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言被非情者以所被情即非情故者。問情即非情。情體既癈。何為所被不可非情而為所被。縱為所被。都無覺智。有何益用。不可能即情體不癈也。體若不癈。不名即故。答由常即而常不即。是故得名非情亦是所被。
疏前五唯體者。問下疏料揀前三重體。雲然大小諸宗雖通用四法。而理不同也。準此豈不通理也。何雲唯體。答前五重。體本唯事法。將後深義。料揀前四。乃通其理。故無有失。又問通取所詮體。豈不通理。答約親所詮故。或以少從多故。或以性從相故。
鈔於後三重料揀則前前無後後等者。問四通小前七通三乘前八約同教。既皆言通。應知通大通一乘通別教也。若許皆通。何雲前前無後後耶。答不據所料揀教體。前無後故。但約能料揀義。前無後故。小乘無後六。三乘無後三。同教無後二。故作是說。因論生論。問海印炳現體準還源觀。指論本覺豈同教。若作海印定體唯屬別教。以讚假者。可通諸眾。若作萬乘。唯目一人。
疏謂佛語言乃至是謂佛教者。問語路一種。或是意識。或是脣等。既非是聲。何為教體。答尅性乃非。相從可是故。
鈔正出今之教體等者。正出婆沙論體也。
鈔語教異名教等者。正理同意語。謂語者音聲為體。故謂言教。亦即音聲。色蘊所攝。名是不相應。體行蘊所攝。名與教言。其體條別。教何是名。問意約語即教故。後答意雲。語之教故以名為體。如雲佛子。非佛為體。但用弟子。以為體故。
鏡影由假發者。問正理論說。麤細俱實。雲何名假答雲。但藉多塵故名為假。非謂虗假。或雲本計是。實。未計是假。義亦可通。
疏大乘有三大意同前者。小乘前二。或單取聲。或單取名等。大乘不爾。取聲必攝於名等。取名等亦攝於聲故。
疏成所引聲者。圓成實性所引聲也。
鈔若因受大種等者。謂因第八識執受有情四大種所造之聲。餘二準知。
言若世所共成等者。如次依他圓成遍計三性。所發之聲也。言性聖言者猶正也。
鈔天受非餘者。謂彼愚人世無錄用唯天憐愛方得自存。又世間所尊。莫過於天。世間所賤。莫越於愚。呼卑賤之愚夫。立尊高之天號。如呼奴為郎君戲而調之。應雲咄天汝甚可憐。故雲天愛。作如是說。非餘有智之人亦作如是說也。
鈔法詞二無礙解脫境有差別者。法緣名等。詞緣於聲。
言蘊界處攝亦各有異者。聲與名等色蘊行蘊聲界法界聲處法處。如次攝故。
言正理救雲等者。本計聲上屈曲非名句文未計雲是。
言依一切位非自在者。依凡夫位。非聖人故。十地菩薩。於一字中。顯無量名句故。
言而體非顯者。自差別義字者無改轉義者。理不詮義。不可翻譯。如梵雲菩提。是名此翻為覺。如但雲菩是字。未有所屬之義。不可翻譯故。號不改轉也。
言多剎那聲集成一字等者。問前一剎那聲現在時。後一剎那聲至現在時。前聲已滅。如何集成其字。今謂通雲。本質前後互不相見。影像連帶。許同時現。故乃集成。又解雖非同時。隨其解心。攀前接後。假建立故。如施火輪。實非是輪。隨心作輪。又如佛言。昔日鹿王今我身是。名句問答。準字應知。
言自共相者。局附己體名自相。貫通他義名共相。色礙心緣各局己體故名自相。空無我等遍一切故名共相。此是體義對。復有寬狹對。色蘊名共相。(寬也)色處名自相等。(狹也)復有離言帶言對。乃至極微為共相。(帶言也)離言不可說為自相。(離言也)復有增益非增益對。此非緣境而有解行。貫通多法。名為共相。(增益也)現量緣境。行離動搖。局附本真。名為自相。(非增益也)復有有作用無作用對。如因緣變境有作用名為自相。如分別變境無作用名為共相。
言一扇者。現涼凡故。二相好者。現大人故。三根形者。現男女故四味者。應雲鹽現食味故。應雲文現義味故。
鈔顯無方理者。方猶比也。無比道理也。或顯義體無定方城。娑婆一方亦許色等為佛事故。不同唯識。此方定用音聲為佛事故。
鈔七賢四果者。三資糧(五停心觀。別相念觀。總相念觀。)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為七賢也。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四果也。言預流者。初預聖流故。見愛定斷修惑不定。或一至五。前十五心六人名向。第十六心見相諦圓六皆名果。言一來者。依次初果進斷修惑。一至六品。六無間道。前五解脫。鹹名為向。第六解脫。其心容預。得名為果。超越初果。先伏六七及第八品。來登見道。前十五心。亦名此向。第十六心。超證此果。闕品證初後證一來。經義可思。但就次第約皆離欲有下三品。潤一往來欲界生故。得名一來。超證相從。亦復此名。言不還者。依次二果進斷欲惑。後之三品。三種無間。二品解脫。鹹名為向。第三解脫。方得名來。超前二果。先伏九品及上七地六十三品。來登見道。前十五心。名不還向。第十六心。證不還果。證果已後。必不還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