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言,不在氣頭上說話

媽媽和客人正在客廳聊天,孩子拿著試卷走上前來。“又考那麼低!看看這分數!還好意思拿到我麵前,真丟人!”媽媽抖著嘩嘩作響的試卷,像在尋求客人的同情。客人略顯尷尬。

“看書去!怎麼還不去!你真是笨得夠嗆!”

看著孩子沒有動靜,媽媽更加生氣:“我說錯了嗎?他一直都這樣,我看是改不了了!我也不報什麼希望了!”媽媽氣憤失望的表情讓兒子無地自容。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次又一次憤怒的時候,於是傷害孩子的話也隨口而出。“孩子小,一兩次考得不好是正常的情況,別這麼說孩子。”麵對客人的擔憂,媽媽說:

“小孩子不說他就不懂,非得我來罵他兩句!”。

其實年齡不是評判的標準,家長看似無意的言語其實已經滲透到孩子心靈深處了。

“孩子就得經常說,要不就忘,你看上次我跟他老師提了一次他尿床的事,以後不是再也不尿了嗎?六歲的孩子,說出來我都覺得丟人。”

自己尚且覺得丟人,更何況是作為當事人的孩子呢?不僅要忍受母親的嘮叨還要承受自己被當眾揭短的難堪。

“你看看你,笨手笨腳還老忘東忘西的,上次打碎水杯,這次又丟了鞋!有哪件是好事啊?”一屋的客人,媽媽的嗓門一點都不小。

對於孩子,媽媽總是忘記一個事實:孩子和我們一樣,也是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尊的“人”。

先來設置一個場景,假如在公司的年終舞會上,有一個同事突然大庭廣眾之下笑說:“你的舞怎麼跳的這麼差啊,就像是大象在扭動。”“你唱歌可真是難聽”時,你是怎樣的反應?實際上,你當眾憤怒地揭孩子的短時,他和你此刻的感受是沒有區別的。

其實,任何人都會犯錯,家長的不寬容讓孩子日後也變得苛刻,對別人的要求也會多。當眾揭短,孩子容易自卑,走不出家長對自己的描述和定位。或者孩子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既然已經這樣了,大家也都達成共識,改了又怎麼樣呢?

而且,因為媽媽一次又一次在氣頭上說的話,孩子認識世界的渠道發生了傾斜。在成長初期,孩子往往通過家長這個窗口來認識世界,來完成和鞏固對自己的判斷。家長的當眾評價無形中對孩子認識世界造成了一定的錯誤指向,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苛求完美,不會保護個體的尊嚴,在以後的生活中,孩子也極容易將此要求延續到和他人的交往中,甚至以後自己組建家庭後,他的家教模式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最後,孩子的小心靈也會懼怕赤裸地暴露在眾人之前。愛孩子就真正的為他著想,停下嘴中的不滿,尤其在眾人麵前。當問題出現時,家長不妨尋求解決的辦法,這樣遠比批評有效。明確地告訴他,他做得不對,他要為自己的過錯負責,建立了孩子的責任意識的同時又轉移了自己的憤怒。

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心態和教育的出發點直接影響著教育結果,所以不要因為他是你的孩子,就蠻橫地在眾人麵前使他的缺點一覽無餘。或者因為無法掩飾你憤怒的情緒,無辜地傷害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有時是透明的玻璃物,碎了就很難黏合起來,傷害是永遠的。

其實,有的媽媽也明白孩子的自尊心非常敏感,不能傷害。但是有時候看到孩子還是老樣子,就忍不住怒火攻心,惡語相向了。怎樣避免這種情況呢?很簡單,當你覺得自己在氣頭上的時候,就忍住怒氣,離開孩子。當你有意識地躲避孩子,就會少說很多令他傷心的話。這也是一個無可奈何的解決方法。

氣頭上的話,總是會放大過去的小抱怨,媽媽們千萬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好媽媽成長課:

當你正準備批評孩子的時候,多給自己三秒鍾的時間,自己走到另一個房間去,靜坐十五分鍾。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平靜多了。想一想剛才幾乎要脫口而出的話,你將感到慶幸:幸好我沒有說那麼傷害孩子的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