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嘮叨媽媽,讓語言擲地有聲
母親本應是個觀察者的角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到底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有這樣一件事,小寶剛四個半月大的時候,長得胖嘟嘟的很是惹人喜愛。每次家庭聚會,小寶三歲的表哥總喜歡偷偷溜到嬰兒床的一側,發出各種有趣的聲音逗小寶玩。盡管小寶看不到表哥的具體位置,也不明白哥哥在幹什麼,但他隻要聽到聲音,馬上就會高興得“咯咯”地笑。每當哥哥停止聲音時,小寶會停止了笑聲,並且臉上露出一副很努力地在等待什麼的表情。
很明顯,四個半月大的小寶非常期待哥哥和他玩這種遊戲,並知道如何反應。我們沒法確認小寶是不是明白逗他笑的人是哥哥,不過很明顯他知道那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這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情感回應。
很多時候,母親認為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不具備表情與真正意義上的情緒、思想,於是對孩子的事情嘮嘮叨叨,指手畫腳:“你該睡覺了!”“你的衣服怎麼這麼髒,該洗了,記得不要放太多洗衣粉,要把領口、袖口洗幹淨……”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感覺能力發展迅速,並且能夠以複雜的方式表達出來,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特的意識。
例如,正在做飯的媽媽陪小寶待著的時候,小寶滿臉笑意,甚至搖擺四肢來表達自己的開心,當媽媽剛要起身去看鍋裏的湯熬好了沒有的時候,小寶立刻撅起了小嘴來表達自己的不高興了。
孩子表情表達能力的發展與體力和智力的生長發育是一種互相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當孩子開始長大,他們的世界也開始向外拓展,而他們的思想表達能力也在隨之提高。於是,媽媽們就會發現,看著動畫片的孩子無緣無故就會誇張的大笑起來;爸爸出門不帶上他的話,孩子還會大吼大叫,甚至亂發脾氣等。好像一夜之間,孩子就長大了,變得有時候讓媽媽們難以理解。其實這些,恰好表明了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意願,有了自己的思想。
生氣或是高興,不管哪種情況,都是孩子良好社交發展的開始,孩子長大後是否快樂、積極、喜社交、喜探索,是否會成為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進取性的人,與孩子早期的思想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一個觀察者,而不是嘮叨者。所以,仔細關注孩子發出的情感信號,並且恰當地回應他們,透過孩子外在的喜怒哀樂探求到他們內在的需求,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願望,為成功塑造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才是新時代的媽媽應該做的事情。
好媽媽成長課: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沒有母親喋喋不休的嘮叨,其實他們也可以自己走得很好。所以,請媽媽們扮演一個觀察者的角色,而不是嘮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