成唯德相也。
言前即德相此則業用者。問前疏料揀雲。八約果分唯是德相。今鈔引證。何通業用。答鈔約利生。故通業用。疏約佛證。唯是德相。故疏中雲。約佛用亦德用德上用故。
鈔該取前三故。皆別教分齊者。以別該同也。
疏隨聲取義有五過失者。下疏釋雲。一不正信。以隨言解不稱實故。二退勇猛。不能亡相趣真實故。三誑他。以己謬解為人說故。四者謗佛。指己謬解是佛說故。五者輕法。以淺近解解深旨故。謂法如言不殷重故。疏約未悟入故名為兼者。謂地獄天子。聞天鼓說法。頓超十地。乃是正為。今約前身熏種之時。故屬兼為。問彼時聞經。不信謗經。即墮地獄。應屬遠為。何名兼為。兼為之根。約信向故。答地獄天子。而有二類。一者謗經。屬遠為攝。二者戒縵。當兼為收。故無其失。
疏借其三乘行布之名等者。問為即圓融之行布耶。為異圓融之行布耶。若異圓融之行布者。乃是抗行非圓教義。若即圓融之行布者。是圓教義。應不名借。答良以圓教兼具。行布正宗。圓融十宗之中。具德宗故。十地之中。隱其圓融。彰其行布。乍觀名相似唯行布所名借。又解若就真證道。唯是圓融。若隨根宜教道。通於行布。故上疏雲。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是理性德用。所以名借。
言權教極果無實事故者。斯則暗用天台意也。故下鈔雲。智者雖說四教三教果海處。無有實事。但就教中。施設有果。進入位後果即便虗。如別教說。三賢十地。修三賢位。則有何修。乃至證地。更無有別。(此約證道)別教十地證境。但是圓家住耳。(此據教道癈別就圓)即由此義。圓教初住。自在過地。
疏權為等者。謂佛菩薩。權作同類。方便為彼。故名為權。
言或在法會而聾盲彰其絕分者。以化將作聲聞。亦顯法深故。
言或示在道而起悟知可逈心者。化己作聲聞。兼彰法廣故。
疏墮無為坑者。(無為正位一墮難出故喻深坑。又〔悲無〕水取灰斷故如彼地獄)言壞善根至貪愛之水等者。(邪見撥無貪愛浸爛皆喻於水不容善根又闕土緣非生處故)言曾無厭捨者。(上據現惡闕緣令生厭怖。而同有佛性久久當成。故不厭捨)是知顯惡無則無惡必有。故涅槃雲。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若能發心。非闡提也。問後之所為。即前所揀。五類非器。收揀相違。其猶水火。若為通會。答下疏雲。其猶棃庶以對於貴賤懸隔。(斯則揀也)以王收人。則率土之內。莫非王人。(斯則收也)是以若約普收。則一切眾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況於二乘無漏因果。若校優劣。則權教久行菩薩。尚不信聞。況於二乘。二乘上首。尚如聾盲。況凡夫外道。
鈔欲配前非器令盡者。問但配前四何名盡。答以少從多故。權不乖實故。
疏謗雖墮惡猶聞歷耳終醒悟故等者。準下疏釋。此則益深。如來祕密藏經明。罵藥服之得力。罵沈燒以還香。罵佛猶勝供諸外道。若爾豈無罵罪。罵罪非無。今語遠益。故法華雲。跋陀婆羅等。罵常不輕。千劫墮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還過常不輕菩薩教化。涅槃喻以毒塗之鼓。欲聞不聞。無不死者故。菩薩之名。趣自聞謗之。曰謗尚遠益。況深信耶。況解行耶。況證悟耶。佛持之者。勉思此文。
疏大海潛流至無不具有如來智慧等者。故下疏雲。所以知佛智遍者。無一眾生不有本覺。與佛體無殊故。以上言潛流。則以佛智遍他眾生。今顯生生自有。故雲遍爾。此有二意。一明無一眾生不有。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二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之果佛。故雲有如來智慧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為談有藏無。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不爾。此說眾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華嚴宗。無有斯理。
言又破塵出經卷等者。下疏又雲。如來藏經等說。有九種喻。喻如來藏。謂如青蓮華在泥水中。未出泥水。人無貴者。又如貧女而懷聖胎。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摩尼珠落在深廁。如真金像弊衣所覆。如菴羅樹華實未成。亦如稻米在糠糩中。如金在礦。如像在摸。皆是塵中。有佛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