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字據

從前,有個財主非常吝嗇。一次他為兒子請一位教書先生。在講待遇時,先生知道他平素對人很刻薄,就動了心思,和他立了個字據,上麵寫道:

無米麵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了非常高興,他想先生用膳不講究,而且不用掏學費,感到是占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財主算賬。財主哪裏肯給,二人就一同到縣衙去打官司。縣官讓財主將字據念了一遍;財主就按所立的字據念了一遍,先生卻按標點的停頓念了一遍,這樣就念成了:

無米,麵亦可;

無雞,鴨亦可;

無魚,肉亦可;

無銀,錢亦可。

財主一聽傻了眼,隻得將學費和飯錢付給了先生。

隻用標點符號的自傳

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巴爾肯博士提議:每人使用最簡短的話寫一篇《自傳》,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為死後刻在墓碑上的墓誌銘。於是乎大家凝神苦思,展紙命筆。

一個滿臉沮喪神情的青年最早完成,他交給巴爾肯的“自傳”隻有3個標點符號:一個破折號“——”,一個感歎號“!”,一個句號“。”。

巴爾肯問他是什麼意思,年輕人淒然作色道:“一陣橫衝直撞,落了個傷心自歎,到頭來隻好完蛋。”

巴爾肯略一沉思,提筆在這篇“自傳”的下邊,有力地劃了3個標點符號:

一個頓號“、”,一個省略號“……”,一個大問號“?”。

接著博士用他那特有的鼓勵口吻,對這位自暴自棄的青年說:“青年時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長,希望無邊,豈不聞‘浪子回頭金不換’?”

“?——雨果。”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將《悲慘世界》的手稿寄給出版社後,過了一段時間還不見此書出版。於是就給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內容隻寫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內容也隻有:“!——編輯室。”過了不久,轟動世界的《悲慘世界》便與讀者見麵了。這封信,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信”。

一詩變小劇

杜牧是我國唐代詩人,寫過不少清麗生動的抒情小詩。

有一年正值清明節,他行旅之中遇上了下雨。紛紛細雨,正現春雨特色。然而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在這清明節,又怎能不觸景傷懷?遇到這樣的天氣,懷著這樣的心情,多麼想找一小店,飲上幾杯,以便避避雨歇歇腳呀!路遇牧童一問,指給了酒家所在,真是不亦悅乎!正是基於這種意境,杜牧寫出了《清明》一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裏,我們不去評論這首詩的美妙,而是說曾有人借助現代的標點符號,在對這首詩不增減一字的情況下,改編成了一個時間、地點、場景、人物、台詞俱全的小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