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七章 天道與人道(2 / 2)

你還會是同樣的憤憤不平的心情嗎?你開始把思路往這方麵轉化了嗎?你開始“入聖”了,“得道”了。那麼聖人比非聖人更快樂,更坦然,更光明也更自信。老子的哲學並不是畏畏縮縮的哲學,不是哆裏哆嗦的哲學,不是內心恐懼的哲學,而是光明坦蕩、高尚無私、胸有成竹的哲學。為什麼這裏又扯上了“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的前邊其實已經講過若幹次的教訓了呢?也是從這個有餘與不足的平衡問題上說起的。聖人認為,自身已經得到的太多了,自身已經是有餘者而不是不足者了,聖人早已知足常樂,聖人想的隻是怎麼樣對天下多做奉獻,減少自己的享受與名望,把自己已經獲得的好處分一點給旁人,而不是自身再錦上添花,再加什麼美名什麼功績什麼威望什麼頭銜,更不要居功自傲、自吹自擂、貪得無厭。這樣一個態度,這樣一個認識實在是太寶貴、太難得了。想一想當今我國某些自命成功的人兒吧,他們有幾成做到了這一點?越是成功的人越有方便為自己炒作吹噓。越是有錢的人越是有條件炫耀擺譜貪婪圖財。越是確實讀過點書並被公眾承認的智者,越有可能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脫離眾生也脫離大道。這還是說的最好的那些人。等而下之的呢,一甁子不滿半甁子咣當的呢?他們當中某些人的貪欲,某些人的損不足以奉自己的勁兒,某些人的理論不聯係實際隻聯係實惠……他們的醜聞醜態與裝腔作勢,他們一定比凡人百姓更清高更神聖嗎?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