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一詞的來曆
唐朝有個詩人名叫賈島,有一年他到長安趕考。
一次,他外出歸來,在返回客店的途中,閑著無事,就在驢背上吟誦起不久前寫的兩句詩。
他覺得其中一句“僧推月下門”的“推”字還不怎麼貼切,想用一個“敲”字來代替,但考慮了很久,仍然決定不下。於是,他反複吟誦著,一會兒做推門的手勢,一會兒做敲門的動作,兩隻手不住地一上一下,一伸一縮。街上的行人看了大為驚奇,有的甚至當他得了神經病。
忽然迎麵來了一支浩浩蕩蕩的車馬隊伍,原來是長安府尹韓愈出巡。路上的行人見府尹來了,都急忙向兩邊回避。隻有賈島仍然騎著毛驢走在路中央出神地做著推敲的姿勢,結果被鳴鑼開道的差役們一把揪下驢背,提到府尹大人的轎子跟前問罪。
韓愈責問:“你叫什麼名字?哪兒人?幹哪一行的?”
賈島說:“我叫賈島,來京城趕考。”
韓愈問道:“鑼敲得這麼響,你怎麼沒聽到?幹嘛不回避?”
賈島回答說:“我隻顧在驢背上吟詩,什麼也沒聽到,因此冒犯了大人,請大人恕罪!”
韓愈是當時著名的詩人、散文家,聽說賈島因作詩入迷,才衝撞了自己,情有可原。當即轉怒為喜,用溫和的語氣問道:“你做了首什麼詩?快念出來聽聽。”
於是,賈島把這首五言律詩一字一句地念了一遍,末了,還問韓愈:究竟用“推”字好,還是用“敲”字好。韓愈非常讚賞他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並建議把“推”字改為“敲”字。
賈島請問他有什麼根據。
韓愈說:“從意境的角度看,山中夜晚,寺門緊閉,題目又寫‘幽居’;在那月光皎潔、夜深人靜的環境中,忽然聽到幾下‘梆梆’的敲門聲,以動襯靜,就更顯出寺院的深幽沉寂。而用‘推’字就顯不出這許多好處來。”
賈島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欣然接受了這個意見,決定用“敲”字。後來常用的“推敲”一詞,即來源於此。
春風又綠江南岸
一年初春時節,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洲渡口,歸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鍾山的寓所——他因變法失敗而被罷相之後,一直住在這裏。他打算先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上岸,然後連夜趕路回鍾山。
漸近黃昏,船快要靠近南岸,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不禁往西邊眺望著,隻見峰巒重疊,綿延不斷,伸展到遠方,最後被雲霧所遮裹,看不到夕陽外的鍾山。但它並不遙遠,要知道,從京口到金陵,中間不過隔了幾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個跳上岸,忽然一陣春風吹來,夾帶著一陣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詩人的腳步正好趕上了春天的腳步,雙腳踏上了江南綠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隻有那蒼蒼的暮靄和滾滾的煙波……這時,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將伴隨著詩人連夜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王安石一時興奮,隨口吟出了一首絕句: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一路上反複吟誦著,思考著,總覺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夠貼切。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春風又入江南岸”,咦,這象什麼話?不好!”他自言自語著,然後又改為“滿”字——“‘春風又滿江南岸’,唉,越改越不象話了!”他又拋棄了“滿”字,跑了十多裏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卻總是找不到一個妥貼的字眼。最後,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見的綠色的山、綠色的水、綠色的田野和草木……綠,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嗎?何不用一個“綠”字呢?於是詩人大聲吟誦道:
“‘春風又綠江南岸’——好一個‘綠’字!”
王安石到此才確定用“綠”字來取代“到”、“過”、“入”、“滿”等字眼。第二天,詩人回到鍾山的寓所,就立即把這首詩抄錄在自己的稿本上。
元帥發來緊急令
老舍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經常會收到各家報刊的約稿信。一次《青年界》雜誌的主編趙景琛向他迫切誠懇地約寫一篇文章,老舍先生應約,很快寫了一篇兩千多字的文章。在給趙景琛寄稿時,附寄了這樣一封信:
景琛兄:
元帥發來緊急令,內無糧草外無兵!小將提槍上了馬,《青年界》上走一程。得!馬來!
參見元帥。
帶來多少人馬?
兩千來個人,還都是老弱殘兵!
後帳休息。
得令!
這封信,老舍先生寫得風趣形象,妙不可言,給人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