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七章 天道與人道(1 / 2)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天道、自然之道,豈不是和拉弓一樣的嗎?哪裏抬得過高了就往下壓一壓,哪裏舉得不夠高,就抬高一些,哪裏用力太過了,就往回鬆一鬆,哪裏用的力氣不足,就加一點氣力。天的大道,是將力量從有餘處、從過於飽滿膨脹的地方,調劑給不足處、調劑到過於癟凹空乏的地方。而人們習慣於做的規則恰恰相反,人是在反著來呀,是損害與剝削本來就不足——弱勢的、被汙辱與損害的人,拿去供奉侍候那些有餘的、撐得腦滿腸肥的人。那麼人當中有沒有把自己有餘的東西拿出來供給天下的呢?也有,那就是真正懂得大道的聖人了。

所以說聖人,雖然做了許多好事,但絕對不居功自恃。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功,但是不將這些功勞視為己有,他們絲毫不向往不追求不表現自己如何如何賢能偉大。以拉弓作比喻指拉弓要有一種準確和平衡,高低、強弱、滿損、都要適宜,才能拉開好弓,瞄準目標,才能一箭射到期望的目標。拉開弓並不就是完事了,因為你拉弓的目的是射箭,你必須穩定、平衡、準確,不能太高,太高了要降下來,不能太低,太低了要抬起來。不能太滿太用力,太滿太用力會造成弓弦的力量的不平衡,會造成箭的不知去向。不能太乏,太無力,無力處一定要加力。整個弓必須拉得如同滿月一樣渾圓完滿平靜穩妥,才能一箭中的。以拉弓作比喻,是因為張弓必須調整均勻平衡穩妥。大自然也是這樣,太冷了,天氣會逐漸轉暖,太熱了,天氣會逐漸變涼,月盈了,太飽滿了,就會逐漸虧損,風太大了,終將停息,太幹旱了,可能有大雨降下,太洪澇了,也許能積下淤土。災難過後應該有好運,驚雷閃電以後應該是風平浪靜。這其實是老子的願望,並不就是現實,天公果然是那麼講平衡講妥當的嗎?難說。

天地不仁呀!它才不管你平衡不平衡呢。以張弓比喻天道,確實比用水、嬰兒、玄牝、橐龠風箱來比喻更難說清。或者讓我們從強調張弓的平衡、均勻、穩定、準確、注意自我調整方麵體悟一下吧。但下一段話十分尖銳嚴厲,他說,人之道是與天道背道而馳的,老子假定天道是往平衡裏走的,是調劑有餘的一切提供給不足的方麵的,例如水大了會往回水少的地方流,樹多了會往樹少的地方繁殖。而人間的法則恰恰相反,是壓迫損害“不足”的貧弱的人向富足的人進行供奉,是窮人更窮,富人更富,是從貧弱處向富足處倒流財富。這個批判太嚴厲了,這幾乎是反剝削、反壓迫的同義語。這幾乎是“造反有理”的同義語,幾乎是號召革命。無怪乎曆代農民起義都要扯起“替天行道”的旗幟,就因為老子已經講了,人之道與天道是相反的,替天行道意思就是要把人之道反過來,用毛澤東的說法就是把被顛倒了的一切再顛倒過來,就要革人之道封建之道帝國主義之道的命,就是要恢複、喚醒損有餘以奉不足的天道、要刧富濟貧、抑強扶弱、打土豪、分田地、剝奪剝奪者……等的天道。老子希望有聖人出現,這些人也是有餘的,是富裕者而不是饋乏者。不論在物質上或是精神智慧上,他們的所有所占所得高於貧弱愚昧的大多數。但是他們懂得:自己已經得到的太多太多,再不應該希圖得到更多的供奉侍候服務。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任務是拿出一些所得來幫助貧弱者們,是降降自己的生活服務榮譽的格兒,拉近與百姓與弱勢群體的距離。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得了大道了,可見做到這一點有多麼不容易!人的特點是眼睛向上,你已經頗有點養尊處優了,但是你會盯著那些比你地位還高、能力還低、享受還優渥、貢獻還小的人,你老覺得別人欠著你的,你總是冤屈,不滿足。如果是反過來,你看一看有多少比你強的人,命運卻遠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