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聖人。色界中有起智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本有證得涅槃。得名生般。色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般申事習力。不假加行。證得涅槃。名無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或超或次。或半或全。至色究竟。證得涅槃。名囗囗囗囗囗囗囗禪定現法樂住。十三思法。若不思惟。即便退失。若思惟已。便不退失。十四護法。作意防護故。十五安住平等位。不煉不退。十六堪能證達故。十七不動性。是利根無上進對下不退。十八慧解脫。但斷慧障故。十九但解脫。復斷定性故。
鈔以其被嗬者。嗬其乞食不平等也。言置鉢欲出者。維摩詰。問亡絕之理。須菩提不知所以。捨鉢欲出其舍。言維摩詰言至即諸法也者。令須菩提了言相同幻了幻化同真了自身如化故。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者。故叡公雲。眾生如化。非有非真。不達此者。轉如車輪。解法清涼淨。無我無人。眾垢消除。如日無雲。
言文字性離無有文字者。一雲上句標。下句釋。此意雲。文字真性本離文字之相。下句釋雲。無有文字。又解長讀兩次。一雲文字性離無文字。二雲文字性離有文字。是則有無雙遣。
言即亡言通圓頓意者。即言緣生也。亡言性空也。又即言隨順也亡言得入也。
言但就教道則可見聞者。約真空頓教隨順門。也就破相始教俗諦門也。言念處者照寂也。
鈔五行相者。或取蘊等相應語言。或取能說佛菩薩等。皆能顯義。故號於文。
言一地者。資糧加行等。二相者。自相共相等。三作意者七作意。四依處者三依處。五過患者所毀厭法。六勝利者所稱讚法。七所對治法者。謂貪嗔等。八能治者。謂不淨觀等。略廣如名可知。
疏而作佛事者。但為教體。攝化生眾。斷惡進善。名作佛事。
鈔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等者。非字之上。加一莫字。其義方顯。此問意雲。由能詮言說有性。知所詮一切法有性。或不加莫字。但是牒世尊言。最後耶字。疑問之詞也。佛告下答。初答法無其性而有言說遺法也。又雲下答無有言說遣言也。大慧問意言。法必相須。世尊答意。意言。法不相須。先明無法而有言。後明無言而有法。是故下結言法不相須也。大慧下舉事釋成也。
疏既語嘿視瞬皆說者。問嘿名為說。行相雲何。復用何法。而為教體。答由其嘿住令根生解。故名為說。或取彼人五蘊為體。約事相也。或取無言真如為體。約理性也。
鈔如聲是色即二所顯影者。耳意二識所現影也。或說聽二識所現影也。
疏唯本無影者。如日舒光。新照本法也。
疏復說五心集現者。非是五心法等現。但是經歷五心影像。聚集顯現。言五心者。一率爾心。創物遇境。都未作解。二尋求心。推求前境。仍猶預故。三決定心。了知前境。生印可故。四染淨心。既識前境。作善作惡故。五等流心。同前善惡後念相續故。
疏總十二心等者。散亂聞經也。專注聞經。但有八心。於行常二字上。除率爾尋求二心故。
言十四相者。一雲十四人影像相。一雲是四聲相。餘相依聲假建立故。
鈔言其五心初後通六識中三唯意識者。法苑雲。第六具五隨意轉。亦是尋求。有希望故。不爾此心應非五攝。率爾一念。決定未生。若非尋求。便為大失。決定意識既許多時。染淨自無勢力可自引生故。果即具有勢力緣故。有義八地已上五識自在。前後相引。亦成染淨。許七八識前能引後。為染淨心。五何不爾。故知五識因亦具五。總結之者。前六具五心。七八各四。(但無尋求第八界初第七轉依。遇新境故。容有率爾。餘三可知。)此中有義。五識唯二。但有率爾及等流心。尋求等中五隨生者。即等流心。許亂生故。今據後義。故鈔雲爾。
言又前三是無記後二通善惡者。法苑雲。瑜伽論說。初三心是無記。第四五通三性。此依因位中容無亂境。五識中一與第六識。連續生說。若在因位。境界強勝。諸識雜生。並生五心。皆通三性所攝。若無漏位。乃得自在一切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