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八章 受國之垢(1 / 2)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但是用以攻打堅強的東西,沒有比水更難以戰勝的了。原因在於,水本身、水性是對方無法改變、無法予以變化的。都知道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道理,但是沒有誰能做得到。所以聖人說,能夠承擔國家的恥辱的人,才是社稷國家的君主。能夠承擔國家的噩運與災難的人才是天下的君王。這裏說的正麵的意思,卻容易被認為是反話。老子再次講水的力量,如前麵已經是講過的。曆代學者都將水的“莫之能勝”的原因在於“以其無以易之”解釋為因為水是不可替代的。這實在不能講得很通,一邊是柔弱的水,一邊是堅強的對手,例如銅牆鐵壁,例如岩石山崖,結果是水,誰也勝不了它,原因是由於水無可替代,這個話通順嗎?它的無可替代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它一定勝利嗎?一定勝利如果是無可替代的,那麼勝利是原因,無可替代是結果,而老子明明說的是水的永遠勝利的原因啊。恐怕不是什麼無可替代,而是對手一方無法改變無法變易水的存在,無法改變水性水力水量還有水的不屈不撓,無止無歇。

水衝上來了,在銅牆鐵壁或者岩石山崖前撞個粉碎,然而水還是那麼多水,還是那麼大潛力,還是會不斷衝撞上來,雖然有緩慢的蒸發,但那並不是銅牆鐵壁或岩石山崖的作用,無礙大體還是不會變易變形變性變力的。而恰恰是經過一段落時間,變易了的是銅牆鐵壁,是岩石山崖,是鏽汙、是損缺、是氧化、是風化、是侵蝕,使堅強變易,而柔弱如水者無所變易。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是老子的一種理念,也是事物的一個特殊層麵道理,這種理念在中國有相當的市場,這可能與曆代許多國人的弱勢地位有關。然而這並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正常情勢下,當然是強勝弱。強與弱二詞的出現,就是指的實力,強是指較大的實力,較易勝的實力。弱是指較小的力量,較易敗的力量。剛勝不勝柔則要具體分析。因為剛與柔指的是形態,不是實力。正常情勢下,當然是歐洲足球強隊勝中國隊,而不會是相反。這毋須討論。正常情況下是被高科技武裝起來的軍隊勝弱勢的軍隊,這也是肯定的。當然勝負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出師有名還是無名,人民群眾支持還是反對,指揮得當還是失當,輕敵還是慎重從事,還有是不是哀兵,士氣如何等等。這些因素也是強不強的分野。士氣高才強,不可能是士氣越低越強。

剛與柔的關係更複雜一些,對你有利的時機,毛澤東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一種思路,孫武的“窮寇莫追”,以及俗話說的“網開一麵”,也是一種思路。前者著眼於擴大戰果,後者著眼於避免過大的犧牲與留下談判、和平解決的餘地。隻能說剛柔各有其用,少林太極各有妙處,軟功與硬功各有所長。所謂柔也有時是綿裏藏針。日本的柔道其實充滿殺手。所謂剛也不能夠拒絕一切調整與轉彎。一味的柔就會成為稀泥糨糊。一味的剛就會成為二百五十三點二杆子。剛柔相濟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強弱易勢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為什麼老子抱怨說,他的柔弱之道莫不知莫能行呢,就因為並不是任何條件下弱都能勝強,不是說中國足球都能勝德法英西班牙隊。也不是任何情況下柔都能克剛,不是說太極一定勝少林、或者刺刀、更不要說槍擊了。老子的柔弱之道對於已經處於強勢的人很有必要多講一講,使之看到強有強的局限,弱有弱的優勢,剛有剛的脆弱,柔有柔的堅韌,使他們不要自滿驕傲,不要忘乎所以,不要恃強淩弱,不要迅速地走向反麵。同時對於弱者來說,老子的柔弱之道也有利於他們保護自身,避免無謂的犧牲,長誌氣,不氣餒,技高一籌,棋早一步,另辟蹊徑。轉敗為勝。同時老子的柔弱之道很有學理價值,可以研討,可以益智,可以深化辨證思維,可以探討