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醫學主攻(3 / 3)

然而,現代醫學的發展卻使臨床上湧現出了一批特殊的死人: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全腦機能已完全喪失,或大腦皮層的功能已完全喪失(植物人),但靠人工呼吸機和循環機維持著呼吸和循環。除大腦皮層、大腦已完全死亡外,其他器官又尚存活——這種“人”肯定已絕對喪失了人生存的最基本標誌——思維活動,僅靠機器維持著其他器官的代謝,無疑已死亡,而且現在我們也能比較方便地證實這種死亡——符合死亡概念的不可逆性腦死亡,但和傳統標準矛盾的是,這種死者的呼吸和心跳可以靠機器長期維持!

針對以上情況,1968年,哈佛大學的專家組提出了一個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較好的新的診斷死亡的標準——腦死亡標準,但許多患者家屬由於感情上的原因,並未接受。

一旦這種標準被接受,對器官移植必將產生深遠而又深刻的影響:①大大增加了器官來源;②由於這種死者靠人工機器維持著血液循環,除大腦死亡外,其他器官尚存活,從這種死者身上取下的器官,比從屍體上取下的器官移植後的成活率要高得多。

第三,“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異種移植”的誘人前景:將動物的器官移植到人身上,這種移植屬異種移植。移植術後即使將病人“泡”在環孢黴素中,移植的器官也必定會受到人體免疫係統以外的非特異性免疫係統的劇烈攻擊而死亡。若用藥物把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係統也完全“封閉”起來,則意味著人體又完全失去了抵抗無數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此時,即使再用青黴素等抗生素為病人修個遊泳池,該病人也會很快死於機會性感染,何況青黴素那氣味的確難聞,任何人也不可能24小時都在環孢黴素、青黴素泳池中。那麼,究竟可不可能利用取之不竭的動物器官呢?

人體防禦係統之所以能識別外來微生物和外來器官並加以攻擊,是因為外來器官的細胞及微生物的表麵結構不同,除同卵雙生子的細胞表麵結構相同外,人與人之間的細胞表麵結構也不同,人與動物之間的相差就更遠。而受者與供者間細胞表麵結構相差越遠,移植後的反應就越強烈,這就是同質移植無排斥反應,同種異體移植需要環孢黴素抑製排斥反應,異種移植目前暫不能成功的道理。控製細胞表麵結構的物質,是位於細胞核內的基因,什麼樣的基因性狀表現出來,就有什麼樣的細胞表麵結構,這就如同什麼樣的鑰匙開什麼樣的鎖一樣。因此,隻要在數以十萬計的基因中,找出決定人體細胞結構的基因,用目前遺傳工程學中廣泛應用的基因載體,把這些基因導入動物的細胞核內並使其表現出來,動物細胞表麵結構豈不就和人的細胞的表麵結構相同了嗎?豈不就攻克了排斥反應同時也解決了器官來源問題了嗎?不錯,這就是目前的一個技術前沿——轉基因治療的思路。由美國科學家倡導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旨在“破譯”人類身上全部基因的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係統工程,現已完成了7%,估計在2015年將全部完成。也就是說,在10~20年之內,通過轉基因手段利用動物提供大量供移植用的器官,是極具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